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農村信息化建設是提高農民素質、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升級、加快新農村建設進程的重要手段。通過分析信息化建設和新農村建設二者的關系,提出了農業信息化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具體舉措,包括建設“三農”信息商務平臺、建立農業信息站、建立“農民信箱工程”、推廣“三電合一”模式、開展農業地理信息系統建設、公開有關信息資源、建立農村信息員隊伍等。
一、前言
目前,中國農業正處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型時期,今后中國農業發展可能出現的大趨勢是:從農業現代化走向農業信息化;從現代農業走向信息農業。這期間,加強農業和農村信息化建設,以信息化促進新農村建設是提高農民素質、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升級、加快新農村建設進程的重要手段。
從目前來看,農村人力資源雖然豐富,但整體素質較低。以往許多地方重視物質資本投資,輕視人力資源開發,把農民教育工作看成是軟的、虛的,做起來難度大、見效慢;把有限的農業經費用于經營性補貼等,導致農民很少得到教育和培訓的機會。在新農村建設中,各級政府應當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改變重物質投入、輕人力資源開發的傳統觀念;正確認識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極端重要性,增強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緊迫感、責任感,把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作為一項公共服務,加大對農村教育、培訓的投資力度,著力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以推進農業信息化促進農民素質提高,這是加強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途徑。
信息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突破口,農村信息化能夠避免農業生產的盲目性。通過農業和農村信息網,可以快速傳遞農產品的供求信息,加快實施優勢農產品的農業布局,提高農產品的核心競爭力。信息化還可以為農民提供微觀市場指導,是農民與市場有效對接的橋梁,幫助農民正確決策。信息化還可加快農業先進技術的推廣,讓更多的農民掌握現代農業技術。
實踐證明,“生產發展”的新農村離不開農村信息化,“管理民主”的新農村需要農村信息化,“鄉風文明”的新農村還是要依靠農村信息化。農業和農村信息網絡服務,將在發展高效生態農業、促進農民增收中發揮作用。
二、農業信息化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
農業信息化從廣義上而言,應當是指農業全過程的信息化,其內涵至少應包括以下六個領域:農民生活消費信息化、農業生產管理信息化、農業科學技術信息化、農業經營管理信息化、農業市場流通信息化和農業資源環境信息化。
關于信息化和工業化、現代化的關系,正如江澤民同志多次強調的,“電子信息技術是國民經濟的倍增器”,信息化可以帶動工業化,也同樣可以帶動農業現代化。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首先要推動農業現代化,而農業現代化的第一要素就是要發展農業信息化。我國農村耕地資源有限而各地物產資源不一,即便是許多閉塞的山村也有自己很好的特產。過去在農產品短缺時期是靠政府安排,由各級政府包打包唱。現在則不然,情況已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政府過去那種催耕催種、層層分解計劃的辦法,已經不能適應市場農業發展的新形勢。在目前的農業格局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如何讓信息走進來、讓產品和勞動力走出去”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課題”。這就迫切要求政府改進對農業的領導管理方法,即改直接管理為間接管理,改一切包攬為宏觀調控,改行政干預為正確引導,改催耕催種為改善發展環境。同時,市場農業的發展也要求農民發揮主觀能動性,根據市場需求決策好生產經營。很顯然,滿足市場農業對政府和農民的要求,只能依靠信息化來完成。建設農村信息平臺,打造一個高效的現代農業物流體系,使廣大農民能夠通暢地得到最全面、最快捷的信息成為建設新農村迫在眉睫的需要。事實上,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農業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農業信息化建設體系日趨完善,農業信息網絡體系初具規模,基本形成了一個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全國農業網絡體系;初步構建了農業電子政務框架,農業信息服務工作的成效日益顯現,在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建設新農村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農村信息化是新農村的重要內容和特征,是新農村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加快推進農村信息化,有利于促進農業科技和生產相結合,加快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推動高效生態農業的發展;有利于農業產銷信息的對接和要素整合,引導農民以市場為導向發展生產;有利于提高農民群眾文化素質,加快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有利于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提高管理效能,增強為“三農”服務的能力。從財政支農到農民增收,從合作醫療到農村教育,信息化已經逐漸應用到新農村建設中的方方面面,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
