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是關系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產業,具有技術更新快、產品附加值高、應用領域廣、滲透能力強、資源消耗低、人力資源利用充分等突出特點,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支撐和引領作用。發展和提升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對于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提高國家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全球軟件技術和產業格局孕育著新一輪重大變革,為我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帶來創新突破、應用深化、融合發展的戰略機遇。為深入貫徹《國務院關于印發進一步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國發[2011]4號)和《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國發[2010]32號),按照《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的總體部署,落實《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信息化發展規劃(2011-2015)》和《信息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的總體要求,編制本規劃。
一、“十一五”發展回顧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時期,我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持續快速發展,年均增速達28.3%,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產業集聚日益明顯,國際化水平持續提高,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已具備再上新臺階的堅實基礎。
產業規模持續擴大,產業結構不斷優化。2010年,我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務收入達到1.36萬億元,是2005年的3.5倍,超額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占電子信息產業產值的比重從2005年的10.2%提高到2010年的18%,從業人員超過300萬人。產業結構向服務化發展,信息技術服務所占比重穩步上升,新興網絡軟件和應用服務快速發展。
產業聚集效應突出,企業實力明顯提高。2010年,廣東、北京、江蘇、山東、遼寧、上海、浙江、福建和四川9個省市的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務收入之和占全國的87%。中國軟件名城創建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示范帶動作用和影響力快速提升。2010年,我國年收入過億元的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企業(以下簡稱軟件企業)已經超過2000家,其中業務收入超過50億元的企業有7家,超過100億元有4家,超過500億元有1家,大企業日益成為產業創新和規模發展的主導力量。
創新能力顯著增強,部分領域取得突破。在“核高基”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有力推動下,操作系統、數據庫、辦公套件、中間件等產品的質量和性能明顯提升,集成整合不斷深化,在黨政等關鍵部門、電子政務等重點領域以及電信、電力、郵政、制造等重點行業得到了較好應用。信息安全關鍵技術和產品研發取得良好進展,信息安全服務迅速發展。企業管理軟件、互聯網應用軟件、游戲軟件等產品技術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市場份額逐步擴展。中小企業創新活躍,在移動互聯網、電子商務等新興領域迅速崛起。
知識產權保護不斷加強,產業發展環境持續改善。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領域的知識產權創造、保護和應用等各方面取得較大進展,知識產權意識進一步增強,極大激發了產業創新活力。政府軟件正版化工作實現預期目標。計算機預裝正版操作系統軟件比例逐年提高。企業積極運用知識產權手段提高核心競爭力,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主動應對技術標準制約和市場競爭糾紛,維護合法權益。在《國務院關于印發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國發[2000]18號)等一系列產業政策的推動下,產業發展的市場環境、應用環境、政策環境得到改善。
產業地位顯著提升,對經濟社會發展貢獻突出。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推動了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建設,帶動了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催生了一批高附加值、綠色低碳的新興產業,為提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提供了技術支撐。許多省市立足產業資源優勢,把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作為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支柱產業加快培育發展,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有力促進了當地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
