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部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我國醫療服務運行效率出現下降趨勢。
而借助醫療信息化手段,可大大提高醫院的運行效率,從側面推動公立醫院改革。去年,中央財政專門用于基層衛生信息化專項投入已達到27億元。但是,由于醫院投入熱情不足、信息孤島難以打破等諸多難題,中國醫療信息化的推進并不順利。
中國醫療信息化潛藏的需求相當可觀。中投顧問《2010~2015年中國醫療信息化建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指出:預計2010年我國醫療信息化投資規模可達125億元左右,2015年將突破400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將達到20%以上。
正是看到這一巨大市場,在第65屆“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博覽會”上,記者了解到,GE醫療、西門子醫療、IBM中國、東軟集團、新華醫療等內外資企業雄心勃勃,從硬件到軟件推出諸多基礎醫療解決方案。
東軟集團(600718.SH)高級副總裁盧朝霞表示:“東軟舉全集團之力推動醫療業務。”今年1月,東軟集團以1.14億元的對價,從包括英特爾等企業投資者處收購了望海康信73.14%股權,創造了迄今為止國內醫療信息化行業最大的一次并購。
與此同時,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主任孟群在會上透露,衛生部正在制定我國衛生信息化發展的“十二五”規劃,初步確定“十二五”期間我國衛生信息化將沿著“3521”的框架發展,即建立國家、省、市三級衛生信息平臺,加強公共衛生、醫療服務和保障、基本要務、新農合、衛生綜合管理五項業務應用,建設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兩個基礎數據庫和一個專用網絡建設。
與龐大市場潛力形成鮮明反差的,是醫院在信息化建設上的有限熱度。中國醫院協會信息委員會的調查顯示,近三年以來,在全國1308家三級醫院中,僅有一半的三級醫院信息化建設投入超過100萬元。
同時,對信息化的認識不足已成為制約醫院信息化建設的瓶頸之一。一項針對4500家二級醫院(縣級醫院)的調查顯示,僅有60%的二級醫院明確表示部署了信息化建設,而且有30%的二級醫院對醫院信息系統的認識停留在財務系統和掛號系統上。
有業內專家指出,目前中國醫院信息化建設的平均投入僅占到醫院營收的2%,這與國外醫院在信息技術上超過營收5%的投入存有較大的差距。
按照衛生部門的部署,建立區域醫療信息平臺是衛生信息化的重要方向。不過,IBM中國醫療衛生戰略發展經理李南平指出,搭建區域醫療信息平臺有三個前提,醫院有共享的機制、開放的標準和技術支撐。
而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我國醫療機構的信息系統長期單獨運行,醫院并不樂意看到病人的診療方案實現業內共享。“大城市同一區域內同時存在多家三甲醫院,競爭本來就很激烈,每家都在強調自身的醫療技術特色,如果把病人資料共享,我的病源可能就流失了。”廣州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三甲醫院管理者告訴記者。
孟群坦言:“現在標準建設確實相對滯后。”他表示,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為此專門成立了標準處,在解決信息孤島和信息煙囪方面,在實現信息資源共享、業務協同方面必須加強標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