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城市化與全球化被稱為重塑現代社會的三大力量。智慧城市是近年來在信息化建設領域興起的一個概念,旨在倡導富有智慧內涵的城市發展,實現信息化與城市化的有機對接。但智慧城市應是城鎮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高級形態,在城鎮化水平很低的情況下,難有真正意義的智慧城市。
目前,我國的城鎮化可謂質量不高,快速的城鎮化進程給城市規劃、建設、運行和發展帶來一系列問題,導致城市經濟發展失調、環境建設失衡、社會管理失穩、城市運行失序。黨中央在十八大報告中已將城鎮化上升至一個全新的高度。因此,智慧城市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探索城鎮化的發展新路,進而實現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城鎮化質量明顯提高”的目標,為破解城市發展與社會管理難題開辟新路徑,提供新視野。
智慧城市建設,重在智能化的市民參與和融入。國際上智慧城市先行者的探索和實踐,都注重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從市民需求出發,強調用戶參與、社會參與的城市開放創新空間。我國的智慧城市建設也應在政府主導的基礎上,注重通過網絡搜索、微博、Fab Lab、Living Lab等工具和方法強化市民參與和融入,匯聚公眾智慧,塑造城市的公共價值,并為生活其間的每一位市民創造獨特的價值。對于當前城市化過程中龐大的外來人口,如何通過信息化戰略促進其社會融合,是地方政府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理應考慮的核心問題之一。
智慧城市建設,更需智能化的民生保障和改善。信息技術的進步可能會帶來貧富兩極分化的加劇,我國的智慧城市建設必須著力于使市民公平地受惠于智慧的技術,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彰顯“以人為本”的理念,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愿景。應鼓勵企業開發建設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系統集成,對與民生密切相關的智慧醫療、智慧社區、智慧校園、智能家居等,政府可視項目的公益化程度給予相應的財稅扶持,促進城市的社會民生能夠廣泛持續地得到改善。
智慧城市建設,還應著眼于智能化的城鄉統籌和互哺。當前,從中央到地方都強調統籌城鄉發展,積極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和建設美麗中國。農村與城市一樣,亟需實現現代化,亟需提升信息設施和信息服務的水平,亟需大跨步融入信息社會。智慧城市建設的關注點是城市,但也不應遺忘對農村的信息資源反哺。農村極有可能在信息化建設方面首先與城市完全同步,成為帶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建設的突破口,最終實現高品質城市化的總體目標。
對于政府而言,在智慧城市的建設中應重點平衡經濟與社會、城市與農村、社會各階層之間的關系,著眼社會民生的智慧化,走出一條建立在智慧化基礎上的新型城鎮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