(二)主要問題
近年來,我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迅速,但產業規模和實力還不能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依然存在一些制約產業發展的突出問題,具體表現在:缺乏具有全球領先地位的大企業,產業整體上處于價值鏈的中低端;產業創新體系不健全,核心技術缺乏;產業鏈協同效應尚未充分發揮,亟待建立龍頭企業帶動、中小企業支撐的產業發展格局;人才結構矛盾突出,高層次、復合型、領軍型人才依然缺乏;以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用結合的支撐體系有待完善,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亟需提升。
二、發展趨勢和發展環境
(一)發展趨勢
“十二五”時期,伴隨信息通信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應用的不斷深化,軟件與網絡深度耦合,軟件與硬件、應用和服務緊密融合,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加快向網絡化、服務化、體系化和融合化方向演進。產業技術創新加速,商業模式變革方興未艾,新興應用層出不窮,將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和轉型升級。
網絡化。計算技術的重心正逐步從計算機轉向網絡,軟件的技術和業務創新與網絡發展將深度耦合,網絡將成為軟件開發、部署、運行和服務的主流平臺。軟件產品基于網絡平臺開發和運行、內容基于網絡發布和傳播、應用基于網絡構架和部署、服務基于網絡創新和發展成為大趨勢,網絡化操作系統、網絡軟件開發工具、網絡運行管理平臺、智能終端平臺、遠程運維等基于網絡的技術、產品和服務應運而生,基于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下一代互聯網等的新興服務將推動服務模式、商業模式不斷創新。網絡化趨勢進一步打破了市場競爭的區域、國別界限,全面呈現出全球性競爭態勢。網絡化環境下,網絡空間安全面臨的挑戰更加嚴峻,并嚴重影響國家經濟安全、社會安全、國防安全和信息安全,提高安全保障能力成為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重要戰略任務。
服務化。軟件服務化進程不斷加快,原有軟件產品開發、部署、運行和服務模式正在改變,軟件技術架構、企業組織結構和商業模式將面臨重大調整。以軟件應用商店等為代表,服務導向的業務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推動了產業的轉型升級。以用戶為中心,按照用戶需求動態提供計算資源、存儲資源、數據資源、軟件應用等服務成為軟件服務的主要模式。產品和服務的進一步深化耦合,推動了硬件、軟件、應用與服務協同發展,加速了軟件產品開發企業和部分電子制造企業向服務的轉型。服務化趨勢促進了產業的服務模式、商業模式變革,加快了產業結構調整,推動了產業轉型和升級。
體系化。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和應用軟件相互滲透,軟件向更加綜合、廣泛的一體化軟件平臺的新體系演變,硬件與軟件、內容與終端、應用與服務的一體化整合速度加快。未來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將圍繞主流軟件平臺體系構造產業鏈,市場競爭從單一產品的競爭發展為基于平臺體系的產業鏈競爭,產業縱向、橫向整合步伐加快,圍繞主流軟件平臺體系形成的產業生態系統將主導市場競爭。產品、資源和服務的體系化趨勢日趨明顯,軟件即服務(SaaS)、平臺即服務(PaaS)和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等基于平臺的服務模式日趨成熟,移動互聯網、移動智能終端、數字電視等綜合平臺不斷涌現,基于產品、信息、客戶的資源整合平臺及其商業模式創新成為產業核心競爭力。
融合化。隨著信息技術應用的不斷深化,與業務融合的日趨緊密,軟件正成為經濟社會各領域重要的支撐工具。基于移動智能終端的個人計算、通信與娛樂等服務功能的融合,網絡平臺上通信、內容、計算等服務的融合,軟硬件之間的融合,為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帶來了巨大的業務創新空間。信息技術加快向傳統產業、現代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滲透,將推動行業間的融合滲透,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面向生產的信息服務業的發展。
(二)發展環境
1.面臨的機遇
