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電分營以來,在國家郵政局黨組的正確領導下,全國郵政干部職工發奮圖強、銳意進取,我國的郵政事業一年一個臺階地持續穩定發展。特別是近年來,經濟效益逐年攀升,社會效益日益明顯,服務質量不斷改善,在業務發展、技術革新、普遍服務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譜寫了我國郵政發展史上的一個新篇章。目前,我國郵政發展改革進入關鍵時期,為了全面總結我國郵政事業發展的寶貴經驗,堅定全國郵政干部職工加快發展的信心不動搖,本報推出《回首輝煌歷程堅定發展信念》專欄,全面展示近年來郵政發展改革成就,總結成功經驗和有益啟示,敬請關注,并歡迎踴躍來稿。本期起首先刊出中國郵政信息化建設系列報道。
當今中國郵政,正濃墨重彩地書寫著信息化建設的輝煌篇章。銀行卡聯網聯合改造工程、電子匯兌系統建設、郵政儲蓄統一版本工程、兩網互通工程……一系列信息化建設成就,推動著傳統郵政的轉型和騰飛。撫今追昔,時光倒流,讓我們追溯中國郵政信息化建設的源頭,一起回顧中國郵政信息化建設艱難而又偉大的歷程。
信息化:現代郵政的必然選擇
1993年,國務院國家經濟信息化聯席會議啟動“三金”工程,在其帶動下,當時的郵電部啟動了綠卡工程,用計算機技術支持傳統的郵政儲蓄業務,從此,中國郵政信息化建設開始起步。
20世紀90年代初,一場信息革命席卷全球,滲透到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促進了社會的急劇變革和加速發展。一個數字化生存的時代來臨了。各國為了推動經濟發展,積極推進信息化建設,國家信息化整體水平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競爭力的重要指標。我國政府順應信息化發展趨勢,確定了加快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實現社會生產力跨越式發展的戰略。黨的十六大報告對信息化作了科學的概括:“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信息化的過程是推動社會、經濟變革的過程,對企業而言是推動企業變革的過程,必然伴隨著企業重組、流程再造,也就是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過程。
1999年1月中國郵政獨立運行后,全行業面臨著三年扭虧的巨大壓力。市場競爭能力嚴重不足,企業經營管理薄弱,人員觀念陳舊,百業待舉,一個傳統郵政靠什么轉型為現代化郵政?國家郵政局黨組總攬全局,高瞻遠矚,提出“科技興郵”戰略,堅持走信息化發展道路,堅定不移地提出搞綠卡網擴容改造工程,并以此為突破口,發揮信息化對郵政經濟發展的倍增作用,實現企業跨越式發展。在2000年全國電子郵政工作座談會文件中的一句話指出了信息化的方向:“推進郵政信息化一是利用現代電子技術改造升華傳統郵政產業;二是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新的業務,建立新的經濟增長點。”近兩年來,中國郵政發展的實踐更驗證了國家局黨組的遠見卓識。
統一版本:從79%到97%
在花花綠綠的銀行卡中,綠卡從“出生”就只是儲蓄卡。2001年中國人民銀行啟動銀行卡聯網聯合改造工程,實現各銀行間POS機、ATM互聯互通。綠卡要不要參與改造?
綠卡要改造成為長城卡、牡丹卡那樣的信用卡,與它們共享一個銀聯卡的名字,難度可想而知。國家局黨組認識到,雖然難度大,但是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錯過了加入銀行卡“俱樂部”的機會,就意味著自動退出歷史舞臺。以往綠卡獨往獨來,與其他銀行卡不相往來。銀聯卡改造為綠卡沖破綠色圍墻提供了機遇,搭上這班車,就跟上了銀行卡開放的潮流。綠卡成為銀聯卡的一員意味著什么?一位國外學者說過:“連通使你獲得更大的獨立性,而更大的獨立性將促使你獲得更廣泛的連通。”國家局黨組果斷決策:參與改造!
