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主要經濟體普遍面臨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2012年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年會暨國際貿易發展論壇日前在滬召開。論壇主題為“鞏固外貿大國地位,推動外貿強國進程”。
部分與會學者認為,雖然全球產業鏈條布局發生著微妙的變化,但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絕對優勢仍未明顯動搖。在全球競爭聚焦成本與效率的新局面下,中國制造正發生著由以“量”取勝向以“質”取勝的變化。
社科院財貿所所長裴長洪:
“世界工廠”仍存絕對優勢
制造業“東南飛”
當前,世界制造業的某些行業向一些勞動力成本更低廉的經濟體轉移的現象已經引起關注。
鞋企和電子企業的轉移趨勢非常明顯,原本投向中國的外資也開始向東盟國家轉移。如耐克運動鞋,2000年,中國生產了全世界40%的耐克鞋,全球第一。越南當時的份額只占13%,到2009年,雙方各占世界耐克運動鞋生產的36%,2010年,越南取代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耐克鞋生產國。同時,中國東南沿海發達地區一些制造業也有向東盟轉移的苗頭。廣東是電子、IT產業的“世界工廠”,電腦配件生產占世界60%,電子配套能力占世界90%。但近年來電子企業也有向東盟轉移的現象,這些企業沒有轉向中國中西部內地。
同時,國際資本也更多流向東南亞國家。2000年以來,越南制造業產值以11%的速度增長。在2012年聯合國貿發會議的調查報告中,在跨國公司評選的最受歡迎的東道國排名中,印尼和泰國排名大幅上升。在中國工資成本和生產成本繼續上升的形勢下,東盟各國制造業的競爭力繼續增強。
根據《世界投資報告2012年》,2011年流入東南亞的外國直接投資為117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6%,而同期中國的增長率只有8%。
制造業回流美國難
一些發達國家當然希望把制造業轉移回國內。例如,美國明確提出了“再工業化”、“重振制造業”等政策目標。
美國勞動力結構并不支持這個政策目標。即高低兩端崗位增長較快,而需要一定技能的中間層次就業崗位減少。隨著全球化深入,貿易部門的崗位大量外流,使得低教育群體被新的國際分工排斥在外。
雖然美國仍然擁有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大學教育,在科技創新領域繼續占有領先地位,但是勞動力市場的兩極化,即對人力資本要求高的產業和對人力資本要求低的產業擴張快,而處在中間的產業處于萎縮狀態,許多青少年不讀大學,甚至高中入學率也大大降低,整體人力資本水平下降。例如,美國2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從2000年的13.22年降低到2010年的12.45年,其與世界173個國家同一指標的中位數的比率也相應降低。至今,在美國已經找不到既接受一線崗位報酬,又勝任普通熟練程度技能的工人,美國如何接受制造業回流的需要?
在更高的價值鏈上獲得競爭力
中國制造業不會轉移回到發達的工業化國家。不過,中國勞動力成本的變化也說明,中國制造業在攀升價值鏈的過程中,將越來越遭遇與發達國家的直接競爭。因此,所謂保持制造業競爭力的命題,實際上等同于能否在更高的價值鏈上獲得競爭力。這種新的競爭力更取決于勞動力質量或人力資本。
中國于2004年出現“用工荒”和工資上漲之后,預計在2013年到達勞動年齡人口停止增長、人口撫養比停止下降的人口紅利轉折點,勞動力無限供給的特征趨于消失。與此同時,許多其他發展中國家的人口轉變落后于中國,要經歷勞動年齡人口繼續增長的過程。如果這些國家潛在的人口紅利可以轉化為豐富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就具備承接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條件。
中國制造具有絕對優勢
被認為具有經濟增長潛力并且與人口紅利相關的“新鉆11國”,分別是韓國、印度尼西亞、墨西哥、巴基斯坦、菲律賓、孟加拉國、尼日利亞、伊朗、越南、土耳其、埃及,加上印度是12國。2010年,與這12國比較,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總量中,中國占到了38%的絕對多數比重。如果不包含印度這個世界第二人口大國的話,中國在全部勞動年齡人口中的比重更高達55%。即使到2020年,中國勞動年齡人口比重高于許多國家。這就決定了這些國家替代中國成為世界制造業中心的可能性并不大。
印度有效勞動力供給不充足。即使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一個較小比例轉移到某個或某些國家,都會引起相關國家勞動力需求的強勁提高,以致勞動力供給不足,進而因工資上漲而降低其競爭力。近年,在一些嘗試承接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國家,勞動力短缺和工資上漲趨勢十分明顯。以印度為例,雖然該國人口規模和勞動年齡人口規模都十分龐大,但是由于勞動者受教育程度低,2010年25歲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4.4年,很多人并不能勝任崗位的要求。因此,實際上印度的有效勞動力供給并不充足。由此可以解釋印度工資上漲幅度連續10年居于亞洲各國之首。
關鍵看勞動者素質與價值鏈分工是否合理。勞動力供給不僅要看絕對數量和相對數量,還要看勞動者的技能是否符合崗位的要求。就是說,勞動力數量與人力資本共同決定著制造業的競爭力。以25歲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來比較,中國與11個國家(不含印度)比較,只有墨西哥和菲律賓的受教育年限高于中國,大約高13~14個月。而更多的國家在人均受教育年限上大大低于中國,如孟加拉國比中國低33個月。如果我們計算25歲及以上人口總量和人均受教育年限的乘積,作為一個國家的人力資本總量的話,則2010年中國在這12個國家中所占比重超過50%。
中國人力資本總量仍有巨大優勢
