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政發〔2013〕6號
各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國發〔2012〕19號)要求,加快我省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特制定以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導,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創新發展機制,完善政策措施,優化發展環境,著力提升技術、裝備、產品、服務水平,促進節能環保產業成為新興支柱產業,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二)基本原則
1.市場主導,政府推動。尊重市場規律,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調動市場主體的積極性;針對產業發展的薄弱環節和瓶頸制約,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促進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2.創新驅動,高端引領。以企業為主體,堅持自主創新,加強產學研合作,加快發展動力向創新驅動轉變,引導產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著力提升核心競爭力。
3.立足優勢,重點突破。深入挖掘發展潛力,選擇基礎和條件較好的重點領域作為切入點,集中力量重點突破,推動節能環保產業做大做強做優。
4.龍頭帶動,集聚發展。以產業特色突出的大型節能環保企業集團為龍頭,延伸產業鏈條,推進產業集聚,打造知名品牌,帶動中小微節能環保企業發展。
(三)主要目標
1.產業規模快速增長。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年均增長16%以上,到2015年,全省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達到5500億元,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6%左右,培育30家左右銷售收入超過50億元的節能環保企業。
2.核心競爭力大幅提升。到2015年,節能環保裝備和產品質量、性能大幅提升,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品牌、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節能環保裝備和產品,部分共性關鍵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3.市場份額逐步擴大。到2015年,高效節能產品市場占有率提高到30%以上,資源循環利用產品和環保產品市場占有率大幅提高,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節能環保產業市場。
4.節能環保服務業迅速發展。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機制的節能服務業銷售額年均增長30%以上,到2015年,形成40個年產值在1億元以上的節能環保服務公司,節能環保服務基本實現專業化、市場化。
二、發展重點
(一)突破一批共性關鍵技術,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1.加快節能環保技術研發。以支撐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和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為目標,充分發揮科教資源優勢,加快推進科技進步與創新,突破一批共性關鍵技術,重點是節煤、節電、節油及余熱余壓回收利用等節能技術,尾礦、冶煉廢渣、廢舊機電產品、生產生活廢棄物、廢水等資源的循環利用技術,水污染治理、大氣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等環保技術,推動先進技術產業化、規模化,形成產業發展核心競爭優勢。(牽頭單位:省科技廳;配合單位: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環保廳等)
2.完善技術創新體系。提高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加快創新平臺建設,“十二五”期間,培育節能環保領域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40家、工業設計中心10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5家、重點實驗室5家、技術創新戰略聯盟3家。加強產學研合作,積極創建節能環保產業化科技創新示范園區,提升行業和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切實加大科技投入,促進創新要素向企業研發機構流動,到2015年,全省節能環保骨干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達到5%以上。(牽頭單位:省經濟和信息化委;配合單位:省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環保廳等)
3.加強標準化建設。通過制(修)訂節能環保標準,充分發揮標準對產業發展的催生促進作用。逐步提高重點用能產品能效標準,修訂提高重點行業能耗限額強制性標準,根據國家要求,實施能效“領跑者”標準制度,強化總量控制和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完善污染物排放標準體系。(牽頭單位:省質監局;配合單位: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環保廳等)
(二)推廣一批先進裝備和產品,壯大產業發展規模
