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人類社會從工業化向信息化邁進以來,以資本積累、機器生產為主的競爭逐漸轉向以高新信息技術為著力點的競爭。全球眾多國家和地區紛紛將智慧城市建設列入新世紀戰略規劃中,借此在新一輪競爭中獲取優勢。目前,全球至少有200個城市正在推進建設智慧城市,亞歐美非各洲均有分布,并形成了各自的特點和重點發展領域,其中一些智慧城市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借鑒。我國已經擠上了通往智慧城市的列車,已有22個大中城市規劃文件中明確提出建設智慧城市,尤其是北京、上海、廣州、杭州等地已制定或實施智慧城市發展的專項規劃。全球視野下,中國該如何建設智慧城市,筆者以為首先應該“知己”,在此基礎上吸收他國的優秀經驗,走出“中國式”的智慧城市道路。
智慧城市建設中的政府行為
2009年,隨著我國4萬億元投資刺激計劃的出臺,IBM公司抓住商機,在中國開始了22場智慧城市宣講之旅,使得智慧城市的理念得到了官方層面的廣泛認同。目前,我國50多個城市掀起了主題各異、規模不等的“智慧行動”,本文在分析了大量城市案例的基礎上,總結概括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五個重點:
重視公共領域資源的管理和調控,如醫療、城市生命線、教育、市民服務、電子政務等等。以北京為例,針對城區交通擁擠、人口流動性強等問題,依托一系列的項目,建設了電子政務專網、醫療保險信息系統、社會保障卡系統以及社區公共服務平臺,并將智慧交通的建設列入日程;
重視以“三網融合”為基礎的泛在網和信息通訊基礎設施建設,二者是智慧城市實現互聯互通的重要基礎。例如,國家相關部委將深圳等城市列入三網融合的試點
重視智慧產業在實現區域創新、產業轉型中的作用。南京、沈陽、武漢、深圳、沈陽等城市都以培育和孵化智慧產業為契機,推動老工業區轉型,實現西部區域聯動發展,增強科技研發創新能力,提高城市的綜合實力;
重視將智慧城市的建設和城市的發展實際以及長遠發展戰略相聯系。例如,作為百強縣之首的昆山,利用原有產業優勢深度嵌入智慧產業鏈,促進了經濟轉型升級發展;
等級擴散明顯,除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外,眾多省會和二線乃至三線城市也開始了智慧城市的建設,如西安、成都、昆明、重慶、張家界等等。
除了政府、社區外,一些大學(如西安交通大學)和城區也積極參與智慧建設,以湖南株洲神龍城為例,神龍城是一個以炎黃為主題的文化景區,其在規劃建設中就大量運用智慧元素對景區資源進行調控和管理,并修建了智慧城市生活體驗中心,將智慧城市愿景微縮在市民面前,這些舉措都進一步完善了智慧城市的功能建設。
智慧城市建設中的企業行為
智慧城市一旦啟動,便會匯集大量的城市經濟、社會、政治信息,如何確保信息的安全性以及建設邊界、維護國家的信息安全,成為智慧城市建設中必須面對的問題。
縱觀歐美國家智慧城市的建設,全面開放市場、鼓勵運營商參與競爭是重要的手段,由此可以緩解信息壟斷,保護市場公正。另外,智慧城市是由一系列的高端技術構成,企業是進行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咨詢策劃最活躍的市場主體。韓國TSC公司曾大力在中國推廣終端以及無線技術,借此將韓國產品本土化,分享中國智慧產業份額;上海世博會期間,以天地偉業為代表的安防公司加大投資,提高世博村的視頻監控設施覆蓋率,為上海信息化建設貢獻了重要的行業力量。
目前,我國主要的智慧城市運營商包括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南方電網和其他一些民營企業。其中,移動、聯動、電信在提升寬帶速度,實現無線wifi城鄉全覆蓋中發揮重要作用。另外,在產品研發、人才培養上,三者也提供了良好的轉化平臺,如中國移動推出“手機商城”項目,收購一些自主創業公司開發的便民軟件。除了三大運營商以外,國內的許多民營企業也在智慧城市的浪潮中頂住跨國公司的壓力。IBM盡管與中國眾多城市簽訂了中標協議,但由于報價過高,許多項目后續并未跟進,相反一些民營企業,諸如神舟數碼、貝爾信等因為流程短、成本低而獲得了客戶信賴。
盡管如此,國內的智慧市場還是面臨許多問題,例如以芯片為代表的核心技術研發依舊滯后;缺少第三方頂層設計機構。中國以其龐大的市場份額對跨國公司的吸引力依舊強盛,中國企業應該擔負起保障國家信息安全和智慧研發的重大職責,避免跨國公司的市場壟斷,培育良性發展的信息資源市場。
走“中國式”的智慧城市道路
《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12》稱中國城鎮化率首次突破50%,表明中國已開始進入到以城市型社會為主題的新的城市時代。盡管從人口比例和空間形態看,我國的城市化已經進入到新的階段,但是從生活環境、幸福指數等軟指標上看,我國離理想的城市生活還有一段距離。智慧城市作為一種新的理念,到底能將中國的城市導向何方,也許結果未知,但過程仍在繼續。長期以來,GDP英雄論的影響使中國城市呈現出以土地擴張為特征的剛性發展,而現今的國際競爭和國內形勢已經迫切需要中國做出改變。
目前,發達國家已紛紛開始智慧城市建設,并形成了各自的特點和重點發展領域。例如,美國是基礎設施和行業建設并舉,打造全數字化社區;歐盟則是借助智能技術實現城市包容性、可持續、智慧型發展,亞洲的韓國、新加坡也是智慧城市建設的代表。結合全球各國智慧城市建設經驗,本文認為,既要吸收他國的優秀經驗,但也不能一味地臨摹西方思維,要結合我國的特殊國情,走出“中國式”的智慧城市道路。
從技術層面而言,智慧城市的關鍵建構包括感應設備、互聯網絡、云計算服務。泛在的互聯網絡是實現城市信息可視化、互聯互通的基礎,但其中涉及到互聯互通的邊界問題。涉及到公民隱私、國家機密的部分,政府應該設立相關的法律法規,界定智慧城市的邊界問題,保證公民信息和國家的權利不被侵犯。
從制度層面而言,加強智慧城市的頂層設計很關鍵。頂層設計應明確智慧城市建設的建設思路、重點、原則、關鍵環節和扶持領域;增加智慧技術的研發投入,培育新型市場企業、人才也應該被納入考慮范圍,構建全面的智慧城市支撐體系。
從建設理念而言,國內眾多城市都注重將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在注重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要注意信息化同民生、民意、民情的結合。要以最普通的廣大民眾利益為出發點,將智慧城市的建設做成意向普惠于民的實事,而并非奪取眼球的概念炒作。以北京2012年7月房山區的大雨為誡,智慧城市應該向城市災害預防、災害應急、災害疏散等方面延伸,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從建設主體而言,美國、韓國都以城區或者新城為單位實現全數字化,我國在智慧城市的建設中,也應積極地培育多樣化的智慧實體和智慧行業,實現多層級、多樣化的發展。智慧企業也應該具備國際化眼光,國內的公司可以借助國內外大型節日賽事的開辦,積極擴展市場,推廣產品,謀求深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