“十二五”時期,是全球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轉型的關鍵時期。新一代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加快融合,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蓬勃發展,信息通信技術的應用滲透到經濟和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將培育眾多新的產業增長點。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產業格局面臨重大調整,為后發國家實現追趕和跨越帶來更多機會。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加快發展和提升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國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著力推進社會民生事業發展,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支撐引領的作用和地位將更加突出。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向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的融合滲透不斷深化,行業應用需求更為強勁,這為產業帶來了更為廣闊的創新發展空間。《國務院關于印發進一步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國發[2011]4號)發布后,各級地方政府正在加快制定和完善扶持政策,產業發展環境將不斷優化。
2.存在的挑戰
“十二五”時期,我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面臨著外部競爭和自我提升的雙重壓力。國外大企業憑借雄厚的技術、資本和人才優勢,加快技術創新、業務轉型和產業整合,不斷強化技術領先優勢,力圖繼續占領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產業鏈的高端環節。我國軟件企業由于規模不大、創新能力不強、高端和領軍人才不足,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產品,無法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同時,長期以來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價值被低估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改觀,企業競爭行為需進一步規范,國內市場在地域和行業上相對分散,不利于企業做大做強。
三、發展思路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抓住我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大契機,以市場驅動、應用牽引、創新支撐、融合擴展為主線,以促進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做大做強、提高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服務能力為目標,注重政府引導與市場機制結合,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促進產學研用結合,大力培育龍頭企業,著力增強產業自主創新能力,推進產業鏈協同發展,不斷提高產業規模化、創新化、高端化和國際化發展水平。
(二)發展原則
市場主導、創新發展。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性作用,強化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加強政府推動與市場機制的結合,進一步完善市場環境,培育市場需求,規范市場秩序。加快培育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創新體系,以技術能力、產業能力、市場能力、服務能力融合為主要方法,構建符合國情和產業特征的自主發展模式,集中力量突破基礎軟件、新型網絡化高端軟件等核心關鍵技術,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市場地位領先的技術、產品和標準,初步建立安全可靠的產業技術體系。
應用牽引、融合發展。堅持以用立業、以用興業、以用強業,以應用帶動軟件技術、服務模式和商業模式創新,提升軟件對業務的支撐服務能力,形成應用、技術、產業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把握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的市場機遇,營造良好的應用環境,拓展市場空間,促進面向生產的信息服務業發展,大力發展社會民生領域的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加快推進軟件與硬件、軟件與網絡、產品與服務、軟件與業務之間相互融合,推動行業間橫向和縱向整合,擴展產業發展空間。
培育龍頭、協同發展。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政府積極引導,重點扶持,加快做大做強龍頭企業。鼓勵企業兼并重組,實現優勢聯合,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市場拓展能力、經營管理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在具有國際市場競爭潛力的重點領域培育扶持一批龍頭企業。強化整機和系統對軟件核心技術和產品的牽引帶動作用,促進技術、產品、應用和服務的一體化協同發展。發揮龍頭骨干企業的引領作用,構建產業鏈上下游良性互動、大中小企業協作發展的產業生態系統。
優化布局、集聚發展。突出區域比較優勢,推進產業差異化發展,加強區域合作,促進資源共享,實現優勢互補,加快形成特色明顯、布局合理的區域一體化發展格局。加快中國軟件名城、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示范基地建設,依托重點地區、重點園區,匯聚優勢資源,發揮產業集聚效應。
