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爆發后,由于投資和消費持續疲軟,擴大出口成為發達國家促進經濟增長和創造就業的必然選擇。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PP)和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議(TTIP)為代表的發達國家新的自貿戰略逐步出臺,發達國家作為全球經貿戰略的掌控者,其自貿戰略的實施也對全球經貿格局的調整產生了深刻影響,也間接對我國城鎮化產生潛在影響。
一、國際經濟貿易發展是影響城市發展的重要因素
從城市的發展過程中可以看到,作為紐帶的國際貿易和作為中樞的城市的發展是相互作用、互為因果的。
城市發展的原因十分復雜,包括自然地理條件、經濟因素、政治原因等,但國際貿易和世界經濟體系對城市發展的影響在各要素中占據不可忽視的地位。很多城市的興衰與經貿變化有直接關聯。威尼斯和熱那亞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因世界貿易中心的轉變而衰落。19世紀墨爾本和舊金山的興起歸功于金礦,而金礦的枯竭則使其地位為悉尼和洛杉磯所取代。對美洲、亞洲和澳洲貿易的發展使英國西海岸港口城市利物浦和格拉斯哥興起,而1970年代以來英國同歐洲大陸貿易的發展又使東海岸城市的地位上升。
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城市發展也烙上了殖民主義的痕跡。亞非拉有相當一批城市是在殖民主義入侵后作為商業據點或通商口岸而發展起來的,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主要城市是從殖民居住點發展而成的。這些城市主要從事原料和手工業品出口和工業品進口貿易并逐漸發展起加工業和其它行業。
國際分工的深化,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新行業的興起使城市專業化趨勢加強,許多汽車城、化工城、石油城、鋼鐵城、電子城、服裝城、飛機城、艦艇城、紡織城、鉆石城等等紛紛興起。這些城市作為世界經濟體系的結合點與重要的政治中心城市,兼具金融和商業功能。隨著原料和食物生產國際分工的加強,城市作為地區農業、畜牧業、林、漁、礦各業產品的集散地和其它必須品的供給中心,成為因內貿易與國際貿易的重要紐帶。
數次產業革命后城市的功能日益復雜化,但其基本功能卻離不開為世界經濟提供需求與供給這兩個方面。城市國際化的趨勢也日趨明顯,城市的生產和消費國際化,居民國際化,資金和企業國際化,文化和社會生活國際化,城市建設國際化,以至可以說現代化城市的發展取決于該城市與世界經濟聯系的程度。這一特征已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城市現代化的進程所證明了。
二、我國的城市化受到了經貿發展的拉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城市化進程與對外開放有密切關系,1980年,我國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建立經濟特區。1984年5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進一步開放天津、上海、大連、秦皇島、煙臺、青島、連云港、南通、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和北海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8年,海南島成為我國面積最大、開放程度最高的經濟特區。一大批沿海城市通過引進外資,發展出口加工業,吸引了內地大量富余勞動力,使得沿海城市化步伐明顯快于內地。可以看出,出口制造業的發展是我國地區之間城鎮化發展不協同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發達國家自貿戰略將影響我國城鎮化
發達國家自貿戰略將對我國經濟結構、產業發展和勞動力流動產生影響,無疑將會影響到我國的城鎮化進程。
1、將延緩沿海地區以出口加工業為基石的城鎮化進程
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著美加墨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歐盟的東擴,區域經濟一體化在不斷深化。到金融危機后,以歐美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加快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造成了國際貿易流向發生較大變化,區域內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上升,區域內國家間的競爭開始向區域集團之間的競爭演變。TTP及TTIP所實現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將產生貿易替代和轉移效應,從而使歐美國家對于“中國制造”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產品的需求有所下降。同時,發達國家市場準入標準的提高,也不利于我國及其他發展中國家拓展貿易及投資市場。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WTO之后,我國出口加工部門蓬勃發展,吸納了大量勞動力,一旦對外貿易受到沖擊,則必然影響就業進而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穩定。因此,從短期看,我國出口產業面臨挑戰,這對于沿海地區經濟增長會產生不利影響,就業機會的增長可能慢于內路資源型省份的發展,從而影響我國城鎮化發展的地域結構。
2、將減少城鎮化過程中的政府干預
一般情況下,城鎮化進程是在經濟社會條件成熟后自發進行的,而在我國城鎮化具有較濃重的政府行政計劃特征。可以將中國城鎮化“推進模式”概括為七種類型,即建立開發區、建設新區和新城、城市擴展、舊城改造、建設中央商務區、鄉鎮產業化、村莊產業化。客觀地看,這七種常規模式雖然較好地促進了我國城鎮化建設,但卻存在一些不利于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局限性。重“政府推動”輕“市場引導”。常規模式大多具有“自上而下”特征,以政府為主導,充分發揮政府在資源調配和招商引資等方面的強勢作用,沒有充分尊重市場規律。但是,健康的城鎮化應該是“自下而上”的,必須以市場機制為主導,政府調控只是補充。
此輪發達國家全球自貿戰略堅持市場開拓與規則構建并重,基本特點是推行貿易自由化和減少政府干預,通過市場來決定經濟行為,市場機制是其核心內容之一。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和現行國際貿易規則的主要塑造者,歐盟和美國聯手建成跨大西洋自貿區,那么其在全球貿易規則制定中的主導地位將更加突出,那么其所推行的更高標準的經貿規則也會倒逼國內市場改革。減少政府干預后,傳統的行政計劃型城鎮化機制必將受到市場機制的重大沖擊,政府的市場經濟改革步伐將會加快,走向以市場為主的城鎮內在發展需求驅動的城鎮化機制。
3、通過發展現代服務業推進城鎮化
長期以來我國城鎮化的發展是基于產業集群的發展,借鑒國內外的成功經驗,從我國城鎮化建設的現實問題出發,我們認為要尋找新的動力機制和帶動模式,即構建現代服務業帶動新型城鎮化模式。具體來說,是指以市場機制和政府調控為驅動力,構建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城鎮產業體系,充分發揮現代服務業在城鎮建設、提供就業、產業協同和服務民生等方面的作用,實現城鎮化與經濟服務化、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聯動發展,提升現有城鎮體系質量,建設一批新型城鎮。現代服務業通過四方面機理實現新型城鎮化目標。第一,產業貢獻。現代服務業中的不同行業門類,能直接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發展農業服務業有利于實現集約城鎮化,發展信息服務業有利于實現智能城鎮化,發展資源環境服務業有利于實現綠色及低碳城鎮化。第二,就業貢獻。現代服務業中的消費性服務部門,用工需求量大,對從業人員的知識素質要求低,能滿足大量進城農民的就業需求。第三,分工貢獻。從產業演進規律來看,服務業部門衍生于勞動分工,又服務于勞動分工。沒有金融、保險、物流、商務、信息等生產性服務業的支撐,先進制造業企業的非核心業務無法切割外包,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很難獲得現代生產要素,新型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都無從談起,城鎮產業體系只能停留在低級水平。第四,服務貢獻。現代服務業中的公共服務部門,其所提供的服務直接面向城鎮居民的教育、醫療、社保、文化等民生需求,有利于提升人口城鎮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