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把多看這樣的后起之秀與亞馬遜相提并論,后者是名副其實的電商、云計算、數字出版巨頭,而數年前多看的主要業務還是為亞馬遜Kindle設備提供自制中文系統,以彌補中文用戶在使用Kindle閱讀時的一些不便。
這樣看來,亞馬遜與多看在多年前就是對頭,亞馬遜想要構筑圍城,而多看則是拼了命想要破城而入。亞馬遜Kindle設備入華是業界經久不息的傳言,而一旦成真,將在一直缺位的中國數字出版市場分一杯羹。
而多看在Kindle上收獲第一批用戶后,轉戰智能設備閱讀市場,半年時間600萬用戶、1300本精編書、3萬付費用戶、50人編輯團隊(1月數據),勢頭不小。
這兩家公司,也間接代表了在中國數字出版市場耕耘的兩類公司,草根與正統模式之爭,仔細看來,頗為有趣。
中國的“亞馬遜”們:穩扎穩打,步步為營
他們是名副其實的“保守派”,只做有純正血統的“傳統書籍”,模式基本上是砸錢砸資源搞定出版社,簽訂分成模式后制作電子版上架,排版嚴格按照原版風格。典型代表是亞馬遜跟唐茶,還有躍躍欲試的國內各大出版集團。
他們的優勢,第一是能吸引真正要“讀紙質書”的用戶,愿意花時間花錢去消費圖書內容,有人付費才能轉化為收入。第二是能夠更好地與出版社進行匹配,因為這一陣營中很多就是做傳統出版的,思維方式比較接近,人脈、資源也比較成熟。
他們的缺點是,需要較長的時間周期教育市場,容易被對手乘虛而入。中國數字出版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書,沒有書的原因是沒有錢賺,出版社不愿意拿暢銷書進場革自己的命,即便是以亞馬遜這樣強勢的出版業關系也是很難突破,只們能一邊做一邊等,等著傳統出版醒悟,也等著用戶群崛起可以向出版社施壓。
在用戶那一端,亞馬遜們能做的比較有限,除了爭取盡量多的暢銷書,較低的定價,砸資源與硬廣外,并沒有更好的方法,核心的“書”在出版社那一端很難取得本質性突破。要破“書荒”,暢銷書與低價是兩大秘訣,亞馬遜們至少還要熬過2-3年的荒年,考慮到中國數字出版行業的巨大機會,這個戰略虧損是值得的。
中國的多看們:另辟奇徑,不玩規矩的游戲
多看們同樣遭遇了書荒的困境,但他們選擇了另一條路。
多看接入大量新媒體、網絡名人的自創作書籍,借助用戶量來與新媒體們實現雙贏,隱晦地幫助用戶更好地閱讀非正版內容來積累用戶,大膽地使用了大量HTML交互去改變傳統書籍的呆板印象,靈活快速是他們的優點。我們上周末也在多看上一本《寫作奇跡》,這本書是關于數字內容如何更好創造生產力的實踐討論,算是數字出版的新嘗試。
豆瓣,這家被認為是最文藝的書評、影評網站,它聚集了一批愛讀書的人。它并沒有選擇傳統圖書作為切入點,而是利用用戶自出版平臺來避開書荒,之前已經有作者月入數萬的案例。豆瓣的邏輯是:1、我沒必要在市場不成熟的時候,非要強擠進去,這是大公司跟巨頭應該做的事情,小公司應該靈活而輕巧。2、數字出版或者說數字閱讀,未必是真的要把傳統出版那幫人給捆綁在一起,找一些愿意創作符合當下消費習慣內容的獨立作者,開辟一個新的蛋糕市場未必不是個好選擇,以小博大。
云中書城,背靠盛大文學這棵大樹,除了圈一部分傳統書籍試水,捆綁旗下起點、晉江、紅袖等網絡文學巨頭才是亮點。盡管有起點人事震蕩的花邊,但從短期看,以網絡文學作為切入點最為靠譜,成熟的付費用戶群、分成規則,并且內容也非常符合現下年輕人的閱讀習慣。
他們并沒有緊守傳統圖書這條線,而是各自選擇了適合自己的細分生存路線。
數字出版道統之爭:合縱連橫 求同存異
我對國內真正意義上的數字出版并不樂觀,因為無論我選哪一家,都很少能找到我想要讀的書,更不用說網絡獨家發行而放棄線下出版了。數字出版的世界并不只是小說、網文、網摘,還需要更多時間,3-5年是一個樂觀的預測。
數字出版兩大變革,第一是革新傳統出版行業,從印刷、發行、銷售的整個鏈條,無數人失業,無數書店倒閉,同時也會創造新的就業機會。第二是依托數字化與互聯網,產生新的、完全突破常規的內容,從長遠看這是出版行業的一個進化。
我們只能說亞馬遜們選擇了前者,而多看們階段性地選擇了后者。我更喜歡亞馬遜的模式,因為我期待更多優質傳統書出現,網絡文學很難滿足我,我又不愿意去購買盜版,這是身邊很多朋友會遇到的困境。但我也不得不承認用戶的閱讀喜好是多樣化的,多看們所做的嘗試會增強數字出版的多樣性。
也許,甚至有一天,他們能與亞馬遜們對抗,每一個新時代總會讓人跌破眼鏡,我們需要破壞者,我們需要不墨守成規的人,我們需要不妥協、不服從甚至不修邊幅,但他們還有更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