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做又爱高清免费观看-又粗又大又爽 真人一级毛片-又粗又硬的aaaaaaa毛片-又硬又大又湿又紧a视频-国产精品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己满十八小

企迪網-免費的企業信息發布平臺 加入收藏
企迪網

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高端裝備制造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日期:2013-05-27 來源:規劃司 作者:
關鍵字: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了《高端裝備制造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該規劃為貫徹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和《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的精神,在總結分析高端裝備制造業產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明確了“十二五”的發展目標和思路,確定了發展重點方向及主要任務,并提出了相關政策措施。規劃的實施,將進一步提升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整體發展水平和國際競爭力。


高端裝備制造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高端裝備制造業是以高新技術為引領,處于價值鏈高端和產業鏈核心環節,決定著整個產業鏈綜合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現代產業體系的脊梁,是推動工業轉型升級的引擎。大力培育和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是提升我國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必然要求,是搶占未來經濟和科技發展制高點的戰略選擇,對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由制造業大國向強國轉變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和《工業轉型升級“十二五”規劃》,編制本規劃。規劃期為2011-2015年。


一、發展現狀與面臨形勢

高端裝備主要包括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所需的高技術高附加值裝備。按照《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明確的重點領域和方向,現階段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的重點方向主要包括航空裝備、衛星及應用、軌道交通裝備、海洋工程裝備、智能制造裝備。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裝備制造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形成了門類齊全、具有相當規模和技術水平的產業體系,2009年、2010年連續2年產業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一,為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近10年來,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已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2010年,高端裝備制造業實現約1.6萬億元銷售收入,約占裝備制造業銷售收入的8%左右。整體技術水平持續提升,圍繞國民經濟各行業的迫切要求,開發出了一大批具有知識產權的高端裝備,如百萬千瓦級超超臨界火電發電機組、百萬千瓦級先進壓水堆核電站成套設備、1000KV特高壓交流輸變電設備、±800KV直流輸變電成套設備、百萬噸乙烯裝置所需的關鍵裝備、超重型數控臥式鏜車床、精密高速加工中心、2000噸履帶起重機、ARJ21新型支線飛機、“和諧號”動車組、3000米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等,氣象衛星率先實現業務化運行,已初步形成了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格局。

但是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仍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創新能力薄弱,核心技術和核心關鍵部件受制于人;基礎配套能力發展滯后,裝備主機面臨“空殼化”;產品可靠性低,產業鏈高端缺位;產業規模小,市場滿足率低;產業體系不健全,相關基礎設施、服務體系建設明顯滯后等。

當前,世界經濟競爭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和調整。加速培育和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既是構建國際競爭新優勢,掌握發展主動權的迫切需要,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產業結構升級的內在要求。從國際看,金融危機使工業發達國家重新重視實體經濟發展,提出了“再工業化”、低碳經濟、下一代新能源、智慧地球等發展路線,瞄準高端制造領域,瞄準新興產業,謀求塑造新的競爭優勢。不僅對我國高端裝備的未來發展構成激烈競爭,而且還將對已經形成優勢的產品造成市場空間擠壓。從國內看,國民經濟重點產業的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發展和國家重大工程建設等,對裝備制造業綠色化、智能化、服務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并提供了巨大的市場需求空間。未來5-10年,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將迎來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十二五”期間,必須科學判斷和準確把握發展趨勢,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抓住全球經濟分工調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加大高端裝備制造業的培育力度,加快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


二、指導思想與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工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大需求,把大力培育和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一項重要任務,立足國情,依托產業基礎,按照市場主導、創新驅動、重點突破、引領發展的要求,發揮企業主體作用,推進產學研用結合,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營造良好發展環境,著力提升技術創新能力,著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著力推動軍民融合,努力把高端裝備制造業培育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為建設裝備制造業強國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基本原則

堅持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與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相結合。立足裝備制造業現有技術積累、制造能力和產業組織基礎進行布局,促進高端裝備制造業相對集中發展,加快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積極促進傳統產業的高技術化,實現產業價值鏈從低端向高端躍升。

堅持技術創新與開放合作相結合。加快突破制約發展的關鍵技術、核心技術和系統集成技術,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大幅度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同時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提高我國高端裝備發展的起點。

堅持整體推進與重點跨越相結合。實施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總體戰略,對相關領域發展進行全面部署,統籌規劃,明確發展時序和空間布局。選擇最有基礎和條件的重點方向作為突破口,集中力量重點推進,促進重點領域率先發展。

堅持市場推動和政策引導相結合。注重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調動企業主體的積極性,推進產學研用結合。在產業培育初期,要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加強規劃引導、政策激勵和組織協調,加快突破發展中的薄弱環節和瓶頸制約。

(三)發展目標

綜合考慮未來發展趨勢和條件,到2015年,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產業規模躍上新臺階。高端裝備制造業銷售收入超過6萬億元,在裝備制造業中的占比提高到15%,工業增加值率達到28%,國際市場份額大幅度增加。

——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初步形成產學研用相結合的高端裝備技術創新體系,骨干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占銷售收入比例超過5%,形成一批具有知識產權的高端裝備產品和知名品牌,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科技領軍人才。

——基礎配套能力顯著增強。高端裝備所需的關鍵配套系統與設備、關鍵零部件與基礎件制造能力顯著提高,其性能和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智能技術及核心裝置得到普遍推廣應用,高端裝備重點產業智能化率超過30%。

——產業組織結構進一步優化。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企業集團和一大批具有競爭優勢的“專、精、特、新”專業化生產企業,建成若干創新能力強、特色鮮明的高端裝備制造集聚區,產業集中度明顯提升。

力爭通過10年的努力,形成完整的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體系,基本掌握高端裝備制造業的關鍵核心技術,產業競爭力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到2020年,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銷售收入在裝備制造業中的占比提高到25%,工業增加值率較“十二五”末提高2個百分點,將高端裝備制造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三、發展重點和方向