(三)發展目標
“十二五”時期,實現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平穩較快發展,產業的整體質量效益得到全面提升,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應用水平明顯提高,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促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的服務支撐能力顯著增強。具體發展目標如下:
1.產業規模
到2015年,業務收入突破4萬億元,占信息產業比重達到25%,年均增長24.5%以上,軟件出口達到600億美元。信息技術服務收入超過2.5萬億元,占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總收入比重超過60%。
2.技術創新
基本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產業創新體系,軟件業務收入前百家企業的研發投入超過業務收入的10%。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基礎軟件、業務支撐工具和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自主發展能力顯著提升。技術水平和產業化能力進一步提高,具備主要應用領域安全可靠解決方案的提供和實施能力。基本形成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標準體系,各類技術和服務的標準、規范得到普遍推廣。
3.應用推廣
初步建立安全可靠軟件應用推廣體系,推動安全可靠的基礎軟件進入自我良性發展階段。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辦公軟件等基礎軟件的成熟度、可靠性、安全性全面提升,與整機和應用系統的集成應用能力、系統協同運行水平和綜合服務保障水平得到顯著提高,基于安全可靠關鍵軟硬件的產業生態鏈基本形成,在國民經濟重要領域得到規模化應用推廣,對國家信息安全的保障能力得到實質性提高。
4.產業組織
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扶持一批具有創新活力的中小企業,打造一批著名軟件產品和服務品牌。到2015年,培育10家以上年收入超過100億元的軟件企業,產生3到5個千億級企業。
5.人才建設
調整和優化人才隊伍結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拓寬人才引進渠道,營造有利于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成長環境,著力培養一批高端領軍人才,形成結構合理、滿足產業發展需求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到2015年,從業人員超過600萬人。
6.區域布局
產業集聚度進一步提高,創建若干中國軟件名城、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示范基地,形成充分利用區域資源優勢、能夠發揮區域協同效應的產業發展格局,有力支撐城市經濟社會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到2015年,形成10個以上產業收入超過千億元的城市,培育2到3個產業收入超過5千億元的產業集聚區。
四、發展重點
(一)基礎軟件
加強基礎軟件核心技術研發,重點支持高可信服務器操作系統、安全桌面操作系統、高可靠高性能的大型通用數據庫管理系統等基礎軟件的開發應用,加快突破網絡資源調度管理系統和移動互聯環境下跨終端操作系統研發和產業化,著力打造新型計算模式和網絡應用環境下的安全可靠基礎軟件平臺。面向新型網絡應用需求,加快研發新一代搜索引擎及瀏覽器、智能海量數據存儲與管理系統、云計算平臺等網絡化關鍵軟件,加快培育新興網絡化高端軟件,創新應用與服務模式。加強非結構化數據處理技術和產品的開發及產業化。支持開源軟件開發和應用推廣,加快形成基于開源模式的產業生態系統。
(二)工業軟件與行業解決方案
圍繞工業產品研發設計、生產控制、生產管理、市場流通、銷售服務、回收再制造等關鍵環節,重點扶持計算機輔助設計和輔助制造(CAD/CAM)、制造執行管理系統(MES)、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過程控制系統(PCS)、產品生命周期管理(PLM)、企業管理、綠色制造等軟件研發。加快工業軟件應用和產業化進程,提高產品技術水平、安全可靠程度和綜合集成應用能力,推動工業軟件在航空、航天、船舶、機械、汽車、石化、鋼鐵、有色、建材、電子、輕工和紡織等工業領域的廣泛應用。加強工業控制系統軟件安全研究,提高安全隱患發現能力。
面向政府、金融、通信、交通、貿易、物流、能源等領域的行業信息化需求,提高關鍵核心應用的業務架構、應用架構、技術架構和信息架構的規劃、設計與開發能力,重點突破核心業務信息系統、大型應用系統研發和應用。集中優勢力量,提高應用系統與基礎平臺的整合能力、信息系統間的綜合集成能力,形成結構完整、擴充性強、安全可靠的整體應用解決方案。重視社會民生領域軟件研發,提高在科技、教育、醫療、社保、環保和安全生產等領域的應用水平,大力支持面向生活領域的軟件開發和消費型信息服務業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新需求。
(三)嵌入式軟件
面向工業裝備、通信網絡、汽車電子、消費電子、醫療電子、數控機床、電力電子、交通運輸、環保監測等重點領域,積極開展符合開放標準的嵌入式軟件開發平臺、嵌入式操作系統和應用軟件的開發,加快研發面向下一代互聯網、物聯網應用的嵌入式系統軟件,推動軟件研發模式創新發展,進一步提高產業化水平和產品出口能力。
(四)信息安全軟件與服務
