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我們已掌握了油棕組培苗技術,這就是我國首株移栽成功的油棕組培苗,目前長勢良好。這意味著突破了我國發展油棕產業的技術瓶頸之一,對我國油棕商業化生產具有重大意義。”熱科院油棕研究中心林位夫研究員指著花盆里一株20公分左右的小苗自豪地告訴記者。
油棕組培苗
林位夫介紹,油棕是世界上單產最高的油料作物,單位面積產量相當于大豆的8倍、花生的6倍、油菜的10倍,遠遠高于其它油料作物,被譽為“世界油王”。
由于我國油料生產發展緩慢,目前自給率僅約40%,油脂消費嚴重依賴國外進口。其中僅棕櫚油每年的進口量就達到600多萬噸,占世界棕櫚油總產量的13%以上。同時,外國資本還控制了中國近75%的油脂供應,對我國食用油安全構成實質性威脅。
在油棕園開展研究
林位夫說,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我國就引種油棕,在五十年代末大規模引種。但在八十年代中期放棄油棕商業化栽培,目前僅存的油棕大多是作為綠化觀賞樹保存下來的。調查分析結果表明,認識和投入不足,管理、技術和品種落后或新品種推廣不力是導致兩次大規模引種失敗的主要原因。
為解決這一問題,熱科院組織專家開展了油棕種質資源收集、種質資源評價利用、高產栽培、病蟲害、加工機械以及分子生物學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與油棕新品種相匹配的豐產栽培技術,為我國棕櫚油產業化生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油棕園開展研究
林位夫說,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我國就引種油棕,在五十年代末大規模引種。但在八十年代中期放棄油棕商業化栽培,目前僅存的油棕大多是作為綠化觀賞樹保存下來的。調查分析結果表明,認識和投入不足,管理、技術和品種落后或新品種推廣不力是導致兩次大規模引種失敗的主要原因。
為解決這一問題,熱科院組織專家開展了油棕種質資源收集、種質資源評價利用、高產栽培、病蟲害、加工機械以及分子生物學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與油棕新品種相匹配的豐產栽培技術,為我國棕櫚油產業化生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