培育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是關系國家綜合實力、技術水平和工業基礎的一項長期的重點任務。“十二五”期間,航空裝備、衛星及應用、軌道交通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和智能制造裝備的重點任務是:

(一)航空裝備

以市場應用為先導,以重點產品研制為主線,統籌航空技術研究、產品研發、產業化、市場開發與服務發展,重點加快大型客機、支線飛機、通用飛機和航空配套裝備的發展,大型客機實現首飛,噴氣支線飛機成功研制,實現支線飛機年銷售100架,建立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航空產業體系。

——大型客機。以滿足國內中心城市點對點、點對樞紐機場的市場需求為目標,以市場需求量大的150座級為切入點,按照安全、經濟、舒適和環保的要求,研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150座級的C919單通道干線飛機,逐步形成產業化能力。開展未來型號前期研究。

——支線飛機。加快ARJ21-700型渦扇支線飛機研制,2012年前后取得中國適航當局的型號合格證和生產許可證,形成產業化能力,實現批量交付;2013年取得國外適航證書。同時,針對不同用戶需求開展改進改型,適時啟動加長型、公務型、貨運型飛機研制,實現系列化。加快新舟60系列的改進改型和市場推廣;適時啟動新型支線飛機研制。

——通用飛機和直升機。在具有產業基礎的地區,優先發展社會效益好、市場需求大和經濟價值高的通用飛機,加快研制生產大型滅火和水上應急救援飛機,重點支持大中型特種飛機、中/重型直升機和高端公務機的發展,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發展6座(含)以下輕小型通用飛機、水上飛機、無人機、特種飛行器和2噸(含)以下直升機,充分利用已有/在研成熟通用飛機平臺,通過不斷改進、改型以及升級來滿足用戶需求。

——航空發動機。建立和完善航空發動機創新發展的工業體系,突破大型客機發動機關鍵核心技術,增強創新能力。加快新型航空發動機研制,開展大客商用發動機驗證機研制,2015年完成中法合作中等功率渦軸發動機的研制,建立發動機總裝生產線和實現批量交付。開展現有發動機改進改型。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面向相市場需要,采取多種方式發展輕小型發動機,發展發動機專項技術和相關配套件。

——航空設備。大力發展航空機載、任務、空管和地面設備及系統,促進專業化、系列化、貨架化和規模化發展,按照“系統、設備和器件”三個層次建立產業配套體系。以現有能力為核心,重點加快發展航電、通訊導航、液壓、燃油、環控、電源、起落架、二次動力、生活設施、防火、照明、健康監控等系統供應商,逐步發展多個系統的集成供應商。大力發展低成本通用飛機的系統和設備。

(二)衛星及應用

緊密圍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與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相結合,以建立我國安全可靠、長期連續穩定運行的空間基礎設施及其應用服務體系為核心,加強航天運輸系統、應用衛星系統、地面與應用天地一體化系統建設,推進臨近空間資源開發,促進衛星在農業、林業、水利、國土、城鄉建設、環保、應急、交通、氣象、海洋、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等行業、區域發展以及公眾生活中的應用,形成航天器制造、發射服務、應用設備制造和衛星運營服務構成的完整產業鏈。

——航天運輸系統。繼續實施重大工程,完善現役運載火箭系列型譜,積極開展更大推力運載火箭關鍵技術攻關。

——應用衛星系統。統籌發展氣象、海洋、資源、環境減災衛星,構建完整體系,滿足多方面需求。積極發展新型通信廣播衛星。

——衛星地面系統。完善現有氣象、海洋衛星地面系統數據接收站,組建國家陸地觀測衛星數據中心;建設和完善通信廣播衛星地面系統、衛星地球站/地面關口站;建設和完善衛星導航基準站、衛星運行管理、衛星數據處理等地面配套設施。加強導航接收機、通信終端芯片等關鍵元器件和衛星地面設備的研制和產業化。

——衛星應用系統。實施遙感應用示范工程,提高我國空間數據的自給率,大力推進行業和區域應用。大力推進衛星通信在遠程教育、遠程醫療、應急通信等公共服務中的應用,積極支持直播衛星的應用服務。推進衛星導航在金融、電力、通信、交通、信息、農業、漁業等國家重點行業的應用,加強衛星導航應用技術研究、產品開發和標準體系建設。

(三)軌道交通裝備

滿足我國鐵路快速客運網絡、大運量貨運通道和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大力發展“技術先進、安全可靠、經濟適用、節能環保”的軌道交通裝備及其關鍵系統,建立健全研發設計、生產制造、試驗驗證平臺和產品標準、認證認可、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提升關鍵系統及裝備研制能力,滿足國內市場需要。大力開拓國際市場,使我國軌道交通裝備全面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動車組及客運列車。全面掌握動車組及客運列車技術,提高客運軌道交通裝備的可靠性、舒適性、可維護性,完善新一代高速動車組研制,開發適應高寒、高熱、高風沙、高濕、廣域等不同系列的譜系化動車組,滿足跨線、跨網的旅客運輸提速提效需要。以高速動車組技術為基礎,結合城際交通實際,形成城際軌道交通裝備產品技術平臺與產業化體系,滿足城際軌道交通需要。

——重載及快捷貨運列車。全面突破30t及以上軸重重載機車、160km/h速度快捷貨運機車和貨車技術,深入研究軸重與線路橋梁匹配關系、速度與牽引質量匹配關系、車輛與站場匹配關系等,開展全系列大功率交流傳動機車、大軸重重載貨車、快捷貨運列車的配套研發,研發制造滿足國際市場不同限界要求、不同供電制式的,覆蓋全部貨物運輸需求的系列貨運列車。