加強網絡安全、數據安全、可信計算、安全測評等關鍵技術的研發與產業化,重點發展安全可靠的安全基礎產品、電子認證公共服務平臺、網絡與邊界安全產品、信息安全支撐工具等,發展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環境下的安全技術產品。加大相關標準的研制力度,推進國家信息安全產品制度建設。規范和促進風險評估、容災備份和災難恢復、安全集成、安全測評等信息安全服務。開展安全可靠產品應用試點示范和推廣,提升重要信息系統和工業系統的安全可靠水平。
(五)信息系統集成服務
做大做強信息系統集成服務,完善信息系統集成資質管理,重點發展信息系統設計、集成實施、系統運維等服務,提高信息系統的綜合集成、應用集成能力。以集成拉動整機、整機拉動軟硬件協同發展,提高信息系統安全可靠水平,滿足重點部門和重要領域信息化發展需要。大力培育高水平的專業化信息系統集成企業,支持專業化支撐工具開發,鼓勵信息系統運維模式、機制創新。以軟件技術為核心,以信息技術服務為主線,推動軟件技術、產品和服務的一體化協同發展。
(六)信息技術咨詢服務
發展業務咨詢、信息化規劃、企業架構規劃、信息技術管理、信息系統工程監理、測試評估、信息技術培訓等服務,增強高端咨詢能力、設計規劃能力。引導支持信息技術服務企業加強知識庫建設,不斷提升咨詢服務水平。以咨詢服務為牽引,加強與信息系統集成服務和軟件產品研發應用間的互動,促進軟件產品和信息技術服務的應用推廣。
(七)數字內容加工處理
加快開發支持虛擬現實、三維重構等技術的內容制作系統和基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內容管理平臺,重點在動漫、游戲、數字影音、數字出版、數字學習、空間地理信息等領域支持自主知識產權的數字內容加工處理技術開發和產業化。促進信息網絡、數字內容和智能終端的融合發展,拓展數字影音、數字動漫、健康游戲、網絡文學、數字學習等生活領域的內容服務,大力發展生產經營領域的數字內容服務。加強數字文化教育產品開發和公共信息資源深化利用,構建便捷、安全、低成本的數字內容服務體系,進一步推進人口、地理、醫療、社保等信息資源深度開發和社會化服務。面向日益增長的數據處理需求,積極發展數據編輯、整理、分析、挖掘等數據加工處理服務。
(八)服務外包
積極拓展服務外包業務領域,重點發展軟件開發、軟件測試、系統租賃、系統托管等信息技術外包(ITO),扶持基于信息技術的業務流程外包(BPO),推動工業設計、研發服務、知識產權服務等知識流程外包(KPO),促進業務向規模化、高端化方向發展。積極承接全球離岸服務外包業務,提升服務外包企業承接和交付能力、管理能力與國際市場開拓能力。探索并推動云計算模式下服務外包模式創新。
(九)新興信息技術服務
依托新一代移動通信、下一代互聯網、數字廣播電視網、衛星導航通信系統等信息基礎設施,大力發展數字互動娛樂、數字媒體、數字出版、移動支付、位置服務、社交網絡服務等基于網絡的信息服務。加快培育下一代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環境下的新興服務業態,著力推進云計算等業務創新和服務模式創新。
發展電子商務服務。鼓勵電子商務企業與相關企業加強合作,促進信息服務、交易服務和物流、支付、信用、融資、保險、檢測和認證等服務協同發展。鼓勵集交易、電子認證、在線支付、物流、信用評估等服務于一體的第三方電子商務綜合服務平臺建設,培育一批骨干電子商務服務企業。
(十)集成電路(IC)設計
面向通信網絡、消費電子、工業裝備、信息安全等領域的應用需求,提高高端通用芯片設計能力,開發網絡通信芯片、數模混合芯片、信息安全芯片以及重點領域專用集成電路產品,形成系統方案解決能力。完善集成電路設計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發展覆蓋集成電路設計全流程的高端工具和開發環境,提升集成電路設計產品測試、認證、標準、專利等服務能力。
五、重大工程
(一)龍頭企業培育工程
積極培育行業龍頭企業,扶持一批“專、精、特、新”的中小企業,提高產業集中度,優化產業組織結構。支持骨干企業進一步提升已有優勢技術和產品的核心競爭力,盡快形成規模優勢。鼓勵企業兼并重組,推動產業鏈橫向和縱向整合,加快培育一批管理水平先進、創新能力強、規模效益好、市場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培育一批名牌產品,打造一批服務品牌。集中政產學研用多方資源,優先安排公共資金,加強產業鏈薄弱環節的技術攻關,支持企業開發應用前景廣、產業鏈帶動作用強的新興軟件平臺。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以龍頭企業為引領形成良好的產業生態環境,提高中小企業專業化、區域化集聚發展能力,形成全產業鏈協同發展的局面。
(二)基礎軟件提升工程
加快實施“核高基”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在戰略部署上強化應用導向,以重大信息化應用、系統整機為牽引,以重大產品為目標,突破服務器操作系統、桌面操作系統、網絡化操作系統、新型智能移動終端操作系統、大型通用數據庫等重點領域關鍵技術,形成產業化和市場競爭能力。加快安全可靠基礎軟件應用推廣,加強軍民結合、軟硬件協同,組建基礎軟件應用聯盟,搭建基礎軟件集成應用的驗證和移植測試環境,在政府部門、公共領域率先開展應用試點,形成示范效應。
(三)工業軟件應用促進工程
針對我國工業發展的迫切需求,重點支持一批應用效果好、技術創新性強、市場認可度高的工業軟件產品。根據不同行業特點,制定工業軟件推廣計劃,建立工業軟件行業解決方案中心,促進工業軟件規模化應用。推動工業軟件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支持工業軟件產業聯盟發展,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制定工業軟件相關技術標準。大力推動軟件產業和傳統工業的融合發展,引導軟件企業與工業企業開展多層次合作,支持工業企業充分利用軟件技術提升自身創新發展能力。加快制定工業軟件安全評測和監理的標準規范,確保工業軟件應用安全和質量。
