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網于4月19日發布《國家電網公司綠色發展白皮書》。白皮書稱,國家電網計劃在2020年建成堅強智能電網。另有媒體稱,5月中旬國家智能電網標準體系或將出臺。
期盼十年的春天似乎正在臨近。但智能電網行業尚未明確發展方向,相關設備制造企業也沒有做好大規模生產的準備,智能電網“十年之約”的兌現幾成小概率事件。
跳不過的產業化門檻
多年來智能電網企業一直是有投入無產出,投入大把資金進行研發,但產品的規模化生產與應用則如水中月般難以捉摸,而想要獲得利益回報,則更加遙不可及。
信贏是一位歸國8年的博士,一直主管北京云電英納超導電纜有限公司(下稱“云電英納”)智能電網產品的研發與市場推廣工作。目前,世界上最大功率的超導限流器已經由云電英納研發完畢。然而,信贏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只有等到超導限流器真正擁有了自己的生產基地,走向產業化,智能電網企業才算看到了曙光。”
需要跨過產業化門檻的智能電網企業不止英電云納一家,多數專業的智能電網研發企業在成立之初就抱定了這樣的決心:想要做智能電網這樁生意,就要敢于在前期持久投入,放棄短期盈利的不現實想法。
而現實境況與智能電網企業創業之初所預想的完全一樣,甚至比預想的還要惡劣。2007年底,云電英納研制成功的35kV飽和鐵心型超導限流器,已經安裝在昆明普吉變電站并網試運行。2010年信贏在接受采訪時,再次稱該成果為公司近年來的重大經營業績,但公司近兩年來在市場開拓方面并無大的作為。
不同于英電云納著重電纜、限流器等硬件設備研發,北京水木源華電氣有限公司(下稱“水木源華”)傾力于智能電網配套服務的提供。然而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硬件產品尚且沒有市場化應用,服務系統的市場開發困難就可想而知了。
以智能電網產品作為公司主營業務的企業多為研究型公司,而且多有電網公司作為出資方或依托科研院所的資金和人才支持。他們多年來埋頭于研發,十年來巨額資金都投入科技攻關,但產品應用問題仍然懸而未決。
作為公司的非主營業務,正泰電器股份有限公司(601877.SH;下稱“正泰電器”)也相當看重智能電網研發。但正泰電器市場部陳姓工作人員向《中國經濟和信息化》記者介紹,公司并不指望智能電網產品短期內能成為盈利主力。
不過,正泰電器已然看中了智能電網領域的無限商機。今年1月初,正泰電器董事長南存輝會見機構投資方經理,并表示正泰集團意圖搶占新興低壓電器產品市場。正泰電器一季度報告顯示,該公司一季度營業總收入為11.7億元,同比增長33.9%,歸屬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為1.5億元,同比增長29.3%。
正泰電器并不缺錢,但依然選擇了與私募基金一起投資智能電網產品。即便智能電網潛力無限,而且許多國資背景公司已經自掏腰包,蓄力十年,但精明的正泰電器還是選擇了更為穩妥的投資策略。
虛幻的十年之約
智能電網發展的曙光正在從地平線上升起。今年1月以來國家智能電網發展規劃將要出臺的消息,極大拉升了許繼電器股份有限公司(000400.SZ)的股票價位。
目前,國家電網正在忙著打理世博會國家電網館,而其中智能電網則是國家電網館的主推內容。世博會國家電網館館長、上海電力公司總工程師滕樂天在接受采訪時自豪地指出:“中國智能電網實踐應用已居世界前列。”智能電網相關技術研發和產品已經成熟,并且有很多已經落地使用。
一切看起來都如此美妙,但春寒料峭。“付出總有收獲”這句話對于智能電網企業也許并不適用,十年漫長的等待并不一定會換來豐碩的成果。
多數智能電網產品仍然處于試驗階段,穩定性尚需驗證;另一個問題是,智能電網產品成本偏高,全面改造電網系統所需要的資金支持非常大,而相關設備制造是否能夠滿足需求還無法保障。
以上問題的解決過程,都可能讓智能電網企業再熬上十年的苦日子,這也是之所以正泰電器會選擇拉攏機構投資者共同開發智能電網的原因。
信贏就曾表示,目前智能輸電線纜的民用還存在困難,智能輸電線纜采用的電纜原材電阻更小,但比重有所增加,這會給線路架設造成困難。
如果減輕輸電線的重量,就需要選用質輕的光纖,但成本巨大。“光纖電纜通常只應用于軍事輸電領域。”信贏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目前,智能電網企業還沒有開發出質輕且低價的輸電線纜,而且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民用智能電網也難以用到所謂的超導輸電線纜。云電英納在成立之初曾大力研發超導輸電,然而近年來卻逐漸將重心轉向智能變電設備的開發。
國際智能電網的開發經驗表明,智能電網并不是傳統電網的完全替代系統。雖然理論上說,智能電網應該包含輸變電設備、終端設備等,但規模化的應用,基本只限于電力用戶終端,諸如電表等。就是在歐美發達國家,所謂的智能電網也并非指輸變電系統全部智能化,而只是其中的部分環節。
在智能電網發展過程中,國家沒有明確地界定要怎樣發展智能電網,著重先投入哪些環節的智能電網產品開發。這些沒有明確的問題也是眾多企業未盲目投資研發的原因所在。
云電英納曾經打算選擇開發超導輸電線作為進軍智能電網的切入點,但歷經6年努力卻不得不承認一個現實:至少在目前,超導電纜的民用是難以實現的。
國家電網電力研究院某人士表示,國家電網有必要盡快明確我國的智能電網理想,給相關企業一個明確的發展導向。從實際出發,研發實用、可行的智能電網技術,不能一開始就想著輸變電各環節都全部實現智能化。
雖然國家電網對智能電網建設躊躇滿志,但有一個問題卻是國家電網不得不正視的:如果大規模的市場應用啟動,國家電力設備制造企業能否具備相關配套設施的生產能力。
中國電力聯合會某專家指出:“目前國內多數大型電力設備制造商并不把智能電網產品作為研發重頭,在生產能力方面更是準備不足。一旦大批量需求來臨,會出現供給困境。”
國家或者地方電網支持下的智能電網研發機構幾乎沒有任何生產能力,該類公司更注重于實驗室研究,但卻較少經過真實環境下的應用考驗。電網設備對穩定性要求極高,研究與生產的脫節將帶來極大的風險。
國家電網定下與智能電網的十年之約,在業內許多專家看來是不可能實現的。智能電網標準體系的缺失所導致的研發、生產短板并非一朝就能改變的,十年時間也并不足夠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