——城市軌道交通裝備。進一步加強城軌車輛系統集成技術研發,完善城軌車輛產品技術平臺,形成適應各個國家不同技術標準要求的、滿足全球市場不同性價比、文化、環境等需要的多系列城軌車輛產品譜系,保持多樣性發展。開展低噪、低振動、節能產品,加強關鍵核心部件,如牽引系統、制動系統、轉向架、運控系統等,以及車輛車站機電設備、滅火系統、列車自動防護系統、列車自動駕駛系統等的技術研發與產業化。

——工程及養路機械裝備。全面突破工程及養路機械裝備關鍵技術,向性能優異化、效率高效化、品種多元化、產品系列化、工作智能化、作業環保化發展,加快研制、批量制造高精度和高效搗固穩定車、高效清篩機、帶道砟分配功能的配砟整形車、道床綜合處理車、鋼軌打磨車和銑磨車、綜合巡檢車、高精度測量車、高速軌檢車、鋼軌探傷車、物料運輸車、接觸網綜合作業車、軌道吸污車、軌道除雪車等新產品,研制軌道電力牽引雙源制、高原型和多功能組合式工程及養路機械裝備。

——信號及綜合監控與運營管理系統。全面建成覆蓋高、中、低速鐵路和城際鐵路的中國列車運行控制系統技術體系,全面實現關鍵技術和裝備的研究開發,開展高速鐵路寬帶通信的關鍵技術、智能化高速列車系統數據傳輸與處理平臺研究,開發城際先進的鐵路列控系統和城市軌道交通控制系統。完善大型數據采集與監控系統平臺關鍵技術,突破基于一個信息共享平臺的行車監控應用技術,實現行車、供電、機電、通信、防災、工務、車輛等綜合監控信息集成,形成綜合調度指揮系統。開展基礎設備設施領域的鐵路地質災害預報警系統研究,開展信息領域的軌道交通客站綜合自動化系統研究。

——關鍵核心零部件。重點開展為高速鐵路客車、重載鐵路貨車、新型城市軌道交通裝備等配套的輪軸軸承、傳動齒輪箱、發動機、轉向架、鉤緩、減振裝置、牽引變流器、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IGBT)器件、大功率制動裝置、供電高速開關等關鍵零部件的研發和制造,提高質量水平,滿足整機配套需求。

(四)海洋工程裝備

面向國內外海洋資源開發的重大需求,以提高國際競爭力為核心,重點突破3000米深水裝備的關鍵技術,大力發展以海洋油氣為代表的海洋礦產資源開發裝備,全面推進以海洋風能工程裝備為代表的海洋可再生能源裝備、以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裝備為代表的海洋化學資源開發裝備的產業化,積極培育海洋波浪能、潮汐能、海流(潮流)能、天然氣水合物、海底金屬礦產開發裝備相關產業,加快提升產業規模和技術水平,完善產業鏈,實現我國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快速健康發展。

——海洋礦產資源開發裝備。以海洋油氣資源開發裝備為重點,大力發展半潛式鉆井/生產平臺、鉆井船、自升式鉆井平臺、浮式生產儲卸裝置、物探船、起重鋪管船、海洋鉆采設備及其關鍵系統和設備、水下生產系統及水下立管等裝備;積極開展天然氣水合物、海底金屬礦產資源開發裝備的前期研究和技術儲備,為培育相關產業奠定基礎。

——海洋可再生能源和化學資源開發裝備。以海洋風能工程裝備為重點,大力發展海上及潮間帶風機安裝平臺(船)、海上風機運營維護船、海上及潮間帶風力發電裝備等,全面推進海洋可再生能源的產業化;以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裝備為重點,促進海洋化學資源開發裝備的產業化;積極開展海洋波浪能、潮汐能、海流能、溫差能、海水提鋰、海水提鈾等開發裝備的前期研究和技術儲備。

——其他海洋資源開發裝備。以海上浮式石油儲備基地、海上后勤補給基地等裝備為重點,加快關鍵設計、建造技術的研究和攻關;積極開展海上機場、海上衛星發射場等裝備的前期研究,為工程研制奠定技術基礎。

(五)智能制造裝備

圍繞先進制造、輕工紡織、能源、環保與資源綜合利用等國民經濟重點領域發展的迫切需要,堅持制造與服務并重,重點突破關鍵智能技術、核心智能測控裝置與部件,開發智能基礎制造裝備和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裝備,大力推進示范應用,催生新的產業,提高制造過程的數字化、柔性化及系統集成水平,加快推進信息化綜合集成和協同應用,促進“兩化”融合條件下的產業發展模式創新。

——關鍵智能基礎共性技術。圍繞感知、決策和執行等智能功能的實現,重點突破新型傳感技術、模塊化與嵌入式控制系統設計技術、先進控制與優化技術、系統協同技術、故障診斷與健康維護技術、高可靠實時通信網絡技術、功能安全技術、特種工藝與精密制造技術、識別技術等九大類共性、基礎關鍵智能技術,加強對共性智能技術、算法、軟件架構、軟件平臺、軟件系統、嵌入式系統、大型復雜裝備系統仿真軟件的研發,為實現制造裝備和制造過程的智能化提供技術支撐。

——核心智能測控裝置與部件。重點開發新型傳感器及系統、智能控制系統、智能儀表、精密儀器、工業機器人與專用機器人、精密傳動裝置、伺服控制機構和液氣密元件及系統等八大類典型的智能測控裝置和部件并實現產業化。

——重大智能制造集成裝備。重點開發石油石化智能成套設備、冶金智能成套設備、智能化成形和加工成套設備、自動化物流成套設備、建材制造成套設備、智能化食品制造生產線、智能化紡織成套裝備、智能化印刷裝備等八大類標志性的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裝備。

