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中國”的第四個發展理念就是綠色體驗。綠色體驗是“智慧中國”發展的藍圖和愿景,是指在從工業社會跨入信息社會這樣一個變革時代中,“智慧中國”的發展不僅將以科技創新引領新的生產方式變革,產生全新的社會化專業分工,極大提升全社會勞動生產率,也將推動政府、企業和個人之間的和諧互動,增強政府以人為本的執政與服務能力,提高社會經濟運行效率,同時,“智慧中國”的發展還將讓我們更加了解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更加強化節能、環保意識,共同體驗人與自然和社會經濟的和諧健康可持續發展。
一、“智慧中國”環境下高技術手段的行業應用有利于能源與資源的節約
“智慧中國”環境下,各個行業都引入了高技術手段,即運用各種類型的傳感器獲取大量的信息,并通過高性能的計算進行統計分析,進行有效的監控,從而避免能源與資源的過度消耗。比較有代表行的是現代物流和現代農業兩大領域。
1、現代物流
現代物流是在傳統物流的基礎上,引入高科技手段,即運用計算機進行信息聯網,并對物流信息進行科學管理,從而使物流速度加快,準確率提高,庫存減少,成本降低,以此延伸和放大傳統物流的功能。綠色物流是現代物流可持續發展的必然。綠色物流也稱環保物流,是指在物流活動的各個環節中,最大限度地減少因為物流活動而造成的對環境的危害,同時凈化周圍環境,與環境共生,并使物流資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發展綠色物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集約資源。通過整合現有資源,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資源消耗和浪費;其次,綠色運輸,即節約能源、減少廢氣排放為特征的運輸;第三,綠色倉儲,即要求倉庫布局合理,以節約運輸成本;第四,綠色包裝,即采用節約資源、降低廢氣物排放為目的的包裝方式;第五,綠色流通加工,即專業集中加工,以及集中處理消費品加工中產生的邊角廢料。
綠色物流在物流過程中抑制物流對環境造成危害的同時,實現對物流環境的凈化,使物流資源得到最充分合理的利用。要實現綠色物流離不開物聯網和云計算等新技術的支持。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互聯網的加速,信息化在物流領域中的建設已經逐漸得到重視。物流信息化將是現代物流建設的“催化劑”和“增倍器”。只有走集成整合信息技術以及信息數據之路,才能進一步推動現代物流建設上水平。現代物流的發展,直接刺激了新生事物的生長,物聯網的出現,讓現代物流業充滿了挑戰。
基于射頻識別(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的物流信息技術的物聯網主要應用與倉儲物流管理、資產跟蹤和管理、生產過程控制、移動車輛的自動識別、身份認證、智能交通等,它還可很好地解決逆向物流問題。目前,逆向物流的成本過高,且運行不流暢,將RFID技術應用于逆向物流,通過信息共享、整合正向和逆向物流,可大大加快逆向物流對產品回收的信息處理水平。當產品生產出來時,就有了關于產品生產的詳細信息;在銷售后,也有反映產品銷售和顧客的相關信息,RFID可通過一定的標簽嵌入式活動,把有關產品的所有數據流整合在一起;當產品使用結束或生命結束及產品召回時,就可有相對應的數據進行對應,從而大大減少對回收產品的檢查等工作,所以,RFID在逆向物流上的應用將大有發展前景。RFID技術在國際貿易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國際貿易中,物流效率一直是制約整體國家貿易效率提升的關鍵環節,RFID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極大地提升了國際貿易流通效率。如在集裝箱上使用共同標準的電子標簽,裝卸時可自動收集貨物內容的信息,從而縮短作業時間,并時時掌握貨物位置,提高運營效率,最終減少貨物裝卸、倉儲等物流成本。基于感知的貨物數據可建立全球范圍內貨物狀態監控系統,提供全面的跨境貿易信息,貨物信息和物流信息跟蹤,幫助中國制造商、進出口商、貨代等貿易參與方隨時隨地的掌握貨物及航運信息,提高國際貿易風險的控制能力。
物聯網在現代物流業中的另一個應用是在汽車物流業,如卡車物聯網,我國的貨運運輸每年的產值是2萬億,非常龐大。國內和國外發達國家完全不同,國外都是大的貨運公司,而國內有200多萬家小型運輸公司,有2000萬司機,800萬輛卡車完全是自由狀態。運輸公司接到業務以后就去找司機,但是它不知道司機在哪兒,所以需要有一個系統告訴他司機在什么位置,這個問題可復雜可簡單,現在最簡單的辦法是卡車是司機開的,給司機配一部智能手機,中國移動就知道他們的位置,只要有這些信息,2000萬司機都在什么地方就知道了,就可以找到司機解決貨運問題了。一個軟件配合手機的應用,使得國內運輸系統完全是不同于發達國家的運輸系統,但是保持了交互運輸。
現代物流不僅包括貨物空間的轉移,也包括相關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儲和利用。信息的搜集和管理是企業實施綠色物流戰略的依據,通過利用云計算這類先進的信息技術,搜集、整理、儲存各種信息,并及時運用到物流管理中,促進物流的進一步綠色化。建設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可以使物流企業之間保持通暢的信息交流,最大限度的整合社會資源,與上下游客戶保持良好溝通,建立雙贏的合作模式。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可以整合各物流企業、物流信息系統的信息資源,實現信息共享,從而實現各物流信息系統之間的信息交換和傳遞,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信息資源。