1.推廣一批新裝備新產品。制訂發布《節能環保新裝備新產品推廣目錄》,加快節能環保新裝備新產品推廣應用,重點是工業節能裝備、辦公生活用節能產品、節能建材等節能裝備產品,生產生活廢棄物綜合利用裝備產品,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煙氣處理、危險廢物處理、環保監測裝備及藥劑等環保裝備產品,提升企業節能環保裝備水平,提高節能環保產品市場占有率。“十二五”期間,推廣應用節能環保新裝備新產品500個(臺、套)。(牽頭單位:省經濟和信息化委;配合單位: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業廳、省林業廳、省環保廳等)
2.加大節能環保產品市場開拓。大力實施差異化戰略、渠道戰略、品牌戰略,推動節能環保企業創新營銷手段,完善營銷網絡,大力開拓市場,擴大產品銷售,提升品牌形象和價值。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技術成熟、國際市場競爭力強的節能環保龍頭企業開展跨國經營,拓展發展空間。利用我省毗鄰日韓的區位優勢,發揮青島中日循環經濟合作試點示范城市的橋頭堡作用,重點拓展與周邊國家的節能環保合作空間。(牽頭單位:省經濟和信息化委;配合單位:省環保廳、省商務廳等)
3.加強節能環保產品認證。繼續推進節能產品、環境標志產品、環保裝備認證,實施節能產品能效標識、再制造產品標識管理制度。深入實施“節能產品惠民工程”,積極開展節能產品認證示范活動,推進節能燈、節能汽車、節能電機、節能空調、平板電視、洗衣機、電冰箱、熱水器、風機、水泵、變壓器和空氣壓縮機等節能產品認證,對符合條件的及時上報,爭取省內更多的家電生產企業入圍國家推廣目錄。積極開展“能效之星”產品評價,推動節能產品生產企業不斷進行技術創新,研發、生產和推廣高效節能產品,引導消費者選擇能效與質量雙優、環保與經濟合理的終端用能產品,推動生產與消費方式的轉變。(牽頭單位:省經濟和信息化委;配合單位:省環保廳、省質監局、省商務廳等)
4.加強政府示范推廣。發揮政府采購引導作用,將我省獲得認證的節能環保產品優先列入政府采購清單。發布節能產品政府采購補充清單,完善強制采購和優先采購制度,逐步提高節能環保產品政府采購比重。到2015年,節能產品采購金額占同類產品采購金額的比重達到90%以上。加強公共機構節能體系建設,強化公共機構節能管理,推進公共機構節能改造,有序淘汰和更新高耗能辦公設備。“十二五”期間,開展200家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創建工作,實施500項公共機構節約型示范工程,推進全省公共機構廢舊商品回收工作,制訂公共機構節能產品推薦目錄,推廣應用節能產品。到2015年,全省公共機構節能燈具、節水器具應用率達到90%以上。(牽頭單位:省機關事務局;配合單位: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環保廳、省財政廳等)
(三)建設一批節能環保產業基地,打造高端聚集發展平臺
1.建設一批產業基地。深入實施重點區域帶動戰略,支持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膠東半島高端產業聚集區、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和魯南經濟帶,發揮優質資源富集的優勢,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生產要素供給,加快培植優勢突出、特色鮮明、技術先進的節能環保產業基地。重點培植5個節能產業基地、4個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基地和3個環保產業基地。
節能產業基地。以青島市為依托,以海爾、海信、澳柯瑪等企業為支撐,建設節能家電產業基地。以淄博市博山區為依托,以佶締納士、華成集團等企業為支撐,建設節能機電泵類產業基地。以濰坊光電子產業園為依托,以浪潮華光光電子、中微光電子等企業為支撐,建設半導體照明LED產業基地。以聊城市為依托,以中通客車、時風集團等企業為支撐,建設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以威海市為依托,以華力電機、力久電機等企業為支撐,建設高效節能電機產業基地。(責任單位:省經濟和信息化委)
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基地。以萊西市為依托,以新天地等企業為支撐,建設廢舊電器電子產品資源化利用產業基地。以煙臺資源再生加工示范區為依托,以鑫廣綠環、富坤等企業為支撐,建設再生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以臨沂市經濟開發區為依托,以金升集團、中再生公司等企業為支撐,建設廢舊金屬再生利用產業基地。以高唐縣為依托,以泉林紙業、國能生物等企業為支撐,建設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基地。(責任單位:省經濟和信息化委)
環保產業基地。以濟南市為依托,以省環科院、光大國際、三融集團等環保企業為支撐,建設環保產業綜合制造業和服務業基地。以青島市為依托,以三泰集團、嶗山電子等企業為支撐,建設環境監測儀器、膜技術和水處理設備產業基地。以淄博市為依托,以恒灃膜科技、中科天澤等企業為支撐,建設水污染防治裝備產業基地。(責任單位: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環保廳等)
2.完善產業鏈條。加快產業特色突出、規模較大、帶動能力較強的龍頭企業培育,鼓勵采取聯合、兼并、重組等多種形式整合資源,迅速擴大規模。支持不同行業間的物流鏈接,實現資源共享,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支持節能環保龍頭企業與上下游企業開展產品、市場、技術等各類信息的交流合作,實現產業鏈條延伸。立足特色主導產業,加強產業鏈招商,高起點、高標準、高層次地引進相關企業。鼓勵中小微節能環保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提高為大企業配套的能力和水平。推動節能環保產品從組裝加工向研發、設計、核心元器件制造、物流、服務等環節拓展,延長增值鏈條。(牽頭單位:省經濟和信息化委;配合單位:省國資委、省中小企業局等)
(四)發展一批節能環保服務機構,增強產業發展支撐能力
1.大力培育節能環保服務機構。以提升節能環保服務能力為重點,加快推進節能環保服務業與制造業聯動發展。
節能服務業。鼓勵節能技術和管理水平高的重點用能單位組建專業化服務公司,提供專業化服務;按照做精、做專、做強的目標,培育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咨詢、設計、評估、檢測、診斷、培訓等專業服務機構。(責任單位: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等)