——重點應用示范推廣領域。根據我國智能制造技術和智能測控裝置的發展水平,立足制造業,在“十二五”期間重點選擇在電力、節能環保、農業、資源開采、國防科技工業、基礎設施建設等6個國民經濟重點領域推廣應用,分步驟、分層次開展應用示范,形成通用性、標準化的應用平臺,加快推進技術、產業與應用的協同發展。


四、重大工程與區域發展重點

(一)重大工程

以推進高端裝備規模化發展為目標,針對國民經濟建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需要,組織實施重大產業創新發展工程,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開發一批高端裝備產品并產業化,實現產業創新能力的整體提升。

1. 支線飛機和通用航空產業化工程。以滿足我國民用航空運輸發展的需求為目標,突破支線飛機、通用飛機和直升機高可靠性、低成本、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技術。推進ARJ21支線飛機的批量交付和系列化發展,支持新舟系列支線飛機改進改型,研制新型支線飛機,發展大中型噴氣公務機和新型通用飛機(含直升機);開展支線飛機市場應用,選擇有條件的地區和行業開展通用航空服務試點示范。推動配套航空發動機、航空設備及航空維修、支援、租賃等產業配套體系建設。到2015年,我國支線飛機和通用航空產品發展能力大幅度提升。

2. 空間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建設時空協調、全天候、天地一體的地面配套設施;完善我國全球導航定位系統;啟動由大容量寬帶多媒體衛星、全球移動通信衛星等系統組成的空間信息高速公路建設。開展先進衛星平臺、新型衛星有效載荷、衛星遙感定量化應用等關鍵技術研發,推進重點行業和領域的衛星系統應用示范,進一步提升衛星通信、衛星遙感和衛星導航定位應用產業化水平。到2015年,形成長期連續穩定運行、系統功能優化的國家空間基礎設施骨干架構,大幅提升我國衛星提供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空間信息的能力。

3. 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及關鍵部件創新發展工程。圍繞高速客運列車、重載貨運列車、城際及城市軌道交通車輛等高端軌道交通裝備的發展需求,建立現代軌道交通裝備的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及系統的研發、試驗驗證、標準及知識產權保護體系。開發高寒及城際動車組、交流傳動快速機車、30噸軸重機車與貨車、新型城軌車輛、大型施工裝備、多功能高效率大型養路機械。研究永磁電傳動、磁懸浮、列車制動、牽引控制、高鐵安全監測、運營安全檢測及維修、通信信號等關鍵技術,研制輪軸軸承、傳動齒輪箱、轉向架、牽引變流器、制動裝置等關鍵零部件,加強產業化,提升核心部件及系統創新能力。到2015年,形成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軌道交通裝備發展能力。

4. 深海工程裝備發展工程。圍繞海洋資源勘探、開采、儲存運輸和服務等四大核心環節,以突破600米-3000米深水資源開發裝備關鍵技術為目標,重點突破深海浮式結構物水動力性能、結構設計和強度分析等關鍵共性技術,加快發展深海高性能物探船、浮式生產儲油卸油裝置、半潛式平臺、水下生產系統、環境探測、觀測與監測等裝備及其關鍵配套設備和系統,建設液化天然氣浮式生產儲卸裝置等新型裝備總裝制造平臺,完善設計建造標準體系。到2015年,我國深海資源勘探開發裝備、關鍵設備和系統的配套能力大幅度提升。

5. 智能制造裝備創新發展工程。圍繞智能制造過程中的感知、決策、執行三個關鍵環節,突破新型傳感、高精度運動控制、故障診斷與健康維護等關鍵技術,大力推進智能儀表、自動控制系統、工業機器人、關鍵執行和傳動零部件的開發和產業化,開展基于機器人的自動化成形與加工裝備生產線、自動化倉儲與分揀系統以及數字化車間等一批典型標志性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裝備,推進智能制造技術、智能測控裝備和智能基礎制造裝備在石油化工、煤炭開采、發電、環保、紡織、冶金、建材、機械加工、食品加工等典型制造領域中的示范應用。到2015年,智能制造裝備技術創新體系初步建成,具有知識產權的智能測控裝置及關鍵執行和傳動零部件研制能力顯著增強。

(二)區域發展重點

按照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要求,立足裝備制造業現有基礎,充分考慮區域比較優勢,促進高端裝備制造業相對集中發展,形成區域發展新格局。

1. 引導區域高端制造業相對集中發展。緊密依靠本區域裝備制造業現有的制造能力和產業組織,堅持突出重點和特色的戰略取向,積極推進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優勢區域率先發展,培育一批具有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的世界級企業;促進中西部特色化發展,建設高端裝備制造特色產業鏈;加快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以信息化、智能化、集成化為突破口,建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高端裝備制造研發基地。

2. 加強高端裝備制造業示范基地建設。本著“布局合理、特色鮮明、集約高效、生態環保”的原則,積極推動以產業鏈為紐帶、資源要素集聚的產業集聚地建設,創建一批以工業園區為主要載體,以高端裝備產業集聚為主要特征的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培育關聯度大、帶動性強的龍頭企業,完善產業鏈協作配套體系,提高區域專業化分工和協作,引導區域高端裝備制造業協調發展。

3. 產業區域發展重點。依托航空裝備、衛星及應用、軌道交通裝備、海洋工程裝備、智能制造裝備等現有產業基礎,建設優勢特色產業鏈,促進形成設計、制造、集成、關鍵系統及部件配套、維護檢修、技術服務等能力。


五、政策措施

(一)加大金融財稅政策支持力度

繼續實施現行高端裝備及基礎件財稅支持政策。編制高端裝備制造業重點技術與產品目錄,加快實施重大產業創新工程,大力支持高端裝備及其關鍵零部件、配套系統的研發和產業化。鼓勵開展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對研制生產國家鼓勵發展的高端重大技術裝備,落實有關關鍵零部件、原材料進口稅收優惠政策。積極研究完善針對高端裝備制造業公共服務體系和重大創新工程的相關進口稅收政策。建立支持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品種,支持高端裝備制造企業融資、規模化發展;發揮現有裝備制造業基金的作用,支持裝備制造企業轉型升級,發展高端裝備;鼓勵支持符合條件的高端裝備制造企業上市,引導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向高端裝備制造領域傾斜;鼓勵金融租賃公司開展高端裝備的融資租賃業務。