2、現代農業
現代農業是相對于傳統農業而言的,是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進行的社會化農業。現代農業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要將農業發展成為可持續發展產業。農業發展本身是可持續的,而且具有良好的區域生態環境。廣泛采用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綠色農業等生產技術和生產模式,實現淡水、土地等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達到區域生態的良性循環,使農業本身成為一個良好的可循環的生態系統。
傳統農業主要依賴資源的投入,而現代農業則日益依賴不斷發展的新技術投入,新技術是現代農業的先導和發展動力。這包括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耕作技術、節水灌溉技術等農業高新技術,而投入到農業的能源顯著增加了,如電子、原子能、激光、遙感技術以及人造衛星等也開始運用于農業,這些技術使現代農業成為技術高度密集的產業。這些科學技術的應用,一是可以提高單位農產品產量,二是可以改善農產品品質,三是可以減輕勞動強度,四是可以節約能耗和改善生態環境。新技術的應用,使現代農業的增長方式由單純地依靠資源的外延開發,轉到主要依靠提高資源利用率和持續發展能力的方向上來。另外,傳統農業對自然資源的過度依賴使其具有典型的弱質產業的特征。現代農業由于科技成果的廣泛應用已不再是投資大、回收慢、效益低的產業。相反,由于全球性的資源短缺問題日益突出,作為資源性的農產品將日益顯得格外重要,從而使農業有可能成為效益最好、最有前途的產業之一。現代農業在突出現代高新技術的先導性、農工科貿的一體性、產業開發的多元性和綜合性的基礎上,還強調資源節約、環境零損害的綠色性。現代農業因而也是生態農業,是資源節約和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產業,擔負著維護與改善人類生活質量和生存環境的使命。目前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一種國際性的理念和行為,在土、水、氣、生物多樣性和食物安全等資源和環境方面均有嚴格的環境標準,這些環境標準,既包括產品本身,又包括產品的生產和加工過程;既包括對某地某國的地方環境影響,也包括對相鄰國家和相鄰地區以及全球的區域環境影響和全球環境影響。
在《國務院關于印發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的通知》中已將加強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作為了一項重點任務。首先要加強農業資源保護。繼續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強耕地質量建設,確保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億畝,基本農田不低于15.6億畝。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水資源,大力發展節水增效農業,繼續建設國家級旱作農業示范區。堅持基本草原保護制度,推行禁牧、休牧和劃區輪牧,實施草原保護重大工程。加大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力度,擴大增殖放流規模,強化水生生態修復和建設。加強畜禽遺傳資源和農業野生植物資源保護。其次要加強農業生態環境治理。鼓勵使用生物農藥、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和有機肥料,回收再利用農膜和農藥包裝物,加快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利用,治理和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加快開發以農作物秸稈等為主要原料的肥料、飼料、工業原料和生物質燃料,培育門類豐富、層次齊全的綜合利用產業,建立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的長效機制。繼續實施農村沼氣工程,大力推進農村清潔工程建設,清潔水源、田園和家園。第三要大力推進農業節能減排。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積極發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農業,大力推廣節地、節水、節種、節肥、節藥、節能和循環農業技術,淘汰報廢高耗能老舊農業機械,加快老舊漁船更新改造,推進形成“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循環農業方式,不斷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實現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現代農業循環經濟基本涵義就是把循環經濟理念應用于農業系統,在農業生產過程和農產品生命周期中減少資源、物質的投入量,減少廢棄物排放量,實現農業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的“雙贏性”。