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關于“大數據”的討論達到了一個高峰,數據就是未來已經不置可否地成為了互聯網企業的未來新戰略發展的中心。什么是大數據,大數據是如何產生價值的,大數據是無所不能的嗎,應用邊界在哪里?這些問題,似乎人人都有一個模糊的概念,但始終沒有一個統一的答案。
說到大數據,首當其沖的應該是已經圍繞數據海洋中耕耘已久并衍生出金融借貸業務的阿里系。馬云將集團下的阿里金融與支付寶兩項核心業務合并成立阿里小微金融,并將之前呼聲最高的接班人彭蕾安排到阿里小微金融掌舵,馬云對未來數據戰場的重視可見一斑。作為籌備中的阿里小微金融服務集團數據平臺,負責人馮春培也對數據有著獨到的見解,他向作者表示目前國內對于大數據的討論更偏重技術方向,即“如何沉淀數據”,對于數據的應用則思考較少。數據如何產生價值?這需要要從大數據的本質說起。
線上數據才是大數據
要搞清楚什么是大數據,首先你要知道什么樣的數據才是有用的。按照馮春培的理解,任何行為本身都會產生數據,但只有線上數據有可能被沉淀和利用?!氨热绮煌ㄟ^淘寶,原本人們的交易行為在線下也是產生數據的,只不過這種交易行為是私密的,除了買賣雙方,其他人是不知道我的交易行為的,同時交易雙方也是匿名的,從數據的性質上來說無法沉淀,從來源上來說也沒有一個方法能有效地收集?!?
大數據是什么?馮春培的理解似乎更貼近本質:“擁有數據的本質,是你對這個世界,你對這些人,你對這些企業,你對這個時代,有了一個更全面而清楚的認知,你能理解這些人的需求,你能理解這個世界的任何的變化?!?
你可以這么理解,如果你是阿里系的深度用戶(比如淘寶賣家),他們掌握了你足夠多的數據,對你的信用評估也會更加全面,這個數據不僅可以在金融領域中起作用,比如幫助你在阿里小貸更方便的貸款,在生活中也可以反映你的信用狀況,“比如相親 ,你怎么證明你的收入?你拿出支付寶的賬單,女孩子一看一年花了 100 萬,你說你的信用良好,每個月信用卡還的都很及時,比你說破嘴皮有用多了吧?”
數據就是生產資料
如果數據僅僅是作為輔助參考信息,也必要投入如此多的精力。從生產要素來說,數據到底是什么角色?馮春培的定義是“生產資料”?!拔覀儾块T的名字是‘商業智能部’,數據更多的像是一種業務的輔助決策,作為一個“參謀”的角色,現在我們要逐步的讓這個數據融入到我們的業務和產品這個流程里面去,數據和業務就像兩個齒輪,能扣在一起轉。當我們對數據的挖掘和理解越來越強,最終數據不僅可以產生價值,還可以直接催生產品,比如阿里金融的一些數據,我們把它定義為生產資料。”
這就是阿里系未來要做的事情,把數據變成生產資料。與傳統的生產資料不同的是,數據是可以無限次使用的,并且是越使用越豐富的。
近期阿里巴巴在移動互聯網市場頻頻出手,未來也許有可能將數據進行融合,用戶的各種信息得以呈現在一個全景圖里面,即使在完全陌生的城市,借助這種服務,你也能知道附近哪家店支持支付寶付款,微博上哪個網友剛剛在附近的咖啡店歇腳。
數據分析是“大海撈針”
與大多數互聯網產品存在的問題相同,互聯網產生的數據是有可能被偽造的,同時也是無序的、碎片化的。
對于這一點,馮春培也毫不諱言,“短期的偽造數據當然是有可能的,用特定的維度去偽造數據也是完全可能的,但是因為我們的業務是基于長期數據進行跟蹤分析的,采納的維度也更廣,偽造數據的成本和難度會越來越大。按照我們現在的信用模型,偽造數據的收益是不太可能覆蓋成本的,那么我們可以基本判斷,數據的真實性是有保障的?!?
是否存在冗余數據?馮春培的答案是“NO”,“即使現在的場景需求,或者我現在的眼光來看這個數據我覺得沒有用,但不意味著將來這個數據也是沒用的?!边@同時也造成了一個問題——存儲的數據量會越來越大,但是在特定的應用場景中只需要用到一小部分數據,“確實,我們現在每一次的數據分析都是在‘大海撈針’”。
數據加工流水線
數據是怎么從每一次交易行為,最終變成一個個數據模型和最終產品的?
馮春培向作者簡單描述了一個示意圖:
用戶通過 PC 或移動設備發生的交易行為會產生相當數量的原始數據
原始數據通過設備采集后進入分發中心
按照一定分發規則,數據被分發至各個集群服務器。零散的、無序的、沒有關聯的原始數據在集群服務器被加工成人或者機器可以理解的形式
數據進一步被挖掘 形成業務模型
據介紹,這一流程幾乎適用于任何來源和性質的數據。此外,為了便于在內部解決數據的交換、安全和匹配等問題,阿里集團還搭建了一個數據交換平臺。馮春培表示,在這個平臺上,各個事業群可以實現數據的內部流轉,實現價值最大化。
數據——信用——財富 阿里的新“閉環”
海量的碎片數據該怎么用?阿里小貸給出了一個很好的示范。在過去,因為無法采集足夠的數據,在企業貸款時銀行要求提供房產、購車證明,用資產做抵押。但現在,基于采集到的海量企業數據,阿里小貸可以借助技術手段,把碎片化的信息還原成對企業的信用認識。
“比如某個小企業有一個小工廠,用電量一直在持續的攀升,我可以認為他業務很好,信譽就可以調高”馮春培舉了個最顯而易見的例子:“這個維度銀行是不可能采納的,因為他們依然用的是上門調研的方式,人力、時間成本太高,并且也不可能長期跟蹤。有時候碎片數據可以反映全局,這種數據在模型中的權重就會比較高。”
事實上,阿里內部對數據的運用不僅僅體現在商業產品上,數據也在大大縮短、簡化內部的業務流程。馮春培強調,不要將數據的價值局限于“變現”,“數據最終的指向是積累的信用,包括個人信用也包括企業信用。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為這個目標服務,首先將數據變成信用,良好的信用又可以取得貸款、獲得更好的服務,增加你的財富,這是一個良性循環,也就是數據價值的‘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