(二)大力實施技術改造

鼓勵支持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加強產業基礎能力建設,大力發展高端裝備所需關鍵基礎件,如精密軸承、高精度齒輪傳動裝置,工程機械用高壓柱塞泵/電動機、密封件等基礎零部件。加強基礎研究和產品試驗驗證工作,提高高端裝備制造業的技術服務能力和水平,加快產品的技術升級。大力提高加工設備水平,推廣先進工藝技術,推進制造過程信息處理、生產控制、資源管理、質量檢測、環保處理等典型環節的流程化再造,實現產品設計、制造、測試等環節的自動化,提高產品穩定性和生產效率,提升制造過程的綠色化和智能化水平。

(三)著力加強技術創新

健全產業創新體系,支持產業技術平臺和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建設,不斷提高技術創新水平,增強為全行業服務的能力。加大技術創新力度,繼續抓緊抓好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大型先進壓水堆和高溫氣冷堆核電站、極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裝備及成套工藝等科技重大專項的實施工作,加強與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創新發展工程的銜接,突破和掌握關鍵核心共性技術,加大關鍵制造裝備研發力度,加強軍民創新資源集成融合,支持促進技術成果工程化,為提升高端裝備發產業化能力提供強有力支撐。

(四)優化產業組織結構

以促進高端裝備制造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為目標,組織和引導高端裝備制造領域的骨干力量,建立集“產、學、研、用”為一體的高端裝備產業聯盟,在科研開發、市場開拓、業務分包等方面開展合作,實現重大技術突破和科技成果產業化。大力推動優勢企業實施品牌強企、國際化發展戰略,積極開拓海內外市場,強強聯合,跨國跨地區并購重組,做大規模,做強實力,加快培育形成一批擁有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主業突出、帶動明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大企業集團。鼓勵規模經濟效益顯著的基礎零部件、工藝輔具和適宜專業化發展的配套產品制造企業開展專業化協作配套,形成一大批具有競爭優勢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五)突出質量品牌建設

實施質量品牌提升工程,鼓勵企業建立專利聯盟,聯合構筑專利共享平臺,擁有關鍵技術和前沿技術的知識產權。建立完善高端裝備及其技術、關鍵系統、零部件的研發、試驗驗證及知識產權保護體系。鼓勵和支持企業在質量、安全、環保等方向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強化高端裝備可靠性技術研究與應用,提升裝備產品質量和安全性、可靠性、實用性。鼓勵企業提升品牌層次,擴大品牌影響,支持自有品牌在境外的商標注冊和專利申請,促進自有品牌跨國經營與國際化發展。

(六)加大市場培育力度

充分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加大機制體制創新力度,著力規范市場秩序,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建立依托重大工程發展高端裝備的機制,鼓勵由裝備使用單位和制造企業共同開發高端裝備。建立高端裝備首臺套保險機制和示范應用制度,加大對首臺套及配套系統推廣應用的支持。探索建立高端裝備發展與重大項目審批的聯動機制,對于重點領域工程項目的所需裝備,組織使用單位、制造企業聯合制定裝備聯合攻關方案,并加快實施。完善招投標制度,加強對招投標工作的指導和監管。推動配套設備及高端裝備維修、支援、租賃、服務等產業配套體系建設。加快建立健全有利于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的行業標準和重點產業技術標準體系,組織實施智能制造示范工程,以應用拉動產業發展。

(七)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加快實施《裝備制造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2011-2020年)》,依托國家相關人才工程、計劃,大力實施人才強業戰略。以建設創新型科技人才、急需緊缺專業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隊伍為先導,統籌裝備制造經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加大海外高層次人才和國外智力引進工作力度,加速裝備制造業人才國際化進程。充分發揮企業、科研院所、高校、職業院校和其他培訓機構的平臺作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完善人才評價體系,健全激勵與分配機制,營造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

(八)提升對外合作水平

充分利用各種渠道和平臺,積極探索合作新模式,融入全球產業鏈。鼓勵境外企業和科研機構在我國設立研發機構,支持國外企業和國內企業開展高端裝備聯合研發和創新。支持國內企業“走出去”,并購或參股國外高端裝備制造企業和研發機構,支持國內企業培育國際化品牌,開展國際化經營,多層次參與國際合作。


六、規劃組織實施

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負責本規劃的推動實施。建立跨區域、跨行業、跨部門分工協作、共同推進的工作機制,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統一領導、精心組織,制定規劃實施細則,確保各項任務和措施落到實處。建立規劃實施動態評估機制,做好高端裝備制造業運行監測,及時做好產業發展形勢的分析和信息發布工作,引導產業健康發展。

各地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抓緊制定與本規劃綱要相銜接的實施方案,落實相關配套政策。相關行業協會及中介組織要充分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積極參與相關工作,協同推動本規劃綱要的貫徹落實。


子規劃1

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鐵路是國民經濟的交通大動脈,城市軌道交通是大中城市的基礎性公共交通設施。軌道交通裝備是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運輸所需各類裝備的總稱,主要涵蓋了機車車輛、工程及養路機械、通信信號、牽引供電、安全保障、運營管理等各種機電裝備。發展“技術先進、安全可靠、經濟適用、節能環保”的軌道交通裝備,是提升交通運輸人流物流效率的保證,是實現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有效途徑,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有較強的帶動作用。

軌道交通裝備產業是《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確定的高端裝備制造業中的五個重點發展方向之一。為貫徹落實國務院的有關決定,進一步明確產業升級方向和轉型重點,加快推動產業發展方式轉變,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特制定本規劃,規劃期為2011~2015年。


