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醫院建設之困局
隨著科技技術日新月異的突飛猛進,IT技術發展至今,已經可以完全滿足數字醫院建設的需求。“現在的IT技術可以說是三年一更新,數字醫院建設中最大困難的不是硬件,也不是軟件,是人的因素。”
以HIS系統為例,從1994年至今,北大一院的HIS系統歷經多次修改和本地化優化,增加的新模塊也不計其數。“但就是這樣一套老的系統,如果完全替換掉換套新的系統,那簡直就像脫了一層皮一樣。”馬靖翔說。這其中有對新系統的風險因素考慮,因為老的系統在醫院看來歷經修改,漏洞少,本地化做的也好。而新系統卻面臨著應用風險,對醫院來講“求穩”永遠是第一位。
其實,醫院為了協調各個門診部門,培訓醫院專家、護士如何使用一套系統已經花費不少精力。“像北大一院這樣的三甲醫院,老專家,老教授比比皆是。對剛剛已經熟悉如何使用計算機開處方,錄病歷的老專家來說,要他們快速掌握醫院信息化系統使用需要一段時間。”馬靖翔說。
在馬靖翔看來,數字醫院建設真正最大的阻力遠遠不止這些。資金不足一直是制約數字醫院發展的最大瓶頸。 “醫院信息化建設不比企業,投入巨大,收益卻很慢。其中有些投入由于涉及民生工程,甚至都談不上效益。”馬靖翔告訴記者北大一院每一筆信息化建設資金都來之不易。“醫院也是一個講究投入、產出,講究效益的地方。如果你的投入沒有帶來實際效益,醫院也就無法運行它的社會服務功能。”馬靖翔補充到。
即使數字醫院建設之路困難重重,但馬靖翔一直都對未來數字醫院發展充滿信心。“現在無論是從國家政策層面來看,還是每個醫院具體實施情況來看,十二五期間,包括北大一院在內的這些醫改試點醫院,都會在數字醫院建設之路上邁出更大的步伐。”在剛剛結束的《2011年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工作會議》上,衛生部也要求北京所有試點醫院,必須在今年年底前完成電子病歷部署工作。這也印證了馬靖翔對數字醫院未來發展的判斷。
數字醫院建設需要“活數據”
有專家這樣形容現在醫院信息化現狀:“多而雜,各分離,難統一”。醫院在信息系統建設中面臨的多系統難統一的困局,每家醫院都存在。
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信息中心主任趙錫銘告訴記者,在社保部推行一卡通過程中,他和衛生部有關領導在北京1700多家醫院考察時發現,每家醫院的信息系統少則十幾套,動則幾十套。而且每個系統各自分離,無法實現信息共享流通。“信息孤島”現象在目前醫院信息化建設中普遍存在。
醫院由于科室繁多,每個科室擔負的主要職責也不僅相同。有些科室除了接診外還擔負著科研任務,所以有些科室弄了自己的一套系統,這種現象在每家醫院普遍存在。短時間來看,一時還無法改變。除此之外,醫院的行政管理系統、人力資源系統、后勤保障系統、采購系統與醫院的臨床信息系統也彼此隔離,這無疑不利于數字醫院的建設發展。
如果醫院每個科室的醫療設備信息與后勤系統、采購系統、門診系統以及行政系統實現數據共享。醫院就可以實時掌握到每個科室醫療設備的使用狀況,比如醫療設備是否閑置,在就診高峰期每個科室的醫療設備是否達到使用極限。掌握了這些實時數據以后,門診中心可以對醫療資源進行優化配置,縮短患者就診時間。同時醫院后勤部門和采購部門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掌握每個科室醫療設備的使用情況,這為今后科室采購設備提供數據分析,直接有效降低醫院的投入成本,為醫院領導層提供決策分析。
電子病歷有望7月部署北大一院
在今年“兩會”政府報告中,溫家寶總理就鄭重表示,“今年是醫改三年實施方案的攻堅年,要確保完成各項目標任務。”2011年,新醫改實施步入“三年小考”階段。
新醫改“小考”面臨的第一個考驗就是試點醫院電子病歷實施情況,3月19日在北京召開2011年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工作會議上,衛生部也要求北京所有醫改試點醫院,必須在今年年底前完成電子病歷部署工作。
北大一院電子病歷論證工作在去年12月份就已經完成,今年7月,電子病歷有望在北大一院完成部署。“現在醫院已經做好各項準備,計算中心也將全力以赴,保證完成電子病歷實施前的系統對接測試工作,北大一院有信心在新醫改小考年,向社會交上一份滿意答卷。”馬靖翔在說此番話時顯得信心十足。
北大一院的信息化歷程
1994年,北大一院開始部署醫院信息化建設。HIS成為當時北大一院首批信息化部署系統。就在HIS實施的第二年,馬靖翔進入了北大一院計算中心。在94年以前,北大一院的計算中心其實就是一件計算機室,當時計算中室的主要工作是將醫院門診收費劃價業務放到網絡平臺上。在這之前,醫院每天的收費劃價單都是通過人工打印進行統計核算,這項業務當時很耗費醫院人力,同時由于打印劃價單也容易造成騙取就醫費用的現象發生。在上線HIS之前,北大一院前期先完成了網絡帶寬改造工作。“如果你的網絡帶寬不夠,即使HIS上線,也跑不起來。這就好比你要買一輛好車,首先需要把‘路’先鋪好。”馬靖翔這樣形容醫院信息化工作的前期準備。
1996年,北大一院開始嘗試部署PACS,由于PACS由于對醫院網絡帶寬,包括服務器的主頻和以及存儲都要求極高。所以當時北大一院PACS應用不太理想。馬靖翔回憶,“那個時候,醫院早晨8:00-10:00就診高峰時段,整個醫院網絡帶寬負載處于并發高峰期,醫生相傳一張核磁共振影像圖,相當困難。”也就是從那一年起,北大醫院開始了醫院臨床信息系統的改造工作。
2000年,北大一院在集中HIS系統維護升級的基礎上,開始全面部署包括PACS、LIS、 HMIS 、CIS等在內的信息系統。從2000年到2003年,北大一院不僅完成了對計算中心硬件設備的更新,還通過對醫院醫生、護士的培訓,使信息化管理理念深入北大一院信息化過程中每一位參與者。
2003年,以HIS、PACS、LIS為主的三大臨床應用系統在北大一院正式形成。在面臨每天近8000人的接診人數時,醫院的HIS系統保證了零事故發生。“HIS系統要保證7*24小時不間斷運行,稍有不慎,就可能會給醫院帶來災難性的后果。由于HIS系統兼容問題導致的醫院信息系統癱瘓的例子很多,醫院在方面必須慎之又慎。”馬靖翔說。
2009年4月6日,隨著《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簡稱“新醫改“)的正式出臺,醫療行業改革在這個春天正式拉開帷幕。
作為北京試點“實時結算”的4家醫院之一,北大一院注定要在醫院信息化之路上走得再遠一點。“新醫改注重對信息共享的要求,區域醫療,醫院與社區之間的雙向轉診,醫院與醫保之間,都需要醫療數據的實時共享,這都對醫院信息化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醫院現行的做法離這一要求有一定差距。就拿醫院門診與醫保之間來說,現在通行的做法是患者自己交付一小部分費用,大部分的醫療費用由醫院墊付,然后醫院每個月跟醫保結算一次。2010年,電子病歷逐漸開始在各大醫院升溫,以北京三甲醫院為主,都已經開始著手對電力病歷的部署工作。靖翔告訴記者,北大一院在2010年底完成了對電子病歷的論證過程,今年7月份,北大一院將完成電子病歷部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