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決定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消息,受到了海內外高度關注。近日,《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倫敦首相府所在的政要聚集地白廳大道(Whitehall)對世界自由貿易園區協會主席格蘭姆·馬瑟(Graham Mather)進行了獨家專訪。
馬瑟表示,作為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形式,自由貿易園區已經在歷史長河中經歷了從單一貨物貿易到提供各種服務的綜合性功能的發展過程,而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在此時誕生正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
馬瑟認為,作為正在建設的國際金融中心城市,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應該側重于金融服務領域,且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不可多得的“試驗田”。
第一財經日報:在世界范圍內,自由貿易園區的基本特征是貨物進出自由、投資自由和金融自由。自自貿園區誕生以來的幾個世紀時間里,自貿園區的概念是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當前全球自由貿易園區發展的趨勢是什么?
馬瑟:為了滿足不同國家的需求,自由貿易園區的概念一直在發生變化。最初是在一個“境內關外”的地區內將貨物運入,加工處理后再運出。而現在更像一個“(有特殊稅收政策的)區域化城市”。
功能也從貨物貿易轉向服務業,比如高科技自貿園區、網絡產業城、健康產業城等各式各樣的行業自貿園區,現在金融服務也開始引入。比如我們看到,在中東像迪拜,整個城市就是一個自由貿易園區。可以說,當代自貿園區,已經從最原始的貨物進出自由發展成少監管、不官僚、低關稅和貿易自由的新型自貿城。
日報:據悉,日前中國國務院決定設立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與一般意義上的世界自由貿易園區有許多不同之處,你對這個被稱為“國家戰略”和“改革試驗田”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決定,有什么評價?
馬瑟:就我在2011年訪問上海外高橋保稅區所看到的,上海已經在自由貿易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人們對外高橋在功能創新方面的嘗試印象深刻。
我覺得中國決定在上海組合現有自貿園區,建立這樣一個自貿試驗區,非常切合時宜。我認為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未來,主要活力應該在金融服務業方面體現,包括保險業、貨幣運作。
也就是說,除了貿易之外,還要側重金融服務業。目前上海主做貿易,香港主營金融。那為什么不能讓貿易和金融并重于上海呢?與此同時,為何不乘勢嘗試加快人民幣進一步國際化步伐呢?
日報: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要推出一系列制度創新,包括體制機制、貿易監管、金融監管等方面的制度設計與安排,你對中國實現“境內關外”的監管方式、資本項目可兌換、利率市場化和人民幣跨境使用方面有什么建議?你覺得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試點的重點和關鍵在哪里?應不應該為試驗區作一個特別的稅制安排?
馬瑟:很顯然,在世界其他一些國家,報關程序、金融監管等法規法律比起中國相對寬松。如今可以看到中國在這方面正快速與國際接軌。因此可以通過這個試驗區, 來檢驗不斷改變的政策法規的正確性和可行性。
我們已經在歐洲和美國看到,如果過度放松金融監管,結果是災難性的。因此,西方希望看到中國對政策監管等方面的改變是小心謹慎地進行的。逐漸放權,簡化報關手續,提供“一站式”服務,這樣園區內公司只要與一個辦理機構打交道,從而簡化縮短了辦理程序和辦理時間。當然這些事情我們不可能一蹴而就。
日報:你認為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建立,對整個中國的經濟影響有多大?
馬瑟:我覺得對于中國經濟來說,最大的挑戰是人民幣的問題,人民幣如何實現可兌換,人民幣如何成為全球儲蓄貨幣。但這不可能發生于一夜之間。因此,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將是一塊極好的試驗田,我們會看到有更多的國際金融業務在試驗區里進行,從而對人民幣真正實現國際化進行試水。
日報:但是也有經濟學家擔心,在如今中國經濟不夠穩定的情況下,過快開放資本賬戶,可能會引起資本外流并導致國內銀行利率放開更加復雜化,你怎么看?
馬瑟:我同意那些主張人民幣國際化和開放銀行利率應在謹慎和循序漸進的節奏下逐步進行的經濟學家的觀點。因為如果中國通脹失控、房地產市場和銀行業出現危機,那對全球經濟來說都是災難性的。我非常支持中國的強勁崛起和進一步的改革開放,這對世界極其重要。
周威,1978年9月出生,畢業于香港理工大學,軟件工程碩士,高級工程師。中電企協信息監詳細>
北京中百信軟件技術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權益交易行業信息技術咨詢、軟件設計研發、及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