物聯網技術應用進企業
南岸危險化學品有了“身份證” 生產、運輸、使用可全程監控
一個小小的二維碼,涵蓋了產品名稱、生產地、危害特性、如何防護等多個信息,這就是物聯網的奧妙之處。日前,記者從區安監局獲悉,今年6月底前,我區將初步完成全區危險化學品全過程動態監管系統建設,我區每個危險化學產品都將擁有“身份證”,實現產品生產、運輸、儲存、使用的全過程監控。
物聯網技術告別“粗放型”監管
“以往沒有物聯網技術支撐的安全監管可以說是‘粗放型’的,”區安監局辦公室主任蒲紅旭介紹說,由于部門職能不同,安監局主要對危險化學品的生產、銷售環節進行監管,而運輸、廢棄處理等環節則是由其他部門監管,不同部門負責同一產品的不同環節,在安全監管上難以形成無空檔的監管鏈條。
此外,沒有先進技術支撐,安監部門往往是通過安排人員到企業生產現場進行監管,這種“粗放型”的監管方式,不僅很難全面掌握各個危險化學產品的安全信息,更容易讓企業產生應付檢查、擺樣子的不良習慣,形成安全隱患。
然而,物聯網技術解決了安全監管有盲點、有空檔的難題。區安監局建設的危險化學品全過程動態監管系統是利用電子標簽、移動網絡和3S技術,建立基于物聯網的危險化學品生產、儲存、經營和運輸的安全監管系統。
系統建成后,生產企業按照“一件一碼”的原則,對每個危險化學品標注安全監管碼,安全監管碼便是產品的“身份證”,有了“身份證”,任何監管部門便可在任何流通環節,獲得該產品的詳細信息,并追溯其生產地。
年底生產企業入網率將達100%
危險化學品通常是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具有腐蝕性的化學產品,生產、運輸、儲存、使用任何一個環節都不容忽視。產品隨身攜帶的“身份證”便是它們的安全碼,掃描安全碼,便可以得知此種產品的生產地、生產日期等基本信息,還能及時了解到該產品屬于哪類危險化學品,應該怎樣防護該類產品,若產品出現泄漏等意外采取何種搶救方式。
技術人員舉例說,動態監管系統建成后,產品不光在生產環節得到安全監控,若產品在運輸道路上出現泄漏、燃燒等意外,交巡警等現場人員也可以通過掃描“身份證”,立即獲取該產品的基本信息,得知應該選取哪種合適方式進行急救,甚至查知運輸車輛是否違規變道運輸產品。
自去年底區安監局啟動這項建設以來,全區12家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已安裝了物聯網硬件設備,預計6月底前可初步搭建起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全過程監管信息系統平臺,年底前便全面完成全區危險化學品全過程動態監管系統建設工作,實現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入網率100%,屆時全區所有的危險化學產品都將擁有自己的安全“身份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