(四)信息技術服務能力提升工程
加快信息技術服務業務支撐工具研發和服務產品化進程,重點研發信息技術咨詢、信息系統設計、集成實施、運行維護、測試評估、數據處理與運營服務等領域的業務支撐工具。研究制定和應用推廣信息技術服務標準(ITSS),加強業務標準庫、知識庫和案例庫建設,鼓勵相關企業依據自主標準建立服務能力體系。推動建立信息技術服務企業與工業企業間的協調機制,開展面向生產的信息服務業務示范工作,支持工業企業內設的信息服務機構面向行業和社會提供專業化服務。在數字內容加工處理服務、數字媒體服務、基于云計算環境的新型在線信息服務等領域開展特色示范,引導并推動信息技術服務業創新發展。
(五)軟件名城和示范基地創建工程
開展中國軟件名城創建工作,不斷匯聚和引導城市資源投向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培育若干集聚效應明顯、示范帶動作用突出、質量效益良好、各具特色的中國軟件名城,逐步增強產業在經濟社會各方面的融合發展與輻射帶動效應。開展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示范基地創建工作,認定和建設一批特色鮮明、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帶動和支撐效果好的示范基地,試行相關信息技術服務標準和規范,積極開展各項示范工作,樹立典型。加強對地方產業基地和園區建設的引導,參考國家整體規劃和區域分工布局,根據比較優勢原則,確立各園區重點發展領域和主導產業,形成特色產業聚集區。
(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工程
繼續完善國家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公共服務支撐平臺,推動與指導地方平臺的建設,面向產業發展需求,不斷豐富平臺資源和內容,創新服務運營模式,形成覆蓋全國、資源共享、互聯互通的服務平臺網絡,促進產業公共服務體系的專業化、網絡化、一體化建設。扶持一批面向軟件企業的知識產權、投融資、產權交易、人才服務、企業孵化和品牌推廣等專業服務機構,建立支持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的服務平臺。在有條件的地區和園區部署一批產業創新平臺和工程技術中心,加快共性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
(七)安全可靠軟硬件應用推廣工程
以滿足國民經濟各領域的應用需求、安全需求和服務保障需求為目標,以整體集成為應用方向,以系統集成商為紐帶,建立和完善各項標準、制度,加強資金、人才等措施保障,加快安全可靠軟硬件的應用推廣,實現應用與技術、產業的互動發展。通過先試點、再示范、后推廣的方式逐步推進,在關系國計民生的重點領域大力推廣安全可靠關鍵軟硬件應用,提高軟硬件的成熟度、可靠性、安全性和質量,增強系統整體集成應用和協同運行水平,提高服務保障能力。
(八)云計算創新發展工程
結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重大需求,開展云計算服務創新發展試點示范。以加快我國云計算服務產業化為主線,堅持以服務創新拉動技術創新,以示范應用帶動能力提升,推動云計算服務模式發展。以重點領域應用示范和產業化項目為牽引,發展一批面向智慧城市、智能交通、醫療衛生、教育科普、文化資源、生產制造、中小企業等領域的云計算服務示范應用,在整合計算資源、創新服務模式、保障信息安全、促進節能減排等方面推廣典型經驗,形成一批滿足重點領域需求的安全可靠關鍵技術和產品,初步建立較為完整的技術支撐體系。制定一批重要的標準規范,建立健全產業公共服務體系,形成產業鏈較為健全、相關服務國際競爭力明顯提升的云計算產業發展格局。
六、保障措施
(一)全面貫徹落實產業政策
加快推動出臺《國務院關于印發進一步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國發[2011]4號)相關配套措施和實施細則,完善產業政策環境。積極推動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相關立法進程。加快實施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知識產權戰略,提升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能力。進一步推進軟件正版化工作,制定相關技術標準和規范,探索建立長效機制。推動完善相關制度,積極推進安全可靠軟硬件在各個行業的應用。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出臺支持產業發展的政策法規,積極落實相關配套政策,支持有條件的地區開展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政策創新試點。
(二)鼓勵企業創新發展
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性作用,加強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鼓勵企業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著力提高基礎軟件的自主創新能力,重點攻克系統軟件核心關鍵技術。強化創新引領,鼓勵企業在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重點和新興領域開展創新研究,推動企業技術中心建設。探索創新合作機制,鼓勵企業間建立以產業鏈為基礎的多層次合作機制,支持以龍頭企業為引領建立產學研用結合的技術、標準和應用等各類聯盟,實現聯合創新和應用推廣,充分激發中小企業的創新活力,在基礎軟件、應用軟件、軟件服務方面實現協同發展。推動軟件企業技術改造,對企業的研發環境、測試環境、質量保障體系予以支持,提高企業研發、生產和服務能力。
(三)加快拓寬應用市場
