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園區向創新化、科技化、智慧化轉變的改革勢在必行。利用各種智能化、信息化應用幫助園區實現產業結構和管理模式的轉變,提升園區企業市場競爭力,促進以園區為核心的產業聚合,為園區及園區企業打造經濟與品牌雙效益成為應對新一代園區競爭的有力武器。
投資呈現穩步增長態勢
隨著國內智慧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智慧園區投資規模保持著穩步增長態勢。
據分析, “十二五”期間用于建設智慧城市的投資總規模將可能高達5000億元,各地智慧城市建設將帶來兩萬億元的產業機會。在此大形勢下,智慧園區建設也取得顯著業績。
2011年,各園區根據所在城市及園區信息化發展總體規劃,繼續加大智慧園區建設投資力度,投資規模達到493億元,比上一年增長10.8%。2012年全國智慧園區IT投資規模依然保持了極快的增長速度,規模也得到了空前提升。
先行園區效益顯著
目前中關村科技園區、蘇州工業園區、上海漕河涇開發區、星光影視園等智慧園區建設已取得一定成果,新一批智慧園區規劃也開始著手落地。
比如,2012年,中關村將示范區“一區多園”的空間信息與企業、產業、科技創新資源、科技金融資源、招商引資等信息進行整合,不斷促使中關村向智慧園區全面轉型;蘇州工業園區目前已經構建成了包括電子政務私有云、國科數據中心、風云SaaS平臺等軟硬件平臺架構,具備了云服務方式的條件;2012年7月,上海市漕河涇開發區城市光網建設率先完成覆蓋,成為我國首個城市光網、3G和WiFi三種網絡全面覆蓋的高科技園區;青島國家高新區智慧園區建設中不斷引進光纖通信、云服務等先進信息技術,著重突出園區“三網融合、資源共享、高度智能”的特點;2012年7月,國家新媒體產業基地暨星光影視園“新媒體信息管理與服務公共平臺項目”投入應用,運用RFID、云服務等構建了智能化的基礎設施管理與服務體系,從“感知化、互聯化、智能化”三個角度對園區內的人、車、物等資源以及媒體資料等虛擬資產實現了全方位監測與管理。
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
仍是重點
國內園區政府是引導智慧園區建設的主導力量,尤其是在資源投入方面主要還依賴政府運作。在國家層面,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中國信息化城市發展指南》,為城市信息化建設的重點、思路提供了指導。在地方層面,地方政府的財政投入以及本地政府對智慧園區建設的重視程度,是影響智慧園區建設的決定力量,經濟實力越好,機制體制越靈活的城市,對于智慧園區的建設推進力度越大。
當前國內的智慧園區建設依然是以信息基礎設施、電子政務為重點。首先,在智慧園區建設與發展過程中,信息基礎設施是不可缺少的基礎條件,智慧園區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沿著“寬帶、融合、泛在、安全”的方向發展,不斷夯實寬帶網絡建設;其次,智慧園區建設應該注重公共領域管理與服務,緊緊圍繞公眾需求,積極協調各方力量,加快推進教育、醫療衛生、生產就業和交通等公共領域的信息化建設,加快建設面向家庭用戶的社會信息服務網絡,建立惠及人人的電子政務平臺和公共服務體系。
向創新化、生態化發展
智慧園區具有物聯化、互聯化和智能化的特點,因此建設智慧的園區,重點應關注園區底層設施的智慧化和管理平臺的智慧化,進而實現園區的物聯化、互聯化和智能化。未來國內智慧園區建設將出現如下幾個發展趨勢:第一,智慧園區將向創新化、生態化發展;第二,智慧園區建設與園區產業發展相結合;第三,智慧園區管理與城市化管理并肩齊驅。
國內智慧園區建設方興未艾,智慧園區建設投資規模不斷擴大,未來會有更多的園區加入智慧園區建設大軍。可以預見,國內智慧園區的建設將會取得更加突出的成就,滿足城市、園區發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