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經濟已占據江蘇經濟半壁江山。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全省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累計登記387.07萬戶,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全省GDP的52.6%、上繳稅收占稅務部門直接征收總額的51.7%、民間投資占全省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64.5%。私營企業戶數連續多年保持全國第一。實踐證明,民營經濟是最具活力、最具潛力的經濟實體,是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是江蘇加快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戰場。
民營經濟已占據江蘇經濟半壁江山。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全省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累計登記387.07萬戶,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全省GDP的52.6%、上繳稅收占稅務部門直接征收總額的51.7%、民間投資占全省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64.5%。私營企業戶數連續多年保持全國第一。實踐證明,民營經濟是最具活力、最具潛力的經濟實體,是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是江蘇加快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戰場。當前,我們在深入貫徹落實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推動科學發展、建設美好江蘇中,尤其應加快實現“八個轉變”,充分激發民營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讓民營經濟作出更大貢獻。
一是從產業體系看,應加快從傳統產業體系向現代產業體系轉變。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省委省政府正確決策、搶抓機遇,把機械電子、汽車制造、能源化工等作為我省重點發展的產業,這其中,民營經濟挑起了大梁,規模以上民營工業總產值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總量的70%。然而,隨著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偏重對我省民營經濟轉型升級提出了新課題。首先,民營第三產業發展不充分。當前二產高出三產14.8個百分點,民營經濟三次產業發展相對不協調;其次,重化工業能耗高、污染大。目前我省重工業和輕工業比重已達3:1,重化工業平均增幅高出輕工業兩個百分點以上,對我省資源供給和環境保護帶來較大壓力;再次,重化工業屬于資本密集和投資拉動型產業,過度追求資本和資源密集型的發展模式,有利于資本積累,但不利于人力資源的發展。在分配格局上,資本和資源所有者分配過多,但勞動者分配過少,造成財富分配的不均衡。這些因素,對我省民營經濟轉型升級提出了新要求:盡快優化調整產業結構,著力提高第三產業比重;大力發展以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節能環保、軟件和服務外包、物聯網等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特別是圍繞制造業轉型升級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等。通過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提升民營經濟的發展質量、產業技術水平和國際競爭力。
二是從發展動力看,應加快從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十一五”以來全省民營企業專利申請和授權量年均增長70%以上,2009年全省24431家民營科技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8695.76億元,對全省高新技術產業貢獻率近40%,全省200個中國名牌中民營企業占八成,但民營經濟整體發展上看,全省民營經濟創新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升。目前我省民營經濟發展主要以投資驅動為主,這導致企業爆發力有余,而內生力不足。因此,民營經濟應加快從投資驅動為主向創新驅動轉變,通過科技、制度、管理創新,激發民營企業的內在活力;發揮政府投入的導向和杠桿作用,帶動民營企業加大科技投入,推動創新成果向企業集中、創新政策向企業傾斜、創新人才向企業流動;進一步完善創新載體和服務平臺建設,全面落實鼓勵創新的各項政策,調動企業開展自主創新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三是從要素支撐看,應加快從物質投入向人才投入轉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簡單地說,就是要從粗放型增長轉變為集約式發展,以更少的物質資源投入創造更多的產品與服務。加快民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急需引導企業從重視“物”的投入向重視“人”的投入轉變。就我省而言,一方面人多地少,資源緊缺;另一方面人才優勢明顯,高校、科研院所眾多,高層次人才領跑全國。這就需要我們要以全球化的視野,全方位、大范圍集聚創新人才,用好崗位、好待遇、好機制吸引人才,將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競爭、發展優勢。同時,把產業轉型升級與擴大對外開放結合起來,從引資向引進人才、技術、管理與資本并重轉變,吸納國外優質資源特別是創新人才資源,推動江蘇制造向江蘇創造轉變。