一、發展現狀及面臨形勢

(一)發展現狀

我國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形成較為完整的研發、制造和服務體系,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研發能力顯著提升、技術創新體系初步形成,為我國軌道交通運輸業提供了重要的裝備支撐與保障。

1. 產業規模不斷擴大

隨著我國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的快速發展,軌道交通裝備產業規模不斷擴大,2010年實現工業銷售產值2477.3億元,出口交貨值84.1億元,“十一五”期間我國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銷售產值年平均增長率約為31.9%。已建成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制造基地,生產能力已居世界領先地位。形成了以主機企業為核心、以配套企業為骨干,輻射全國的軌道交通裝備制造產業鏈。現已擁有年新造大功率機車2000臺,動車組、鐵路客車和城軌車輛8000輛,各型貨車60000輛,大型養路機械500臺套能力以及年大修機車2000臺,動車組及各類軌道客車5000輛,各型貨車70000輛的能力。

2. 研發能力顯著提升

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整體研發能力和產品水平大幅提升,初步掌握了高速動車組、大功率交流傳動機車、重載和快捷貨運列車、城軌車輛、大型養路機械、列車運行控制、行車調度指揮、計算機聯鎖、綜合監控等產品制造技術。大功率交流傳動機車、高速動車組、城軌A型車等產品已批量投放市場并穩定運行,2010年實現新產品產值869.9億元,新產品產值率達到35%。動車組、城軌車輛、內燃機車、大型養路機械等軌道交通裝備產品已出口到俄羅斯、澳大利亞、巴西、印度、阿根廷、土耳其、伊朗、馬來西亞等國家。

3. 技術創新體系初步形成

我國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已初步建立了國家軌道交通裝備技術創新框架,已建成以現代軌道交通國家實驗室為代表的國家級研發機構10家,國家創新型企業5家,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13家。2010年,產業整體研發投入已接近產品銷售收入的4%、部分企業已超過10%。形成了以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為骨干,覆蓋基礎技術、共性技術、產品實現技術的研發創新體系。

4. 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在主要產品領域取得了突破,基本滿足了我國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的需要,部分產品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但在研發能力、標準體系建設、產業配套和國際化能力等方面還不夠完善,行業管理體系不健全,重復建設和無序競爭等問題日益顯現,制約著我國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的進一步發展,主要表現在:

一是產業研發能力不強。雖然機車車輛等主機產品取得了顯著成效,但關鍵系統和核心零部件研發基礎薄弱,缺乏深入系統的理論研究,難以滿足主機發展的需要,還未完全擺脫對國外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的依賴,產品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使用壽命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設計、仿真、分析、計算和試驗驗證等產業技術開發條件不足,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和人才隊伍培養亟待加強。

二是產品技術標準體系有待完善。軌道交通裝備在設計、制造和認證等方面缺乏規范、統一和完善的適合于我國軌道交通運輸特色的裝備標準體系,標準的適用性、配套性和時效性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是產業配套能力薄弱。軌道交通裝備的基礎零部件、基礎制造工藝、基礎材料的發展水平相對較低,配套產品性能質量和可靠性與國外差距明顯,基礎工業體系對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的支撐不足,產業基礎配套能力不能適應軌道交通裝備的發展。

四是國際化能力有待提高。軌道交通裝備產品目前主要以國內市場為主,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意識和能力與國際競爭對手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國際營銷網絡構建仍處于起步階段。在全球范圍內配置人才、技術、研發、制造等能力不足,制約著我國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的發展。

五是行業管理體系不健全。隨著國家投資體制改革和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的快速發展,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重復建設、無序競爭的現象時有發生,產品質量穩定性和可靠性差的問題影響著裝備的信譽,不利于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面臨形勢

“十二五”期間,是我國建設裝備制造強國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中高端裝備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深刻認識并準確地把握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發展面臨的新趨勢、新變化、新特點,加快產業調整提升,轉變發展方式,實現新跨越。

1. 市場需穩定增長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快,我國軌道交通在未來5~10年仍將保持較快發展,為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較大的市場空間。

根據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2008年調整)》,我國鐵路建設仍將保持較快發展,為鐵路裝備提供了較大的市場需求,不僅新建鐵路和既有線改造為高速動車組、大功率機車、重載貨車提供了新的市場需求,而且在役裝備的更新換代也要求裝備制造業能提供良好的服務。預計“十二五”期間, 動車組需求量約為1000列以上,大功率交流傳動貨運電力機車和內燃機車需求量約5000臺以上,客貨車輛、通信信號、大型養路機械等裝備也有較大市場需求。

近年來,我國大中城市以改善城市交通狀況、減少環境污染為主導,積極發展城市軌道大眾交通體系,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平均建設速度約為每年270公里,建設規模已位居世界首位。截止2010年底,我國已有13個城市開通了49條城市軌道交通線路,運營里程達1425.5公里;另有16個城市96條在建城市軌道交通線路,共計里程超過2200公里。根據國家已批復的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計劃,到2015年,將有超過30個城市建設85條軌道交通線路,總長度達2700公里以上。

目前,美國、俄羅斯、印度、巴西、沙特、伊朗、越南等國家和地區,也陸續推出了軌道交通建設及設備更新換代計劃。按照歐洲鐵路行業協會(UNIFE)等機構分析預測,到2015年,全球軌道交通裝備市場將保持年均3%的增長,年均需求達1000多億歐元。

2. 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經濟全球化促使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國際一體化進程加快,跨國公司加緊整合和重組,向系統集成和為用戶提供全面解決方案方向發展,同時利用全球資源和戰略布局,優化研發、生產、采購、銷售及售后服務等環節,形成以全球化布局為特征的產業鏈。采取掌控核心技術和關鍵產品,加強供應鏈管理,深化屬地化經營的模式,強化目標市場的開發,加快先進適用產品的開發以適應不同的市場需要。

