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總署日前公布了我國今年一季度的對外貿易基本情況。據統計,今年一季度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6.12萬億元人民幣(折合9746.7億美元),扣除匯率因素后同比增長13.4%。其中出口3.2萬億元人民幣(折合5088.7億美元),增長18.4%;進口2.9萬億元人民幣(折合4658億美元),增長8.4%;貿易順差2705億元人民幣(折合430.7億美元),而去年同期我國貿易順差僅為2.1億美元。
但是,一季度外貿的增長,是否意味著我國對外貿易將擺脫近幾年形成的增長減速趨勢,重新走上以往的高增長之路呢?單從數據來看,似乎可以這樣認為,但是我們必須注意到的是,今年一季度對外貿易出現的增長紀錄,其實建立在這樣一個基礎之上:即前幾年國際市場在金融危機重壓之下極度萎縮,造成我國對外貿易的增長也只能處于較低紀錄,目前出現的較快增長其實是建立在原來的低水平基礎上,因此只能說是一種復蘇狀態。而要在此基礎上繼續保持上升狀態,卻面臨不小的困難。
其一,國際市場尚未有效復蘇,對我國出口需求正在持續減退。美國在持續的QE政策支持之下,雖然市場有所恢復,并且推升我國對美出口出現了上升,但是我國出口的另一個主要地區歐洲,由于主權債務危機在一些國家連續發生,導致其內部購買力持續下降,使我國對歐出口仍然表現為下降。另一個我國產品出口的大國日本則由于釣魚島的領土糾紛至今尚未找到妥善的解決方案,導致雙方關系趨于冷淡,雙方的貿易也出現了下降。
其二,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為了保證本國本地區的經濟復蘇,不斷推行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導致美元、歐元、日元等世界主要貨幣出現貶值,倒逼我國人民幣近期又出現一股升值趨勢,美元對人民幣已創出6.20的新高,這使我國出口企業面臨嚴峻的匯兌壓力。人民幣升值是近幾年國際金融市場出現的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它對中國國內和全球宏觀經濟的走向都產生了重大影響,而對我國出口企業來說,則使對外出口的效益在匯兌壓力之下持續下降。很顯然,只要人民幣升值的趨勢不改變,企業出口面臨的這種壓力就將越來越大。
其三,我國進出口之間長期存在的貿易順差,雖然有利于我國,但引起了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不滿,從而不斷地產生貿易摩擦。為了改變這種趨勢,我國政府已開始調整外貿政策,力求實現進出口之間的平衡,為企業創造一個寬松的國際市場環境。在日前召開的博鰲亞洲論壇上,習近平主席宣布我國將在未來5年內進口10萬億美元的商品,這個目標如果實現,當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對沖出口所能產生的效果。
一季度對外貿易復蘇,按理來說,它表明了整個經濟運行的好轉。但是,國家統計局剛剛公布的3月份PPI數據同比下降1.9%。與此同時,3月全國用電量同比接近零增長,火車貨運數據則同比下降2.2%。這都表明,盡管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執行的“穩增長”措施收到了一些效果,但我國的經濟運行仍然面臨不少的困難,難以改變的內需不足對企業形成了很大的壓力。這種狀況勢將影響到我國的對外貿易,實際上,3月份的外貿出現了變化,進出口之間已經出現了10億美元的逆差,雖然從數額來看并不大,但它與用電、貨運等方面出現疲軟的情況是一致的。國內企業面臨這種困境,出口導向型企業自然也包含在其中,包括出口企業在內的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后勁不足,未來對外貿易的走向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以前,正是由于國內市場的不景氣,政府鼎力支持外貿,以它來彌補內部市場的不足,但是,現在國際市場出現的新情況告訴我們,對外貿易的困難依然存在。要讓對外貿易能夠保持持續的上升,需要放下對數據上升的執念,在提高技術創新上下功夫,以過硬的產品來贏得持久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