現代農業循環經濟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特征:一是具有生態經濟的實質。現代農業循環經濟是遵循生態規律,涉及到企業(或農戶)清潔生產、節約資源、循環利用、生態農業、綠色消費等一切有利于農業環境保護與發展的循環經濟系統,努力尋求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的整體性和諧。二是體現循環利用的特征。現代農業循環經濟是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節約農業資源和“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再生閉路循環利用為特征,以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為目標,從而實現農業經濟和生態環境雙贏的經濟形態。三是具備現代農業的氣息。現代農業循環經濟必須依托高技術成果和手段,以現代科技為支撐,集成配套,有效鏈接,全面依靠科技進步推動區域和諧型現代農業發展。四是依托產業開發的載體。現代農業循環經濟離不開合理的農業產業化體系,必須以現代農業產業組織體系為載體,拓展領域,挖掘潛力,提升實力,增加效益。因此,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符合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也是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現代農業循環經濟基本結構包括四個層面:其一,農產品清潔生產結構。在現代農業發展中推行從投入到生產、再到產出的全程防控污染和清潔生產,通過各類傳感器等高技術手段對每個環節進行監控,是污染排放量最小化。如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其二,農業產業內交互結構。農業產業內部物能相互交換,互利互惠,廢棄物排放量最小化。如種植業的立體種植、養殖業的立體養殖等典型模式。其三,農業產業間交互結構。產業間相互交換廢物,使廢棄物得以資源化利用。如種養結構的稻田養魚,稻田為魚提供了較好的生長環境,魚吃雜草、害蟲,魚糞肥田,減少了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控制了農業面源污染,保護了生態環境,增加了經濟效益。其四,農產品消費循環結構。農產品消費過程中和消費過程后的物質和能量的循環。如糧食作物,籽粒供人食用,秸稈可飼養家畜,家畜肉也供人食用,人畜糞便可肥田等結構性良性循環。從廣義上理解,現代農業循環經濟就是把循環經濟理念應用于農業系統,依靠科技進步,優化集成,發揮優勢,取長補短,從而構建“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技術支撐與運行管理體系,從而實現農業經濟和生態環境效益的“雙贏”。
二、“智慧中國”環境下監測手段的提升有利于減少自然資源的破壞
在水資源領域,利用遙感、遙測技術提高水資源監測能力,從而加強水環境管理,抑制水污染惡化趨勢加劇。利用遙感、遙測等方法對水體進行長期監測,以便及時發現水質變化情況。對大型水體,如珠江、蘇南大運河、滇池等進行遙感監測,研究有機物污染、油污染、富營養化等;利用水體葉綠素與富營養化之間的關系研究滇池水體污染與富營養化狀況;利用衛星遙感資料估算渤海灣表層水體葉綠素的含量,建立葉綠素含量與海水光譜反射率之間的相關模式,定量地劃分了有機物污染區域;利用水體熱污染原理對湘江、海河、閩江、黃浦江等進行紅外遙感監測。當大江、大河及大型湖泊等突發水環境污染事故時,利用遙感技術及時發現環境事故,對事故的發生和發展進行監測評估,制定緊急對策和措施,真正實現迅速、準確、動態地監測與預報,為環保和有關部門快速、恰當地作出決策提供支持。
在土地資源領域,依靠高新技術的支持,開展農作物、森林、土壤、城市等陸地目標的微波散射機理與特性研究,提升土地利用監控能力,減少由于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而造成的土地資源破壞問題。利用多維度和新型SAR遙感數據,開展農作物、森林、干旱區環境的監測和定量參數反演;開展雷達遙感土地利用類型識別機理與方法研究,利用新型高分辨率極化SAR數據,研究城市目標SAR成像信息畸變與精細識別技術。全面監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侵占基本農田、違規占地等問題,為我國合理使用土地資源以及土地資源的保護提供決策支持。
在海洋資源領域,通過不斷探索新型主被動微波遙感的成像機理和地物探測能力,研究地物微波散射與輻射理論模型和經驗模型、微波遙感信息處理分析模型和方法、新型極化和干涉雷達遙感技術與應用方法,發展相應的專用處理軟件和集成系統,開展微波遙感器的多學科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示范,我國開展了海洋目標檢測、海洋動力環境參數反演工作,利用發展的算法和軟件,對我國及周邊海域典型海洋污染事件進行監測,避免污染事件對海洋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
摘自“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11
——回顧與展望:從“數字中國”邁向“智慧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