金融危機后,隨著工業發達國家再工業化的興起,國際分工與合作進入新階段,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利用環保、安全等手段保護本國市場。經濟實力雄厚和技術平臺先進的跨國公司利用知識產權、技術標準、品牌和資本優勢,加大對我國市場的開發,擠壓我國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的發展空間,對我國軌道交通裝備制造企業提出了新的挑戰。同時,隨著國內企業制造能力的不斷提升和生產企業數量的增加,國內市場需求飽和度進一步加大,企業間的競爭將更為激烈。

3. 軌道交通運營方式轉變對產業提出了新的要求

隨著我國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進程的加快,路網規模迅速擴大,產品技術不斷升級,系統集成度提高,軌道交通運營方式正向網絡化和多樣化發展,對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和設備的安全性、可靠性提出了更高、更苛刻的要求,推動軌道交通裝備向高安全性和可靠性、易維護方向發展,也將帶來運營管理模式的深刻變化。要求軌道交通裝備制造企業改變傳統的外延式發展模式,注重增長質量和水平,加強產品研發,改善試驗驗證和檢測條件,提升內部管理水平,加快由單一制造型企業向提供全面解決方案的服務型企業轉變。


二、發展思路及目標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遵循“轉型升級、創新發展、夯實基礎、提升服務”的基本原則,把握我國軌道交通運輸發展的機遇,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發展方式轉變,技術創新與國際合作相結合,加強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推動主機與關鍵系統協同發展,突破制約我國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發展的列車運行控制系統、安全監控等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完善試驗驗證、認證檢測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全面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將我國軌道交通裝備產業打造成國際領先的高端產業。

(二)基本原則

1. 加快轉型升級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快我國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的轉型升級和產品結構調整。引導軌道交通裝備制造企業改變傳統的外延式發展模式,加強創新能力建設,提升內部管理水平,注重增長質量和效益。圍繞我國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的需求,研發適應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環境的新型軌道交通裝備,提升產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 加強技術創新

加強創新,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研制具有知識產權的高端軌道交通裝備,實現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鼓勵企業加大創新投入,開展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提升企業技術水平。鼓勵企業與國外研究機構開展合作研發,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人才資源。加快推進軌道交通裝備的輕量化、模塊化、標準化、信息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發展,不斷提升軌道交通裝備的安全性、可靠性、舒適性和環境友好性,滿足市場個性化需求。

3. 夯實產業基礎

加強資金和政策引導,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鼓勵企業開展產業關鍵技術創新,攻克一批制約產業發展的共性關鍵技術,實現重點裝備的技術突破。堅持整機裝備與關鍵系統及核心零部件協同發展,進一步加強基礎性、通用性、前瞻性研究和產品應用性研究。發展一批高起點、專業化、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配套企業,開發與研制一批有高技術含量的基礎元器件、關鍵核心技術的部件及系統,提高產品技術水平和可靠性,為我國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的創新發展夯實產業基礎。

4. 提升現代服務

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引導企業在研發、設計、試驗驗證、系統集成、認證、監理咨詢、運營維護、工程承包、維修、維護保養、物流、租賃等產業鏈前后端開展增值服務,逐步實現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的轉變,不斷提升現代制造服務的能力和水平,打造提供全壽命周期服務的企業集團。

(三)發展目標

1. 2015年目標

以“技術先進、安全可靠、經濟適用、節能環保”為方向,以提升技術創新和產業化能力為重點,我國軌道交通裝備產業轉型升級取得明顯效果:產業保持較快增長、技術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產品水平邁上新臺階、海外市場拓展力度加大、產業技術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進一步優化、發展質量和效益穩步提高,主要產品實現由價值鏈低端向高端的躍升,我國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發展成為國際先進的高端產業。

——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年銷售產值超過4000億元,產品滿足我國軌道交通建設需要。

——行業研發投入占產品銷售收入比重達到5%以上,主要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批量進入國際市場。

——建設牽引傳動、走行、制動、列控、安全保障關鍵技術、系統集成、試驗驗證、認證認可等國家級公共服務平臺,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進一步健全。

——現代制造服務業快速發展,占全行業銷售收入的比重達20%以上。

——全要素生產率明顯提高,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高于全國工業平均水平。

2. 2020年展望

我國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年銷售收入超過6500億元,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超過6%,形成完善的、具有持續創新能力的技術創新體系,主要產品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掌握一批核心技術,擁有一批知識產權,形成一批國際知名品牌和專利,標準及認證體系與國際全面接軌,造就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企業,我國軌道交通裝備實現全球化發展,產業整體水平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三、發展重點及產業布局

(一)重點方向

1. 動車組及客運列車

全面掌握動車組及客運列車技術,提高客運軌道交通裝備的可靠性、舒適性、可維護性,完善時速300公里以上新一代高速動車組研制,開發適應高寒、高熱、高風沙、高濕、廣域等不同系列的譜系化動車組,滿足跨線、跨網的旅客運輸提速提效需要。以高速動車組技術為基礎,結合城際交通實際,形成城際軌道交通裝備產品技術平臺與產業化體系,滿足城際軌道交通需要。

2. 重載及快捷貨運列車

全面突破30t及以上軸重重載機車和貨車技術、時速160公里快捷貨運機車和貨車技術,深入研究軸重與線路橋梁匹配關系、速度與牽引質量匹配關系、車輛與站場匹配關系等,開展全系列大功率交流傳動機車、大軸重重載貨車、快捷貨運列車的配套研發,研發制造滿足國際市場不同限界要求、不同供電制式的,覆蓋全部貨物運輸需求的系列貨運列車。