三、農業信息化在新農村建設中應堅持兩個原則
⒈堅持面向需求、服務“三農”的原則
要始終堅持服務“三農”的宗旨,根據市場情況、農民需求和農業發展實際,針對不同的對象,采取合適的信息服務方式,著力提高農技部門的服務質量,提供及時、準確、有效的信息服務,努力增強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生產經營能力。
⒉堅持以人為本、以用促建的原則
建設新農村的主體是農民,農民素質高低直接決定新農村建設成敗。在教育投資有限的條件下,建設一個現代化信息平臺是提高農民素質的最有效辦法。以提高應用能力作為農業和農村信息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農民“用得起和方便、實用、有效”放在首位,把推動廣大農業經濟主體特別是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對信息化手段的應用作為導向,促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培訓和推廣應用力度。
四、農業信息化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具體舉措
⒈加快“三農”信息商務平臺建設
政府應組織涉農部門和涉農企業及相關的大專院校,發揮自身的優勢,開展有益的合作,為農民提供切實需求的農業政策、農業技術、市場信息等多方面實用交互式的信息咨詢與服務。
⒉建立農業信息站,為農民普及信息技術服務
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建立農業信息站:通過電話、互聯網、廣播、信息欄等方式,向農民傳播發布各種信息,并對農民需求的各種信息進行整理、及時更新;利用“數字農業網”等農業專業網站,以相對合理的組合方式,相互鏈接,方便農民和相關單位訪問查找,不斷提升農業專業網站的效能;把單向的傳播和交互式的咨詢服務有機地結合起來,經常組織一些農業專家上門或通過遠程視頻的方式,為農民提供咨詢服務;強化農業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拓展服務內容,提高服務水平,使農業信息站成為集技術咨詢、信息發布、技物結合、產品營銷為一體的農業信息服務中心。
⒊建設“農民信箱工程”
利用互聯網技術,依托通信運營商的技術設備,統一規劃建立實名制“農民信箱”,采用實名制登記,廣大農民、農技人員、涉農企業和其他人員都可申請注冊使用。注冊用戶能夠借助電腦和手機短信進行網上雙向交流,快速、便捷地獲得各類科技、市場信息和系統提供的服務,并要求每個用戶所發布的信息真實可靠。“農民信箱”分別由各級農業主管部門管理維護,通信運營商提供技術支撐,鄉鎮政府組織農技人員、農村工作指導員等開展推廣工作。要以“農民信箱”為抓手,加強農業信息“進村入戶”進程,開展更加有效的農業信息服務,逐步構建起一個農民“網上社會”。
⒋推廣“三電合一”模式
“三電合一”是指利用電腦網絡采集、發布信息,利用電話語音系統為生產經營者提供語音咨詢和專家遠程解答,利用廣播電視制作、傳播農業節目。通過三方面有機結合,降低信息成本,實現優勢互補,擴大農業信息覆蓋面,增強服務的有效性。重點推進農業專業網站等信息平臺與地方廣播電視臺合作,開辟廣播電視農業專欄,農業部門負責提供節目采訪線索和信息資源,廣電部門負責節目的拍攝、制作和播放。同時,充分利用報刊等各類媒體傳播農業信息,努力擴大農業信息覆蓋面。
⒌開展農業地理信息系統建設
要積極開展農業地理信息系統建設,利用現有的測繪成果和國土資源部門的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成果,逐步建立包含土地資源、基本農田、標準農田、生態公益林、水利設施、氣象資料、土壤環境、地理狀況、農民承包地管理等內容的地理信息數據庫。根據農村地貌、資源、產業生產習慣和技術條件,因地制宜發展農林牧:宜糧則糧、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菜則菜。既要努力推進區域規模經營和專業化生產,又要發展適合當地鄉村的特色化農業生產。進一步開發農業經濟主體數據庫、農產品供求數據庫和農業專家數據庫的應用服務功能,為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精準農業”提供全面、系統、權威的信息資源,為政府決策提供依據。
⒍充分利用網絡公開有關信息資源
要利用現有的信息網絡平臺,向社會公開涉農部門的農業政務、行政審批、農技人員等信息,為基層和群眾提供方便,實現資源共享,并接受社會監督;同時,利用信息網絡平臺,宣傳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機服務戶、“農(漁)家樂”旅游點,幫助他們銜接供需,擴大業務,增加收入。
⒎建立優秀的農村信息員隊伍
加強培訓教育,是推進農村信息化的重要環節。要把農村信息化培訓列入“千萬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實行分級負責,分級管理。農村信息員的選拔對象重點是:鄉村農業技術人員、農村種養和營銷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的相關人員等。要采取集中培訓、遠程教育等方式,普及農業和農村信息化知識,使培訓對象學會電腦和網絡應用,掌握信息采集和發布等基本技能,以達到會收集、會分析、會傳播信息的要求。
五、結束語
信息通,百事通。無論從經濟建設方面還是精神文明建設高度來說,農民只有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樣的信息,農村和城市的信息鴻溝才會最終消除,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才會落到實處。因此,筆者認為,針對我國目前的農村現狀和發展要求,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建設農村信息平臺為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奠定良好的基礎正當其時、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