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1月以來,智慧城市名單出爐后,便引來相關行業的熱潮期。由住建部公布的90個試點名單中,包括地市37個,區(縣)50個,鎮3個,試點城市需要經過3-5年的創建期,然后再由住建部進行評估,評定等級。智慧城市建設將在各地逐步展開,已是業內不爭的事實。那么,智慧城市的發展究竟是什么軌跡呢?相信很多人也在思索這一問題。
智慧城市試點資格是如何產生的呢?
根據政府的做法可知,先由城市(鎮)主體向有關部委提出申請,再經過省、市和部委的評審選出一批各方面條件好的市、區、鎮作為試點逐步推開。依據出爐的90個名單可知,大多分布在二三線城市區域,而在此之前,我國智慧城市發展現狀是,我國在建的智慧城市數量就已達69個,密布在環渤海、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三大區域的智慧城市數量占據了總數的59.4%。另外,武漢城市群、成渝經濟圈、關中-天水經濟圈等中西部地區也已經呈現出較好的發展態勢。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已形成沿海地區聚集、中西部熱點涌現的總體建設格局。就像我國97年的改革開放,“畫圈選點”,從深圳蔓延東部沿海,中部崛起,后又有了西部大開發的發展模式,這兩條都是在看到我國具體國情而定的。改革開放進行的好,那么,我們相信智慧城市也會如此。
智慧城市的試點不單單是從經濟上來反映的,我們已然清楚,“智慧城市”是指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知識經濟加速發展的背景下,以互聯網、電信網、廣電網、無線寬帶網等網絡組合為基礎,以物聯網技術為核心,以信息技術高度集成、信息資源綜合應用為主要特征,以智慧技術、智慧產業、智慧服務、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為重要內容的城市發展的新模式。中國科學院院士姚建銓認為,“智慧城市”能帶來的是平安有序的城市、高效透明的政府、綠色和諧的產業以及幸福安康的民生。那么深入去想,智慧城市依賴于物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的發展狀況。而現實情況,我國長三角、環渤海地區是物聯網產業的主要聚集地,研發機構眾多,產業基地密集,一批示范項目的建設,為實際應用提供了成功案例和方向。
在2013年智慧城市在我國發展有基礎,而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名單的推出,加快了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步伐。試想,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后,專家、企業和市民都會更加有信心,定能全力以赴;長期來看,智慧城市建設在政府投入支撐下將保持持續高速增長,智能交通、數字城市管理、城市安防、醫療信息化、綠色建筑、地理信息、云計算、物聯網等八大細分行業發展前景廣闊。
近日,物聯網《國務院關于推進物聯網有序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出臺后,進一步推動了智慧城市的發展。
智慧城市建設的發展軌跡,在政府下已有初步規劃,即其目標明確、規劃領先,有具體的實施方案和進度計劃,及考核和標準。此類通常將智慧城市(鎮)的建設工作緊密地與城鎮化工作聯系在一起,以推動我國新“四化”的落實。其以城市(鎮)可持續發展為重點,主要針對民生核心要求(水、空氣、食、行、住、就業和城市建設),將以信息通信技術為代表的高科技與城市(鎮)建設的各個方面融合發展。這些城市首先著手全面規劃和頂層設計,規劃著眼于現實狀態和本地區的特點,以科學地展望未來。規劃包括信息基礎設施和城市建設基礎設施、城市管理、產業發展等,把智慧城市(鎮)的建設和發展當做一個生態系統來規劃。
智慧城市建設雖然已有了標準,但是每個城市都有自身發展的特色,那么需要理性對待。2012年各地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更注重借鑒國內外智慧城市建設的成功案例,汲取先進經驗,緊密結合城市定位,冷靜把握建設重點和方向,在做好前期規劃的基礎上不斷改善投資環境,優化投資結構,將有限的資金投入到具有最高產出的智慧城市建設上,不再單純模仿其他智慧城市的建設,而致力于打造獨具特色的城市品牌,以獲得更好的城市競爭力。如北京將“文化智能傳承”作為其智慧城市建設目標之一,就充分體現了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的需求;東莞充分結合其“世界工廠”的工業基礎優勢,重視智慧應用建設與智慧產業協同發展,云計算、物聯網等新興產業日漸成為推動其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引擎。
智慧城市需要極大的技術創新。很多技術,從智慧城市的角度,遠遠落后于需求。很多問題,比如堵車,比如流行病控制,比如年老問題,諸多問題,需要更高性能、方便的技術和設備。
智慧城市發展軌跡,從試點開始,在國家相關政策的帶動下,城市自身依據各自的優勢,進行創新,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智慧城市定會如改革開放一樣,碩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