經過一年多的奮戰,綠卡已可以在各大銀行的POS機和ATM上使用,并且實現了異地跨行交易,正因為參與了銀聯卡改造,利用銀聯卡的功能,綠卡打入了東南亞和港澳地區,與商業銀行卡并駕齊驅。2004年年底,綠卡累計發卡量達7000萬張,通過綠卡完成的異地年交易額突破7000億元。
老問題解決了,新問題又來了。由于郵政儲蓄應用軟件版本“七國八制”,使用多達幾十個版本,在跨行跨地區交易時,成功率只有79%,而差錯率高達萬分之四十八點六,而當時其他金融機構的平均差錯率是萬分之五點九。在銀監會每月的通報中,郵政儲蓄在15家全國性商業銀行中名列倒數第一。異地交易成功率偏低,差錯率居高不下,標志著網絡整體水平的兩個硬指標令人汗顏。
郵政儲蓄業務發展面臨著嚴峻考驗,國家局黨組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怎么辦? 2003年,國家局黨組認真分析了金融行業信息化發展趨勢,對郵政儲蓄業務從長計議,作出重大戰略決策:進行郵政儲蓄應用軟件統一版本工程建設。旋即成立了以劉安東為組長,以國家局科技委主任武士雄為副組長的領導小組,一項中國郵政歷史上建設規模最大、涉及范圍最廣、參與人員最多、技術要求最高、協調難度最大的信息化工程建設拉開了帷幕。從2003年6月到2004年12月,全國31個省(區、市)局分四批成功切換上線,成為中國郵政建設史上的里程碑。
今年一季度,統一版本的效應顯現:異地交易差錯率為萬分之零點五四,而其他銀行的平均差錯率為5.75個/萬筆。創造了郵儲發展史上三個輝煌:郵政儲蓄存款增幅創造了郵政儲蓄恢復開辦以來的第一個首季凈增超千億元的記錄,新增儲蓄存款達到1065億元;跨省(區、市)異地存取款交易創造了首季交易金額超過2145億元的記錄,交易處理能力全面提升,跨行交易成功率達97.49%,由原先的末位上升到第五位。統版后郵政儲蓄業務發展勢頭不減,1~7月累計余額同比增長21.86 %。
由于決策科學,組織創新,中國郵政僅僅用了約一年半時間就高效率、低成本地完成了覆蓋全國3.2萬個聯網網點的工程,而其他銀行建設類似的工程往往需要6~8年時間,中國郵政創下了國內業界的奇跡。統一版本工程也被看做是實施“科技興郵”戰略,以信息化改造傳統產業、提升郵政儲蓄品質的標志性工程。
三大戰役:搶占制高點
在中國郵政信息化建設中,號稱“三大戰役”的工程為人們津津樂道。它們是“電子匯兌系統建設和改造”、“郵政儲蓄統一版本工程”、“電子匯兌郵政儲蓄兩網互聯互通工程”。“三大戰役”體現了國家局黨組“集中優勢資源在重點業務、重點地區率先突破”的戰略決策。
郵政儲蓄統一版本工程參戰人員經常提起國家局黨組書記、局長劉安東講的劉鄧大軍的故事。解放戰爭中劉鄧大軍丟掉壇壇罐罐,千里挺進大別山,成為楔入國統區的一根釘子。我軍控制中原及大別山,東懾南京,西逼武漢,南扼長江,直接威脅國民黨后方,從而根本改變全國戰局,揭開了全國解放戰爭戰略反攻的序幕。劉安東就是要讓大家明白,商場如戰場,靠信息化搶占戰略主動既是歷史的必然,也是郵政現實生存發展的需要。“三大戰役”之所以選擇金融業務進行決戰,從內部看,是因為它在郵政業務收入中的比例越來越高,僅僅是郵政儲蓄,就貢獻了80%的郵政業務增長率,關系郵政全局;從外部看,金融領域是競爭最激烈,并且是信息化水平最高的行業,郵政不搞信息化,或者水平不高,就意味著出局,信息化建設關系郵政存亡。
如果在金融業務領域實現突破,就會贏得全局主動。
突破的結果彰顯了決策的英明。實施電子匯兌系統工程建設和改造后,改變了傳統的匯票傳遞方式,縮短了匯兌業務時限,特別是開通了24小時、2小時以及實時現金到現金的業務,極大地增強了匯兌業務的市場競爭力。目前該系統已經覆蓋全國2468個縣,聯網網點達26469個,7月份日均交易額4.48億元。同時,電子匯兌系統與國際接軌,今年1~7月,國際電子匯兌累計交易量同比增長88%。實施的統版工程則實現了業務發展速度和服務質量的歷史跨越。2004年電子匯兌與郵政儲蓄網的互聯互通,實現了從現金到賬戶、現金到現金、賬戶到賬戶的“全天候”交易。由于互聯互通后不再向央行借款支付客戶取款現金,僅此一項,郵儲一年可以減少開支7000多萬元。“三大戰役”環環相扣,密切相關,電子匯兌系統建設和改造打下了郵政信息化的基礎,其中高度統一管理,使全網整齊劃一,再也不會出現因對國家局方案理解不同,各地工程面目各異,甚至出現“聯是聯起來了,但不好使”的尷尬局面。統版指明了郵政信息化的發展方向,明確了“領導掛帥,業務牽頭、技術支撐、各負其責、共同推進”及“統一領導、統一組織、統一標準、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的原則,成為獨具特色的中國郵政信息化建設經驗。兩網互通工程,實現了信息化工程建設的飛躍,由于郵政具備了從事大型信息化建設的力量和經驗,使整個工程做起來輕松多了。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中國郵政的信息化建設思路日益完善,在2001年的全國郵政信息技術工作會議上,國家局黨組確定,將郵政信息化工作的重點由網絡建設、完善設施,轉移到擴大應用、提高效益上來,也就是面向生產作業和前臺服務,即面向應用的信息化。這一重大決策契合了信息化的基本特征,信息技術是手段,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是核心。信息化不是擺設,應用決定著信息化的成敗。“三大戰役”體現了應用的思路,建成的三個系統對業務發展的支撐和帶動作用不斷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