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國產賀歲片歲末狂歡,中國電影票房再次奏凱。
據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簡稱“專資辦”)公布的票房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12月27日,全年上映電影總數780余部,票房超過160億元,其中,12月份全國票房或接近20億元,并首次出現單周票房約7億元的成績。
同時,截止到2012年12月27日,華誼兄弟(300027.SZ)年度出品電影累計票房總數約19.8億元。華誼兄弟相關人士預計,熱映的《十二生肖》還將貢獻過億元的票房,公司年內整體票房突破20億元毫無懸念。
華誼兄弟的數據占到年度總票房份額超過12%,也使得國內電影行業進入大公司崛起階段。然而,電影業“大小年”波動,仍然是行業重要的影響因素。目前,已經突破8億元票房收入的《人再囧途之泰囧》(簡稱“《泰囧》”),使得光線傳媒(300251.SZ)憑借此一片超過華誼兄弟,成為年度最賺錢電影公司。
國產電影痛與樂
隨著進口分賬片配額增加至34部,2012年中國電影業面臨巨大挑戰。
中國電影業在2012年先抑后揚,最終,在歲末上演絕地反擊。截止到12月27日,全年電影總數780余部,票房超過160億元,同比增長22%。其中,國產電影約690余部,票房超過75億元,國產電影票房收入約占總收入的49%。
但國產電影票房收入所占總票房比重卻大幅下降。廣電總局電影局公布的2011年數據顯示,當年電影票房總收入為131億元,國產片票房收入是70億元,國產片票房收入占總票房比例為53%。
此外,單部影片的表現也欠佳。根據目前的統計數據顯示,在全年票房排行中,僅有《泰囧》、《畫皮2》、《一九四二》三部國產影片排在票房前十的位置(《十二生肖》仍在放映中,票房無法統計)。
在國產片占比下降的同時,行業具有壟斷性質的大公司迅速崛起。按照2012年初發布的“H計劃”,華誼兄弟順利完成了全年任務,全年共有7部電影上映,包括《Love》、《一九四二》等,實現總票房超過20億元,且在國產片中占到約27%的比例。這使得華誼兄弟從包括博納影業(Nasdaq:BONA)、光線影業、星美集團等七大民營片商中脫穎而出。
盈利魔咒
在國產片票房相對縮水的情況之下,影片投資盈利也困難重重。
已公布的2012年1-10月的數據顯示,過億元票房影片僅約10部。實現盈利的影片,僅《畫皮2》、《我愿意》等10部,同時,《痞子英雄》、《大魔術師》等8部影片,靠植入廣告、網絡版權等綜合因素,實現了收支平衡。
其余影片都處境尷尬。最為慘淡的陸川導演的《王的盛宴》,僅取得5000萬元的票房收入,相比8000萬元的投資成本而言,該片可謂慘敗。《神探亨特張》雖然一舉奪得臺灣金馬獎,但是,國內票房收入卻極其慘淡。
有著民營片商“一哥”之稱的華誼兄弟,也未幸免。知名導演馮小剛耗費10年醞釀、總計花費2.1億元拍攝的《一九四二》,雖然取得累計票房3.7億元的成績,但是,該片的票房收入要達到5億元才能收回成本。
在排除觀影人群定位等影響盈利的因素之外,進口片對國產品沖擊明顯。2012年5月,3D翻新版的影片《泰坦尼克3D》豪取10億元票房,這使得同期上映的《黃金大劫案》、《殺生》等影片票房遭遇大幅擠壓。
國產電影盈利魔咒如何打破,仍無明確答案。2012年11月,經過幾方角力之后的國產電影新型分賬模式,并未取得預期效果。
彼時,除了按照傳統的片方獲43%左右的固定票房分成模式之外,以《一九四二》為代表的影片實驗了“票房梯次分賬模式”,以《王的盛宴》為代表的影片實驗了“上映時間梯級分賬模式”,但是,兩片因為綜合因素,并未為投資方帶來盈利。
突圍“大小年”
在電影單片生產之外,電影制片公司的“大小年”,仍是影響公司業績的主要因素。
所謂的“大小年”,是指電影圈內,各家電影公司根據電影生產計劃和規律,本公司出產影片多寡以及票房收益好壞年份的稱呼。
目前,國內所有電影公司都難以擺脫“大小年”對業績的左右。2012年中,光線傳媒是最為典型的一個正向例子。已經突破8.2億元的《泰囧》被業內預計將沖擊10億元的票房,如此,將為光線傳媒帶來3.8億元的票房分成。
這種成績,也帶動光線傳媒股價一路走高。不完全統計數據顯示,自《泰囧》上映以來,光線傳媒股票飆升近40%。這種表現,一如過去數年馮小剛電影在華誼兄弟中發揮的作用。
不過,這種依靠所謂“大年”得到的業績,并不具有穩定性。為了平抑這種狀況,制片公司紛紛拓展制片以往的業務。以華誼兄弟為例,雖然電影生產已經占到了國產電影票房的約三分之一,但是,華誼兄弟仍不斷拉伸業務結構,構建了以電影、電視劇、藝人經紀為中心,以生產內容為基礎,發展渠道和衍生品的全娛樂商業版圖。
對于2013年電影生產,華誼兄弟傳媒集團CEO王中磊表示,希望依然還是保持20個億左右票房。光線影業總裁王長田表示,《人再囧途》的第二部等影片,將會在明年開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