環保服務業。以污水處理、大型燃煤電廠脫硫脫硝、城市垃圾、危險廢棄物處理及資源化為重點,積極推行特許經營模式,培育一批以城市污水、工業廢水、除塵、脫硫脫硝、生活垃圾處理、受污染土壤修復、環境監測、農村環境連片綜合整治為主的環保設施持證運營企業。以環境咨詢、規劃及實施方案設計、信息服務為重點,大力發展生態效率評價、環境影響評價、環境監測、環境投資及風險評估、環境保險理賠等方面的咨詢服務企業。(牽頭單位:省環保廳;配合單位: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業廳等)
2.完善節能環保服務體系。利用互聯網搭建節能環保技術、產品、服務等市場信息交流平臺,定期發布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重大信息,展示節能環保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建立節能環保技術和設備的電子商務平臺,鼓勵進行網絡交易。規范服務流程,推廣“一站式”服務,大力開拓服務市場,擴大服務產業規模。(責任單位: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環保廳等)
(五)實施一批重點工程,培育特色優勢產業
1.重大節能技術與裝備產業化示范工程。圍繞應用面廣、節能潛力大的鍋爐窯爐、電機系統、余熱余壓利用等重點領域,每年重點實施200個節能產業化項目,著力推進節能技術與裝備產業上水平擴規模。(責任單位: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等)
2.半導體照明產業化及應用工程。整合現有資源,提高產業集中度,建成一批產業鏈完善、創新能力強、特色鮮明的半導體照明新興產業聚集區。大力研發推廣半導體照明產品,力爭到2015年,在全省通用照明產品中市場占有率達到20%左右,半導體照明產業產值達到170億元。(責任單位: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等)
3.“城市礦產”示范工程。圍繞做好廢舊金屬、廢塑料、廢玻璃等再生資源循環利用,建設一批“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力爭到2015年,全省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85%。(責任單位: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等)
4.再制造產業化工程。圍繞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工業機電設備、機床、礦采機械、冶金機械、鐵路機車裝備、辦公信息設備等再制造,重點實施14個再制造項目,形成年再制造噴油泵27000臺、汽車關鍵零部件專用裝備835臺(套)、數控機床800臺、液壓挖掘機1000臺的能力。(責任單位: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等)
5.資源化工程。圍繞建材、化工、造紙、煤炭、建筑業、農業等領域,重點實施179個廢物資源化項目,力爭到2015年,全省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實現產值550億元。(責任單位: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業廳等)
6.重大環保技術裝備及產品產業化示范工程。重點推進污染控制技術裝備和產品、環境監測技術裝備、環保材料與藥劑等產業化,力爭到2015年環保產業產值年增長率保持在16%以上。(責任單位: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環保廳等)
7.海水淡化產業基地建設工程。以青島百發10萬噸/日、魯北化工4萬噸/日和埕口鹽化2萬噸/日海水淡化工程等海水淡化項目為支撐,把青島、濱州等市建成集科研、應用、產業化示范于一體的全省海水淡化產業基地。(責任單位: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發展改革委等)
8.節能環保服務業培育工程。大力發展以合同能源管理為主要模式的節能服務業,培育一批從事環保工程設計、施工、運營服務的大型工程總承包或項目總承包骨干企業,提升節能環保服務公司的技術集成和融資能力。力爭到2015年,在全省培育100家以上技術先進和具有較強項目實施能力的節能服務機構、50家具有環保工程總承包資質和能力的企業。(責任單位: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環保廳等)
三、保障措施
(一)完善財稅政策。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加大對節能環保產業的投入力度,支持節能環保技術進步、成果轉化、重大示范和推廣應用等。省級節能、循環經濟和環保方面的專項資金,采取補助、貼息、獎勵等方式,支持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和節能環保產業發展重點工程。完善“以獎代補”、“以獎促治”以及采用財政補貼方式推廣高效節能產品和合同能源管理等支持機制,強化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要優先安排企業實施節能環保項目。鼓勵優先購置使用節能環保裝備和產品,在實施重大工程招標時,同等條件下,對采用節能環保裝備和產品的給予優先支持。切實落實好國家節能、節水、環境保護、資源綜合利用等稅收優惠政策,用足用好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固定資產加速折舊、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按15%征收的創新支持政策,積極落實小型微利企業結構性減稅政策。(牽頭單位:省財政廳;配合單位: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環保廳、省國稅局、省地稅局等)
