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紀初,某證券公司在各營業部開展一項新的業務,為了與所在城市不同的商業銀行進行數據接口互聯,如果每個營業部要面對5個銀行,每個銀行端數據接口工程開發費用按2萬元計算,則單個營業部需投資10萬元人民幣,如果全國有100家營業部,則意味僅開展一項業務的開發費用就將達1000萬元。
一項簡單的業務,巨額的投資,不僅給后面的技術管理維護及開發帶來很大困難,而且以營業部為核心的分散式業務處理模式和技術系統架構,使證券公司難以發揮整體資源優勢,嚴重阻礙了證券公司的業務創新能力。
新一代集中式證券信息系統的建設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在國內陸續展開,然而,集中過后,一系列新的問題也不斷浮出水面。
負面效應
信息系統是證券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證券市場的基礎性條件,也是證券市場不斷創新和發展的助推器。
證券市場起步并不算早,只有短短的十多年歷史,由于其發展非常迅速,在金融體系乃至整個國民經濟體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與銀行業相比,證券行業信息化規模較小,但其應用的深度、廣度以及實時性的要求都非常高。
在證券行業 IT建設的不斷發展過程中,以營業部為核心的分散式業務處理模式和技術系統架構曾經給證券行業帶來了諸多優勢。它可以加快對市場的響應速度,實際上也是過去某段時間之內適應市場變革的產物。
然而,隨著業務量的迅速膨脹,整個IT系統和數據量也都隨之越來越龐大,實踐證明,分散式結構和管理模式也越來越凸現出諸多負面效果。
分散業務模式和技術結構使營業部成為“信息孤島”,造成證券公司信息滯后、數據分隔,信息資源不能共享。營業部的財務數據、業務數據、客戶資料數據得不到及時統計分析,管理數據不完整,管理層對營業部每天的基本經營情況不了解。這種狀況嚴重影響了管理層對事情的判斷和決策,缺乏對業務風險和技術風險的有效控制,對于證券這個高風險行業來說,是絕對不允許的。
除了導致管理力度薄弱、安全性差外,分散模式也會帶來證券公司系統效率低,業務創新能力差。以營業部為核心的信息系統技術水平落后、設計不合理、安全性差、擴展性差,增加新業務品種困難,不能滿足7×24小時連續交易。每次新業務的推出或業務方式的變更,都幾乎要打“人民戰爭”,全員出動,挑燈夜戰。如B股交易、新股上市發行方式改變、深交所接口變更等已說明這點。
還有,分散模式會帶來大量低水平重復投資,浪費有限的資源,設施閑置率高。而其帶來的直接結果是,開展一項新業務要花費大量的開發和運營成本,反過來必然會在相當大程度上遏制企業的創新。
風險集中
證券IT系統在經過了長達十幾年的自給自足、各自為戰的發展模式后,在經過做一系列的加法之后,一股波及整個行業的資源整合和集中化的趨勢開始落地生花,大部分證券公司完成了從分散化經營向集約化、規模化經營的轉變。
分散經營意味著風險點分散,不利于管理,更不利于風險控制和風險評估。不過,集中交易之后隨之必然會帶來風險的集中和加大,一旦營業部和總部的網絡系統遭到破壞,或者網上交易門戶網站遭遇攻擊和蓄意破壞,牽一發而動全局,風險會迅速擴散和蔓延。
中國民族證券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馬光悌總結出了從分散到集中轉變的內在邏輯驅動,“隨著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證券公司的處理能力已經發生了變化,分散模式不利于節約化經營,也不利于公司思想的傳達”。大約從2000年以后,單個營業部交易的方式逐漸轉變成總部交易方式。
到了2006年后,馬光悌發現,集中交易也帶來了很多問題,比如處理能力,比如報單緩慢,“經營集中對數據處理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擴容了,擴容是為了應對交易,同時擴容也帶來很大的風險,風險控制提到了面前”。
“以前公司100個營業部,每個營業部有統一的通道,集中后,100個營業部只有一個通道,必須通過總部來交易。一個柜臺交易所處理十幾萬客戶,涉及資金數千萬或上億元,一旦出現了問題,整個公司都不能交易。”馬光悌表示。
為了全面加強風險控制,當前一些證券公司普遍采取了技術和管理雙管齊下的方式。比如,中信證券不僅從技術層面上,加大了信息技術系統的投入,提高了信息系統的業務覆蓋范圍和深度,加強業務監控信息系統的建設,構筑了一道提高整體風險防范的技術基礎。同時,還從管理上加強了防范,成立了集中交易應急領導小組,領導和協調集中交易風險防范工作,應對集中交易故障以及可能面臨的賠付風險和客戶流失風險。
此外,數據災備也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不過,當前證券公司在災備中心建設時,會遇到兩個最大的問題。首先,在證券數據大集中的趨勢下,數據中心機房內的IT 基礎設施規模非常龐大,而且還將持續不斷的增加不同品牌,甚至同一品牌不同型號的產品之間異構問題,難以實現數據的統一管理。其次,長距離異地災備系統的高成本問題,距離越長,線路的租用費用越高,建設、運維成本和能耗也越高。
這些都不是短時間內即能解決的問題。
減法創新
最近兩年,證券業新品種、新業務不斷涌現以及投資者的不斷增多,使得業務資源的整合難度加大,風險控制要求越來越高。除了集中化管理、風險管理成為金融機構IT建設下一步的重點外,商業智能領域相關的投入也將進一步加大。
在證券行業這個龐大的IT系統中,數據才是業務的核心。據了解,多年來證券公司在運營過程中積累了大量寶貴的數據資源,透過這些數據,可以洞察經營狀況,能夠看清楚潛在的問題、正在出現的機會和未來的變化趨勢。
美林證券(Merrill Lynch)是世界上著名的證券業跨國集團,有著龐大的客戶群,是典型的傳統經紀商。該公司認為投資始終是一項專家從事的行業,理財的專業化是競爭的核心,因而對九十年代興起的網上交易反應遲鈍,失去了最有利的進入市場的時機,流失了大量客戶,美林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美林利用新技術手段對原有業務進行了重組,把17個部門的客戶資料進行了數據挖掘,以客戶為導向調整并優化了公司組織結構。
在當今以技術為主導的全球化背景下,企業數據中心必須通過不斷創新,成為企業業務永續的核心,證券公司尤其如此。然而,在我國證券業發展過程中,IT系統都沒有進行過比較系統的規劃,而是隨著市場的業務品種不斷推出以及自身開展業務情況,不斷建設累積成今天的現狀。
因此,證券公司的多個IT系統無法做到有效整合,一些缺乏靈活性的基礎設施和老化的應用程序仍舊占用了大量的IT運營預算,在不斷變化的經濟環境中,嚴重阻礙了企業把握各種機遇進行創新。
美林證券證券做了兩件事:業務重組和部署商業智能。當前,我國一些證券公司急上數據倉庫項目,但事實上,沉重的歷史負擔使得數據中心越來越龐大而復雜,數據整合和日常運維難度加大,使得商業智能項目往往成了一個擺設。
重組的另一層意義就是精簡和優化,擺在證券公司更為緊迫的是,通過深度的分析,了解哪些應用組合可以加強,哪些是要淘汰出去。
當前形勢下,需要先做好減法,才能從全盤的、以創新為導向的方式來思考技術如何能夠為企業提供最佳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