適應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和經濟社會信息化建設需要,加快面向重點領域拓寬應用和市場,形成應用與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與協調發展。面向船舶、機械、汽車、石化、鋼鐵、電子制造、輕工、通信、流通、物流、能源等重點行業,開展基于自主知識產權的工業軟件和行業解決方案的試點示范與應用推廣工作。在信息服務、知識產權、檢驗檢測等領域進一步開放市場準入,充分發揮非公有制企業的作用,增加市場供給。結合國家改善民生相關工程的實施,加強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在科技、教育、醫療、就業、社保、交通、環保和安全生產等領域中的應用。鼓勵政府部門、事業單位、國有大中型企業將信息技術服務外包給專業企業,積極培育信息技術服務市場。鼓勵大中型企業將其信息技術研發應用業務機構剝離,成立專業軟件企業,為全行業和全社會提供服務。支持少數民族地區的軟件開發和應用推廣。
(四)強化標準體系建設與推廣
順應產業發展與技術創新的趨勢,完善有利于應用的標準化機制,以市場立標準,以應用支撐標準,促進標準與自主知識產權的結合,推進產業標準體系建設。加快基礎軟件、面向服務體系結構(SOA)、中文辦公軟件文檔格式規范(UOF)、版式文檔、少數民族語言文字軟件、工業軟件和測試評估等重點軟件和服務標準的制定和實施。完善信息技術服務標準(ITSS)體系,加快信息系統運行維護等重點標準的研究制定,開展標準驗證和應用試點示范,建立標準符合性評估體系,強化標準培育服務市場、提升服務能力、支撐行業管理的作用。加強對云計算、物聯網等相關標準的跟蹤研究,及時推動相關標準的制訂和實施。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訂,提升在國際標準領域的話語權。
(五)加快人才培養和引進
強化財稅、金融、科研、創業、管理和服務等綜合支持手段,健全醫療、科研、住房、戶籍、職稱、獎勵等人才政策,建立和完善期權、股權、技術入股、業績等分配制度和激勵機制,建立高層次人才的創業與創新支持體系、人才評價體系、管理與服務保障體系,營造有利于高端人才脫穎而出的人才發展環境。推動建立多層次的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人才培養體系,創新培養模式。引導發揮社會教育與培訓機構的作用,鼓勵企業與高等院校及培訓機構合作培養人才,建立企業實習培訓機制,建設實踐實訓基地,積極開辟海外培訓渠道,加強品牌企業認證培訓。制定領軍人才梯隊培養計劃,依托中國軟件名城、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示范基地創建工作,開展領軍人才滾動培養。加快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引進,鼓勵海外留學人員特別是海外高端人才回國就業、創業。
(六)完善產業投融資環境
落實國家鼓勵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的投融資政策,推動各類產業投資機構和擔保機構加大對軟件企業的支持力度,通過出口補助、貸款貼息等方式支持軟件出口、服務外包和境外并購。鼓勵地方設立支持軟件企業發展的風險投資基金和股權投資基金,建立投資風險補償機制,引導社會資金、特別是國內風險投資基金投資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積極支持軟件企業進入境內外資本市場融資,努力為企業境內外重組并購創造更加寬松的金融、外匯政策環境。鼓勵金融創新,探索開展軟件企業股權質押、知識產權質押、合同質押、信用保險等試點,提高金融機構對軟件企業的服務能力和水平。
(七)加速產業國際化進程
推進建立多層次的國際合作體系,加快建立和完善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國際合作與交流平臺。逐步建立以專業化、市場化為導向的海外市場服務體系,拓寬海外市場渠道,提高企業國際市場拓展能力。各級政府應努力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鼓勵骨干企業在境外設立公司、組建營銷網絡和研發中心、開展跨國并購等。鼓勵外商投資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鼓勵跨國軟件企業在我國設立離岸服務中心、研發中心、經營總部,著力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鞏固軟件開發離岸外包,支持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出口。
(八)加強產業管理工作
各級主管部門應加強對行業的指導、監管和服務,充分發揮部省市合作機制的作用,加強部門間、區域間協調配合。加大內地與港澳臺地區產業交流與合作的力度,推動建立海峽兩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協作機制。加強行業統計和運行監測分析工作,建立健全相關工作體系,逐步完善行業統計指標體系和運行分析系統。充分發揮中介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注重發揮中介組織在市場調研、人才培訓、行業運行分析、政策研究、誠信建設、資質認證、知識產權運用與保護、標準推廣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規范市場秩序,反對惡性競爭,加強資質認證、市場準入、價格管理、反壟斷、反傾銷、反盜版等工作,形成良好的行業規范。完善網絡環境下消費者隱私及企業秘密保護制度,促進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向網絡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