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增長”
夯實信息化基礎
“十一五”期間,通信業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統籌發展戰略目標,實施了劃時代的村村通電話工程,從建設基礎設施、推廣信息服務兩方面,大力發展農村通信,縮小城鄉數字鴻溝,以信息化手段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包容性增長”,為農村信息化向縱深發展夯實了基礎。
5年來,村村通電話工程繼續集通信全行業之力,克服前所未有的困難,累計直接投資500多億元,全面實現農村通信“十一五”規劃目標:全國范圍100%行政村通電話、100%鄉鎮通互聯網(其中98%的鄉鎮通寬帶),94%的20戶以上自然村通電話,全國近一半鄉鎮建成鄉鎮信息服務站和縣、鄉、村三級服務體系。5年來,村通工程已不僅僅是建設農村通信基礎設施和提供基本通信服務,而是使更先進的通信技術、更有效的信息服務惠及更多的農民,消除城鄉數字鴻溝,以信息化手段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
縱深發展
向“智能農業”轉型
工信部等五部委共同編制《農業農村信息化行動計劃(2010~2012年)》, 是為了實現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 通過完善農村信息服務站, 使信息服務真正為農業、農村的發展起到作用, 將加快農業物聯網應用, 實現由傳統農業向“智能農業”轉型, 這些正是農村信息化深化的目標。
隨著農村信息化“包容性增長”取得階段性成果,我國農村通信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和矛盾不斷顯現。一是農村信息化發展機制不明確:農村信息化管理體制不夠健全,信息化建設協調難度較大,投資分散、重復建設等體制性問題仍未得到解決;電信普遍服務的長效機制尚未建立,電信市場開放之后,新的普遍服務補償機制必須盡快建立起來,這不僅是電信發展的需要,也是電信市場公平競爭的迫切要求;建立以普遍服務基金為核心的機制,同時輔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是解決普遍服務問題的長效保障機制。二是城鄉差距仍十分顯著:“十一五”期間,我國電信業迅速發展,但城鄉之間的電信服務差距仍然很大,農村和城市互聯網普及率相差大約40個百分點,城鄉之間巨大的“數字鴻溝”不利于加快農業現代化、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以及農民收入的增加,須加快農村信息化進程,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三是農村信息服務水平仍有待提升:目前農村信息化的主要瓶頸是涉農信息資源及信息應用不足;涉農信息資源分散在不同的部門,資源開發滯后而且無法共享,服務手段和涉農信息發布收集渠道有限;農村信息平臺有待完善,信息內容開發有待加強,信息針對性和實用性有待提高。
在此前提下,圍繞普遍服務的農村信息化縱深發展需要政策支持。在三大運營商不計自身收益實現村村通電話的目標之后, 亟待政策支持來鞏固普遍服務成果。一是推進農村信息化要與國家寬帶戰略、電信普遍服務政策進行有機結合。二是促進網絡基礎設施和信息資源整合及共享:支持在農村地區通過三網融合解決信息接入問題,對農村寬帶建設項目(包括有線寬帶和無線寬帶)提供優惠貸款和財政補貼;在農村地區對農民利用寬帶同時獲取廣播電視、通信、寬帶接入服務給予資費補貼;支持新型各類業務系統與設備的研發和產業化推廣,可將其中具有較大市場規模和經濟影響力的市場設為專項,引導企業加大對相關服務和產品的投入,以鼓勵該類產品在農村地區的普及和推廣。三是建立多樣化的農村信息化投入機制:加快推動建立電信普遍服務基金,積極爭取設立農村信息化專項基金,在高成本地區主要考慮普遍服務機制建立后,以普遍服務基金為主,對不同地區的網絡建設和運維補貼按不同標準進行;引導和推動地方政府涉農部門加大對農村信息化的投入,鼓勵和支持各類企業加大投入,積極參與農業和農村信息化建設,逐步形成中央和地方、政府和企業共同支撐農業與農村信息化的投入機制;政府支持致力于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的企業,給予貸款優惠、對農村信息化設備減免稅等;降低農村信息服務成本,降低信息終端購買成本;對農村通話和上網資費實行優惠等。
應用層面的技術、模式創新,則是農村信息化向縱深發展的主要體現。我國農村信息化已進入發展新階段,要采用新技術、新模式。以三網融合、物聯網為代表的新興信息技術,以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平臺共建、多方共贏為原則的新運營模式,已經成為農村信息化發展新階段的客觀要求。各地、各部門已經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農業信息服務方式,尤其是通過實施電視、電話、電腦“三電合一”項目,相繼建立“12316”三農熱線電話、農業信息網站、農業電視節目、手機短信服務等多渠道、多形式、多媒體相結合的農業信息服務平臺,初步實現農業技術、市場、政策等信息及時有效的傳播。運營商先后推出“農信通”、“信息田園”、“農信寶”等多種整合農村信息化資源的優質業務,現階段的農村信息化正創造越來越大的價值。
農村信息化要通過政策支持來解決普遍服務長效機制問題, 輔以采用新興信息技術, 以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平臺共建、多方共贏為原則的新運營模式, 切實把農村信息化發展推向縱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