根據預測,2020年中國2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8.63年,屆時中國人力資本總量仍將占全部12個國家總量的45%。這個預測有兩個含義:其一,今后10年中國人力資本總量仍將保持巨大優勢。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一定份額會轉移到其他發展中國家,但是,中國作為這類產品制造者的地位不可能完全被替代,甚至不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被替代;其二,中國保持制造業大國地位的關鍵,是人力資本積累或教育發展的速度和質量。人口轉變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第一次人口紅利終究要消失,但是勞動力素質可以加快提高,第二次人口紅利可以是無限量的。在人口紅利總體而言即將消失的同時,中西部地區尚有潛力可以挖掘。從趨勢上看,未來沿海地區的工資上漲速度將快于中西部地區。
上海WTO事務咨詢中心王新奎:
全球化將更加注重成本與效率
在過去的20年中,全球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其一,上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幾乎所有原經互會國家和實行蘇聯集中計劃經濟體制的國家被卷入到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其二,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以2001年入世為標志,中國作為一個已經邁上工業化道路的超大型發展中經濟體全面融入全球經濟;其三,本次全球金融危機以后,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迅速在全球范圍內擴散和被復制。
現階段,資源短缺正成為影響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的基本因素。
它主要表現在:第一,勞動力資源不穩定,發達國家和部分新興國家勞動力增長趨緩,老齡化明顯,新增勞動力大部分來自于生產力低下的最不發達地區;發展中國家城市化失控導致勞動力市場供給極度不穩定;第二,能源價格上升、陸上化石能源儲量枯竭、非常規化石能源開采成本高昂、可再生能源商業性應用前景不明朗;第三,環境承受能力到達極限、水資源危機日益逼近、溫室氣體排放量有增無減、環境赤字使增長的成本超過收益。
因此,在現階段,成本與效率競爭是實現可持續增長的前提。
在本世紀及以后的時間里,服務—制造革命將為世界締造繁榮,但卻可能無法提供就業機會。全球經濟將從從“生產”繁榮轉向“分配”繁榮。
在經濟全球化進程面對重大變革的今天,中國不可能脫離這一發展趨勢獨善其身,繼續保持傳統的基于大量消耗資源的國際競爭力。因此,中國也遲早會面臨或正在面臨如何從“生產繁榮”轉向“分配繁榮”的問題。在今后很長的一段時期內,在全球貨物貿易自由化進程受阻的情況下,服務貿易自由化會在服務—制造革命自發力量的推動下大幅度地推進。
從外部的國際環境來看,這次我們融入新的經濟全球化的起點會更高、趕超距離會更短,機遇會更多。但關鍵在于我們敢不敢挑戰自己、能不能把自己的視角移向更廣闊、更有想象力的空間。
社科院服務貿易與WTO研究室主任于立新:
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亟待增強
我國正處于工業化的關鍵階段和邁向服務經濟的關鍵過渡期,2016年,我國服務貿易占比將首次超過工業。
我國當前經濟發展應該處于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轉型時期。根據社科院2012年10月25日發布的《中國工業化進程報告》,整個“十五”、“十一五”,我國快速跨越工業化中期階段,國民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城鎮化水平持續提高、東西部差距逐漸縮小,已經進入工業化后期。2012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將超過5500美元~6000美元,進入中等收入國家。依照服務經濟形成和發展的國際經驗來看,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已經達到服務經濟初步形成的起點要求。但是服務業尚未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2011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43.1%,尚未達到服務經濟初步形成的基本水平,這說明我國向服務經濟的轉型還有相當的距離。因此可以認為我國經濟發展處于工業化后期并向服務型經濟轉型階段,制造業需要服務業的發展與融合才能有的放矢的實現轉型升級戰略目標。
在我國經濟總量持續增長的背景下,服務貿易的逆差狀態不斷擴大,從2001年的59億美元擴大到2011年的552億美元,同時,2011年我國服務出口回落,由2010年32.4%下降至7%,而進口依然保持較快增長,達23.3%,預計未來逆差將進一步加大,這說明我國服務貿易供給不足,服務的效率、質量、多樣化和交易成本難以滿足國內需求;此外貿易競爭力指數下滑,服務貿易競爭力亟待增強。
結合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現狀,我們對“十二五”期間中國服務貿易發展趨勢和戰略目標給出基本預判。首先在總量上,中國服務貿易額占世界服務貿易總額將在“十二五”期間達到7%~9%,目前是5.2%;其次,在貿易結構上,預計中國服務貿易總量占中國貿易總量的比例將在期末達到18%左右,目前是10.3%,貿易結構不斷優化;再次,在收支結構上,主要服務貿易項目逆差將有明顯改善,從根本上扭轉逆差不斷擴大的趨勢。最后,在服務貿易項目結構上,在“十二五”期間要形成體系完善、合理配置、競爭力較強的服務貿易項目結構。
總體而言,就是要促進服務出口,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提高服務貿易在對外貿易中的比重。在穩定和拓展旅游、運輸、勞務等傳統服務出口同時,努力擴大文化、中醫藥、軟件和信息服務、商貿流通、金融保險等新興服務出口。大力發展服務外包,建設若干離岸與在岸服務外包戰略基地。擴大金融、物流等服務業對外開放,穩步開放教育、醫療、體育、文化等領域,引進優質資源,提高服務業國際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