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Internet等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普及,我國信息化建設得到了迅速發展。信息化已成為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經濟實力和競爭優勢的重要保證,并成為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的基礎。信息化包含的內容相當廣泛,其中農村信息化問題不僅是為了改變農村落后面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消滅貧困,也是奔向小康的重要途徑之一。所謂農村信息化是指在人類農業生產活動和社會實踐中,通過普遍的采用以通訊技術和信息技術等為主要內容的高新技術,更加充分有效的開發利用信息資源,推動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村社會進步的過程。農村信息化是一個涉及多部門、多科學的綜合系統工程。作為農村信息化,核心的一點就是能夠把農村的信息傳播出去,同時讓外面的世界能夠了解農村。第二,能把外面世界的信息傳到農村來,能夠讓農民及時了解外面的信息,實際上是信息的一個互通。
二、電子商務概念和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現狀
1、農村電子商務是指利用互聯網、計算機、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為從事涉農領域的生產經營主體提供在網上完成產品或服務的銷售、購買和電子支付等業務交易的過程。
目前我區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現狀處于探索階段,很多條件和因素還沒有滿足。還面臨著觀念轉變較慢,認識不到位、農民上網比例低、農業網站分布不均勻,利用程度低、農村電子商務基礎設施薄弱和農村電子商務人才缺乏等等困難和問題。
2、但是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是十分必要的。一是信息供給方式的變化,可促進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目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問題中的信息不充分、不暢通是最嚴重的,也是最核心的問題。信息的不充分對走向市場的眾多農民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增加了他們的風險。由于信息機制和風險分擔機制不健全,大多數個體生產者都遇到了缺乏信息和不確定性選擇的難題。一方面,由于不能掌握市場信息,難以根據市場信息來有效地調整生產結構,造成機會損失;另一方面,由于市場信息滯后造成市場錯位,產品一哄而上或一哄而下,造成市場均衡的脆弱性和進人市場的盲目性,使產品短缺和產品過剩交替出現,農民私人產品的價值無法實現,嚴重影響了農民收人的穩定增加和生產積極性。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可以將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諸多環節有機的結合起來,解決農業生產與市場信息的不對稱問題,從而形成農業信息的商務化、數字化和網絡化。二是專業市場的建立為農民增收保駕護航。中國農業問題關鍵在于“小農戶與大市場”的矛盾,由分散的獨立生產者所生產的大宗農產品要匯集到城市中去,分銷給眾多的消費者,需要一套有組織的、完善的銷售網絡體系,也就是要建立完善的物流配送體系。但就目前農村發展來看,單個農戶和市場之間缺乏有效的連接機制,即中介缺失而非市場缺失,而這些市場是建立在信息流和物流之上的,這就需要盡快發展農村電子商務。農民雖然在多方面已經努力地去適應市場的需要,但在銷售方面顯然與市場經濟的要求相去甚遠,不能主動地選擇最有利的市場去銷售,而是在被動地等待市場的選擇。電子商務的發展無疑為解決農業發展中農產品的流通問題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利用電子商務技術改造傳統經濟下的流通過程,形成由信息流、資金流、物流、商流組成的,并以信息流為核心的全新的流通過程,推動中國農村的新發展。
因此,通過發展農村電子商務,不僅可以促進更好的農業生產,增加農民收入,而且還可以提高農民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高農民自身的素質。
三、海淀區農村電子商務現狀
為全面推進北京郊區農業現代化,進一步促進農民增收,2003年6月北京市政府啟動了“221行動計劃”建設工作,即摸清市場需求和農業資源兩張底牌,搞好科技和資金兩個支撐,在摸清兩張底牌、抓好兩個支撐的基礎上搭建一個農業信息平臺。 實施“221行動計劃”是以可持續發展為前提,以城鄉統籌為總攬,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提高北京郊區農業現代化水平為目標,進一步優化和合理配置郊區農業的市場、生產、人才、科技、資金等各項資源,大力發展都市型農業和產業化經營,加快郊區農業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
海淀區在這個方針的指引下,開展了區域內的“221信息平臺”建設。成立了海淀區農產品產銷信息協會,利用北京市“221信息平臺”(即“北京現代農業信息網”)和“海淀新區”網站,對本區種植、養殖等涉農企業和農產品進行展示,并開展網上訂單、網下銷售。目前在全區共有會員191名,知識水平參差不齊,為了讓這些會員能夠上網發布信息,海淀區農業信息中心開展了一系列的計算機、網絡、信息化以及信息等方面的培訓,提高他們的信息化意識和操作、寫作、應用水平。目前,海淀區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農村電子商務系統。
四、海淀區農村商務數據流動
在還未實施農村電子商務之前,先進的信息流動方式也可以促使農產品有效的流通。
1、龍頭企業+農戶
這種服務模式主要是根據農業龍頭企業的生產需求,以“訂單農業”的形式實現企業與農戶的聯結,引導農民進行種、養殖生產,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企業請相關技術人員對農戶集中進行技術培訓,既保證了原材料的質量和供應量,又為農戶在生產中降低成本、提高產量提供了保證,農產品銷售階段,企業利用信息化優勢把握市場價格,采取比市場價略高的價格進行收購,一方面確保農戶利益,另一方面確保企業下一季度的貨源,企業和農戶在合作上實現“雙贏”。信息流如下圖所示:
2、龍頭企業+協會+農戶
這種服務模式主要依托農產品加工、銷售等企業,聯合農村經濟組織共同對農戶服務,帶動農戶進行農業生產,企業負責農產品加工、銷售,引導農戶的種養殖方向,協會在生產過程中為農戶提供技術服務,組織農戶搞好生產,農戶負責直接的生產管理。農產品銷售時由協會組織農戶與企業進行價格談判,提升了農民在交易中的談判能力。信息流如下圖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