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電臺DJ有待仍對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的“廣播盛世”念念不忘:電臺整點報時催促學生們沖至家中打開調頻音樂;聽眾在每周必買的《廣播電視報》上對喜愛節目畫上重重的圈;收發室里堆滿雪片般的聽眾來信。這讓有待對DJ職業充滿自豪感,在節目里,他會低沉、虔誠地說:“respect music(向音樂致敬!)”。
事情卻越變越糟—惡俗廣告、惡俗音樂大行其道;DJ不能邀請聽眾喜歡的歌手上節目,卻要接受廣告公司的統一潛規則;若歌手開演唱會,電臺會禁放其近三年的作品,直到對方花錢買廣告。
這讓有待悲觀不已。要知道 90年代初,他即混跡于DJ圈,是國內最早推動搖滾、爵士和歐美流行音樂的DJ,麥田守望者、新褲子等樂隊成員均是其聽眾。而眼下最糟糕的還是黃金時段塞滿了“金錢味兒”的歌曲—如果你用心做音樂就只能等到深更半夜。
“我就這樣被拋棄了。”有待痛心地對《環球企業家》說。一些忠實粉絲曾為其在豆瓣開設廣播小站,有待卻并不甘心。于是,有待電臺開始廣播了。有待電臺是一個基于移動互聯網的APP。其內容主要包含《爵士春秋》(All That Jazz)、《午夜飛行》(The Nightfly)、《舞曲時代》(Beat Generation)等四檔經典節目及節目對應的歌單、音樂觀點及基于節目的音樂知識補充。在橫屏模式下,用戶亦可看到歌曲對應的專輯頁面及淘寶唱片店鏈接。“現在是自媒體時代,人人可做自己的廣播,決定播放時間、內容。”有待說。
電臺的誕生乃是機緣巧合。其合作者乃是有待的第一代聽眾。1993年,有待第一場聽眾見面會,一位每周均寫信給欄目組的中學生“傻baby”于冬來到現場,告訴有待同學們都在聽《人人可以彈吉他》。二十年后,于冬成立了博納光影工作室。半年前的一次閑聊中,于冬提及自己正計劃做APP,有待反問其為什么不做廣播APP? 就這樣,于冬與有待一拍即合。6個月后,在十余人技術團隊的協作下,有待電臺App正式上線。時至今日,它已擁有超過50萬粉絲。
在與于冬合作前,有待也曾嘗試過與其他移動互聯網公司合作,但問題頗多。首先是他們不懂音樂;其次是不懂有待;第三則是不理解有待想要做什么。對多數開發者而言,其移動互聯網的商業理念是我來開發產品,你來支付費用。而對有待來說更多則是夢想。“如果和我合作的人沒有同樣的夢,就不會有現在的結果。”有待說。在和于冬的合作中,有待幸運的發現這些年輕人熱愛音樂,并愿意將熱愛傾注至產品中,也懂音樂,知道何種界面風格、顏色與其音樂最相符。這讓有待有找到知音之感,他做節目時常說“respect music”,認為只有表現出對音樂的尊重,聽眾才會尊重自己。這些理念與于冬不謀而合。“音樂就像一個火種。”于冬常說。
有待對移動互聯網有著獨到見解。他認為APP最重要的是找到音樂傳播的方式。“在大眾對音樂藝術無知的情況下,堅持給你推薦音樂,這是我的時代最重要的事,時間會證明一切。”有待說。他本人曾見證中國廣播近二十年的發展。起初,電臺是普及音樂知識的主要途徑。之后,收聽工具由收音機替換成隨聲聽、mp3、手機,人們與電臺DJ的溝通方式也由信件、電話、短信發展為電子郵件、微博等。生活多樣化帶來的直接沖擊是越來越少的人在固定時間收聽廣播,電臺亦距離生活越來越遠。
有待時常會對以下情境頗為心痛—自己用心所做節目,大家卻未聽過。于是,他將節目錄制放到互聯網上。在樂迷的幫助下,他還在豆瓣開設了自己的小站。為了傳播音樂文化,他甚至在淘寶店上賣起唱片和咖啡,并根據不同的爵士風格配制出三種不同口味的咖啡豆。
剛踏入移動互聯網圈的有待并不諱談商業廣告。“拒絕商業是很愚蠢的事情。”有待說。在他看來,音樂本身亦是商業行為,因為音樂需花錢購買。只有樂迷消費,音樂人才能發展。廣告亦能稱之為音樂的重要載體。例如日本著名音樂人小西康陽就曾用60年代的廣告創作音樂。但當下,最糟糕的正是廣告正日趨低級趣味。曾有手機廠商找到有待電臺希望合作,但有待則會考慮該品牌是否契合節目的聽眾,多數時候,他會選擇拒絕。
有待APP的盈利模式共為兩類。首先是基于電臺內容、節目氣氛和場景做主題式的隱性廣告植入,例如在應用界面推薦咖啡、紅酒等應景商品和電商鏈接等。其次則是挖掘用戶數據。包括基于用戶地理位置信息推薦附近的合作唱片店,或者采集用戶特征,服務于某些品牌及廣告客戶的CRM管理等。商業化的另一個難題是音樂版權。在美國,一家私人創辦的paradiseRadio的電臺曾頗受歡迎。但隨著用戶增長,索尼等唱片公司卻將之告上法庭。在聽眾的請愿下,paradiseRadio最終勝訴。而獲勝的原因在于該電臺并無廣告,亦無盈利。在國外,不少音樂電臺多為捐助模式,即用戶可自發資助DJ。
而在中國卻并無如此沃土。對于網絡電臺,通常音樂版權費在電臺制作時即已支付,在網絡若以流媒體形式(streaming media)播放則僅提供收聽而不提供下載,如果是免費的則不涉及版權問題;一旦盈利則要考慮版權問題。但推動正版化的前提是告訴人們音樂是有價值的。“當你認為音樂是一件藝術品,你要尊重它、欣賞它,它為你帶來相應的美感和愉悅你,你就是心甘情愿的。”有待說。但眼下,中國人沒有購買正版音樂的習慣,也不象藏書那樣對音樂唱片有傳承習慣。有待認為這是一件悲哀的事,但亦是一件好事。因為多數人不知道該聽什么,而這正是他的價值所在。
時至今日,有待電臺仍是小眾、分享、影響少數人審美的節目,但有待本人還有個“Big dream”,他希望借鑒國外流媒體音樂服務商如spotify、Pandora的模式,和更多音樂版權公司合作,讓用戶養成按流量付費的習慣,推動正版音樂的商業化。做一個大眾化的,弱化了有待身份的大音樂平臺。不過,最令有待揮之不去的是濃厚的廣播情結。“做這么多還是希望有人去收聽電臺節目,在電臺播出的時候去聽,那個感覺是不一樣的。中國需要有芝麻街、天線寶寶這樣的節目,它會影響幾代人。”有待對《環球企業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