四是從產業層次看,應加快從產業鏈低端向高附加值環節轉變。盡管這幾年來,我省民營經濟的產品結構和產業競爭力正在逐步增強,但依然有部分企業處于產業鏈低端,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低,優化升級的任務仍然繁重,應鼓勵、引導、支持民營企業加大技術改造,提升工藝裝備,降低資源能源消耗,增強新產品開發能力,重點發展“名優特新”和“專精特新”產品,進一步提升核心競爭力。積極引導民營企業向產業鏈高端攀升,支持和鼓勵民營經濟在研發、設計、物流、供應、品牌等產業鏈的關鍵節點上率先突破,增強產業牽引力,把“規模競爭優勢”轉化為“產業競爭優勢”。
五是從空間結構看,應加快從產業集聚向產業集群轉變。2009年全省民營經濟集聚區實現營業收入32583.56億元,占全省民營工業比重57%。產業集聚區入駐企業近10萬家,涵蓋了汽車、鋼鐵、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石油化工、船舶、物流、紡織、有色和輕工等十大重點產業。但相較于全省面廣量大的民營中小企業來說,集聚區數量還不夠多,集聚化層次有待提升,突出表現為:產業鏈不夠完善、產業鏈層次以低端為主。這需要從產業集聚化向更高水平的產業集群化轉變,延長和完善產業鏈,向兩端延伸,形成地區主導產業,特別應選擇最有基礎、最有潛力的產業,高起點建設一批產業集聚區和特色產業基地,以集中促進集約,以集群帶動規模擴張、以特色強化產業競爭力。特別應做好兩個“轉化”:發揮龍頭民企引領作用,依托技術創新、項目推進,帶動和培育整個集群發展,把單體競爭優勢轉化為“塊狀”競爭優勢;強化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促進區域資源優勢轉化為區域創新優勢,實現轉型跨越發展。
六是從企業結構看,應加快從一味做大做強向做精做優相結合轉變。我省民營經濟在經歷無數次激烈市場競爭洗禮后,由小變大、由弱變強,一批規模較大的旗艦型民營企業集團脫穎而出,“全國民營企業500強”中,江蘇占據129席。但與我省發展要求相比,還有很大提升空間。這一方面需要推動和引導有實力的江蘇民企做大做強,積極推進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并購重組,培育更多像沙鋼、蘇寧、尚德、雨潤這樣的行業領軍企業,增強輻射帶動效應;另一方面,鼓勵更多的中小企業做精做優,形成與大企業配套協作、互動發展格局;做專做強,形成核心競爭力。此外,還應進一步鼓勵、關心和支持創業能力強、就業門檻低的微小企業發展,重視創業園區和創業基地建設,引導科技創業,支持微小企業成長。
七是從體制保障看,應加快從傳統運營機制向現代企業制度轉變。從上世紀80年代國有企業改制,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到上世紀90年代鄉鎮企業改制,股權流轉完成民營企業改造,再到本世紀民營企業制度進一步完善,30多年的改革推動,我省民營經濟已初步形成現代企業制度新格局。但面對競爭日趨激烈的國際市場,不少民營企業在治理結構、管理模式、經營理念等方面離我省創新型經濟發展的目標仍有距離。當前,應高度重視企業制度創新,按照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引導企業打破封閉的產權模式,鼓勵企業實施股份制改造,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開展境內外上市融資,通過吸收新的資本、技術和管理等,改善企業的產權結構和治理模式,進一步增強民營企業的體制機制活力。
八是從政策支持看,應加快從營造發展環境向健全服務體系轉變。2000年以后,省委、省政府審時度勢,適時提出了思想上放心放膽、政策上放寬放活、工作上放手放開的“六放”方針,2004年又從加快富民強省、實現“兩個率先”的戰略高度,進一步明確加快發展民營經濟的目標舉措,2006年在全國率先推出《江蘇省中小企業促進條例》,并陸續出臺促進中小企業平穩健康發展的意見、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意見,以及加快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的意見等,積極營造有利于民營經濟發展的環境。當前,促進民營經濟發展要實現更大突破,一方面應進一步改善民營經濟發展環境,落實好全省民營經濟工作會議的有關政策措施;另一方面應建立健全民營經濟服務體系,打造高水平服務中心、構建多功能公共服務平臺、大力發展各類中介服務機構,加快構建多主體、全方位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下更大力氣幫助民營企業緩解融資難、用工難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