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線城市、數字城市發展到 “智慧城市”,“智城”建設有多熱?12月4日由新華社新媒體中心披露的 《智慧城市上海發展報告(2012)》顯示:目前全國共有22個地方明確提出“智慧城市”發展戰略。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鄔賀銓院士指出,現在國內100多個城市要建智慧城市,有些地方還宣稱具體到哪一年建成智慧城市,國外智慧城市的數目加起來可能還沒有中國多。
上世紀90年代初就提出“信息港”建設目標的上海,去年又全面實施《上海市推進智慧城市建設(2011—2013年)行動計劃》。歷經一年多建設,上海智慧城市建設發展到怎樣的水平——這座大都市,夠不夠“聰明”?
信息化向智能化升級
世界上,10%的城市已成為人口千萬的特大城市,城市將變得更“遲鈍”還是更“智慧”?智慧城市的應用案例之一,便是申城高架“紅黃綠”三色路況指示牌。牌子上的路況圖文信息如何利用云計算技術更加實時、精準,又如何通過移動互聯網同步發布至手機、車載導航儀等終端上——這個排堵保暢的世界難題也是智慧城市深度應用的課題。可以說,智慧城市其實是信息化城市的升級版,它讓人、城市管理服務與信息技術三者形成最佳組合,創新城市管理模式,提升城市生活品質,也提高城市經濟發展水平。
縱覽全球,紐約搭建“連接的城市”,倫敦實踐“數字英國”,東京打造“泛在城市”,新加坡力推“智慧國2015”……掃描全國,截至今年9月,國內47個副省級以上地方的規劃文件中,明確提出智慧城市建設的已占46.8%。其中,北京、廣州、深圳、杭州、南京、寧波、武漢、廈門等與上海一樣,已制定智慧城市發展專項規劃。從電子健康檔案到食品安全溯源,從水電煤“e賬單”到遠程多媒體教育,在這些地方“智城”規劃中,有16個城市優先發展民生、城市管理等社會應用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占比72.7%,其它城市則以智慧產業發展或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為優先發展內容。
國際坐標下取長補短
新編制的 《智慧城市上海發展報告》認為,雖然與國際先進水平尚有差距,北京、上海、廣州、南京、武漢等地仍是國內智慧城市建設的第一梯隊城市,其中上海智慧城市建設在國際發達經濟體城市中處于中上水平。
應對經濟轉型、結構調整,智慧城市正成為上海城市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基于多年來的城市信息化厚實基礎,上海在國內取得多個“率先”,如率先開展大規模的光纖到戶建設和改造、率先推進公共場所無線局域網(WLAN)覆蓋、率先開展信息基礎設施的集約化建設、率先開展信息基礎設施專業規劃編制、率先開展三網融合試點。目前,上海“光纖到戶”覆蓋能力和用戶規模國內第一,WLAN覆蓋密度和規模國內第一,城域網出口帶寬國內第一,高清有線電視和高清IPTV用戶規模國內第一,三網融合試點業務用戶規模國內第一。
互聯互通的智城架構已然在滬建立,不過作為擁有2000多萬人口的國際大都市,上海與同級別城市的領先指標相比,還有一定程度的不足之處。截至今年10月底,滬上“光纖到戶”完成改造已達665萬戶,與2010年底相比增加5倍多,而倫敦的這一數字已達700萬戶;全市3G手機用戶已超560萬戶,比2010年底增加183%,而新加坡的這一數字已達606.6萬。此外,在互聯網普及率上,上海現為72%,新加坡則達85%。
創建智城不可貪大求快
當然,智慧城市絕不是純技術的。鄔賀銓認為,發展智慧城市,可能最初強調信息基礎設施,之后逐漸強調信息基礎設施如何為市民服務、為政府所用。他表示,智慧城市不同于傳統城建,并不是城市面貌的物理改觀,而是讓民眾在城市里生活得更美好。上海新華智慧城市研究院負責人強調了智慧城市的社會文化內涵,智慧城市的主體是人,只有主體更加智慧,其所生活的城市才可能是智慧的。
建智慧城市,莫貪大求快。鄔賀銓表示,切勿將智慧城市當成政績工程,它并非一兩年就能建成,要科學規劃先行。同樣,如果整個智慧城市建設難度大,建議先選擇區域作為試點。根據這份報告,上海自去年來已基本達到智慧城市三年行動計劃中的各項目標進度,智慧城市的頂層設計規劃還待滾動持續。眼下,上海智慧城市建設正在點面結合、穩步推進,陸家嘴街道、南碼頭路街道、石門二路街道、古美路街道等16個社區,今年成為首批“智慧社區”試點單位。有的社區居民,看數字電視可知周邊物價,在社區網上實現訂購、配送;還有的社區居民,接入平安小區物聯網,享受視頻監控等安防服務。
其實,智慧城市的“管理”或許比“建設”更難,有實力上項目,長效管理也要跟上。專家舉例說,比如智慧城市要感知、采集各種海量數據,而這些數據往往相對分隔、不易共享,那么這些智慧項目就容易成為一個個 “信息孤島”,反而成為現代化城市中的一種弊病,這需要建設者及管理者都有“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