(二)拓寬融資渠道。銀行業機構要積極推進綠色信貸,創新面向節能環保產業的信貸產品、服務和信貸流程,逐步擴大對節能環保產業的信貸規模。鼓勵融資性擔保機構創新擔保產品,對資質高、信用好、管理規范的節能環保企業優先提供融資擔保服務。拓寬節能環保產業的直接融資渠道,推動節能環保企業進入證券市場和股權交易市場,支持節能環保企業通過發行企業債券、中小企業集合債券、中小企業私募債券、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中小企業集合票據、區域集優票據等籌集發展資金。積極發展面向節能環保產業的保險產品,鼓勵開展環境污染責任保險,降低節能環保產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風險。建立完善多元化投資機制,鼓勵民間投資和外資進入節能環保產業領域,積極探索和拓展利用外資的新形式,充分利用好國外優惠貸款或贈款,引導各類社會資本投入節能環保產業。(牽頭單位:省金融辦;配合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財政廳、省商務廳、省環保廳、人民銀行濟南分行、山東銀監局、山東證監局、山東保監局等)
(三)完善價格和收費政策。加快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制定符合我省實際的峰谷分時電價辦法,加大差別電價和懲罰性電價政策實施力度。嚴格落實脫硫電價,開展脫硝電價政策試點。建立完善居民用電、用水階梯式價格機制。進一步完善污水處理費政策,加大污水處理費特別是城市排污管網覆蓋范圍內自備水源單位的污水處理費征收力度。全面實行計劃用水管理制度,對工業和服務業超計劃(定額)取用水的,實行累進加價征收水資源費。改進垃圾處理收費方式,合理確定收費載體和標準,降低收取成本,提高收繳率。(牽頭單位:省物價局、省財政廳;配合單位: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水利廳、省環保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山東電力集團公司等)
(四)做好要素保障。加大對節能環保產業項目的支持力度,優先做好道路、通訊、供水、供電、燃氣、資金、人才等要素保障。縮短能評、環評、安評等審批流程,簡化審批程序,加快項目實施。對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城市礦產”示范基地、集中資源化處理中心等國家支持的項目用地,要在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安排中給予重點保障。對屬于優先發展且用地集約的節能環保產業工業項目用地,在確定土地出讓底價時,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別相對應工業用地出讓最低價標準的70%執行。加強創新人才培養,推進節能環保領域“泰山學者”建設。鼓勵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進行人才共建,積極引進國內外的創新領軍人才,引導企業建立科學合理的人才激勵政策,促進高素質人才向節能環保產業聚集。(牽頭單位:省經濟和信息化委;配合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國土資源廳、省環保廳、省教育廳、省安監局、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等)
(五)推進機制創新。建立省節能環保示范企業運行直報系統,監測全省節能環保產業重點企業運行態勢,及時對苗頭性、趨勢性問題進行預測分析,協調解決存在的問題和困難。積極探索建立節能環保產業統計制度,研究確定統計指標體系,逐步完善統計方法,引導產業健康發展。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制定合同能源管理項目評價標準,健全合同能源管理實施機制,規范合同能源管理市場。鼓勵中小企業開展節能自愿協議,完善扶持政策,擴大實施范圍。深化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改革,建立完善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政策體系,研究制定排污權交易初始價格和交易價格政策。建立能源環境交易市場機制,完善山東省能源環境交易機構,開展節能量交易和碳排放交易試點。支持清潔發展機制,積極組織申報碳減排交易項目。(責任單位: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發展改革委、省環保廳、省統計局等)
(六)健全法規和監督體系。完善節能環保法規政策體系,加快推動出臺山東省循環經濟促進條例等地方性法規,完善相關配套規定。嚴格節能環保執法監督檢查,嚴肅查處各類違法違規行為,加大懲處力度。整頓和規范節能環保市場秩序,打破地方保護和行業壟斷,打擊低價競爭、惡性競爭等不正當競爭行為,促進公平競爭、有序競爭,為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牽頭單位:省經濟和信息化委;配合單位:省法制辦、省商務廳、省環保廳、省工商局、省質監局等)
四、組織實施
各級、各部門要把發展節能環保產業作為一項重要工作擺上議事日程。省政府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能分工,加強協調配合,健全聯動機制,形成工作合力;要強化對各市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情況的目標考核,科學制定考核指標,合理確定考核權重。各市要按照本意見確定的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結合當地實際抓緊制定具體落實方案,確保取得實效。
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環保廳要加強對本意見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和監督檢查,針對實施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適時提出解決辦法。
山東省人民政府
2013年2月17日
抄送:省委各部門,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省政協辦公廳,省法院,省檢察院,濟南軍區,省軍區。各民主黨派省委。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2013年2月17日印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