3. 城市軌道交通裝備

進一步加強城軌車輛系統集成技術研發,完善城軌車輛產品技術平臺,形成適應各個國家不同技術標準要求的、滿足全球市場不同性價比、文化、環境等需要的多系列城軌車輛產品譜系,保持多樣性發展。

開發低噪、低振動、節能產品,加強關鍵核心部件,如牽引系統、制動系統、轉向架、運控系統等,以及車輛車站機電設備、滅火系統、列車自動防護系統、列車自動駕駛系統等的技術研發與產業化。

4. 工程及養路機械裝備

全面突破工程及養路機械裝備關鍵技術,向性能優異化、效率高效化、品種多元化、產品系列化、工作智能化、作業環保化發展,加快研制、批量制造高精度和高效搗固穩定車、高效清篩機、帶道砟分配功能的配砟整形車、道床綜合處理車、鋼軌打磨和銑磨車、綜合巡檢車、高精度測量車、高速軌檢車、鋼軌探傷車、物料運輸車、接觸網綜合作業車、軌道吸污車、軌道除雪車等新產品,研制軌道電力牽引雙源制、高原型和多功能組合式工程及養路機械裝備。

5. 通信信號裝備

全面建成覆蓋高、中、低速鐵路和城際鐵路的中國列車運行控制系統技術體系、實現關鍵技術和裝備的研究開發,開展高速鐵路寬帶通信的關鍵技術、智能化高速列車系統數據傳輸與處理平臺研究,開發先進的城際鐵路列控系統和城市軌道交通控制系統。開展基礎設備設施領域的鐵路地質災害預報警系統研究。

6. 綜合監控與運營管理系統

開展軌道交通客站綜合自動化系統研究。完善大型數據采集與監控系統平臺關鍵技術,突破基于一個信息共享平臺的行車監控應用技術,實現行車、供電、機電、通信、防災、工務、車輛等綜合監控信息集成,形成綜合調度指揮系統。開發城市軌道交通防災報警系統,客流預測、疏散和應急指揮一體化聯動系統。

7. 關鍵核心零部件

重點開展為高速鐵路客車、重載鐵路貨車、新型城市軌道交通裝備等配套的輪軸軸承、傳動齒輪箱、大功率柴油機、轉向架、鉤緩、減振裝置、列車牽引控制單元、牽引及輔助變流器、大功率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IGBT)器件、大功率盤型制動裝置、制動控制裝置、供電高速開關、信號繼電器等關鍵零部件的研發,提升軌道交通裝備配套產品的技術水平、安全性和可靠性。

(二)優化產業布局

結合我國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現有分布情況及面臨形勢,堅持政府引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產業轉移與調整升級相結合、優勢互補與互利共贏相結合,統籌規劃產業布局,抑制產業盲目發展,推進產業組織結構進一步優化調整,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

依托既有的高速列車及城軌車輛制造、大功率機車制造、貨車制造、工程及養路機械制造、列車運行控制系統制造等基地,突出重點和特色,促進形成具備研發設計、系統集成、現代制造、維護檢修、關鍵系統及部件配套等能力,形成以產業鏈為紐帶的產業資源要素集聚,形成規模化和專業化。加強牽引與網絡控制系統、制動系統等關鍵系統和部件基地建設。整合既有制造、維修等資源,加強軌道交通裝備維修服務基地建設。

結合我國軌道交通裝備產業比較優勢,加大海外投資力度,形成全球化優勢資源配置格局。


四、主要任務

(一)實施“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及關鍵部件”創新發展工程

圍繞高速重載的鐵路客貨列車、低噪低振動的城際及城軌車輛等軌道交通裝備的發展需求,加快推進先進軌道交通裝備關鍵零部件及系統創新發展。

開發高寒及城際動車組、交流傳動快速機車及客貨車、30噸及以上軸重重載機車與貨車、新型城軌車輛、大型多功能高效率工程及養路機械等裝備。

深化研究列車運行控制技術,安全信息傳輸技術,移動裝備和基礎設施安全監控技術,風、雨雪、異物、地震等災害監測系統等核心技術,提升我國軌道交通運輸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突破重載列車及重聯技術,擺式車輛技術,低地板車輛技術,中低速磁懸浮關鍵技術,永磁電傳動技術,養路機械作業模式與系統集成、控制及傳感、綜合檢測、巡檢和數據分析決策技術,無砟軌道養護技術,高速鐵路工務安全風險控制技術。

研發牽引傳動與控制系統、列車網絡控制系統、制動系統、列車運行控制系統、城際鐵路列控系統、城市軌道交通控制系統、信號系統、面向行車的綜合監控系統、專用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系統等關鍵系統。

研制配套柴油機、輪軸軸承、傳動齒輪箱、轉向架、鉤緩、減振裝置、牽引變流器、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IGBT)器件、供電高速開關等關鍵零部件。

通過工程實施,突破制約軌道交通裝備發展的牽引傳動、制動、控制系統等關鍵系統和核心部件的技術瓶頸,進一步提高裝備的可靠性、安全性、舒適性、經濟性等性能要求,提升裝備的輕量化、標準化、模塊化、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建立完善的現代軌道交通裝備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及系統的研發、試驗驗證、標準及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加強產業化,提升核心部件及系統創新能力,到2015年,形成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軌道交通裝備發展能力。

(二)加強創新能力建設

加強技術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解決創新人才短缺、創新投入不足等矛盾與問題,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提高企業知識產權的創造、保護、運用和管理能力。

建立和完善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國家級研發基地,依托企業技術中心,集合產業各種科技資源與研發力量,加速推進研發及產業化進程,提升行業創新能力。充分發揮制造企業、高校、研究院所與用戶的作用,高度重視用戶企業的全程參與,開展聯合攻關,一攬子解決技術難題。

鼓勵上下游企業廣泛開展合作、聯合研發,逐步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府持續推動、產學研用合作的技術創新體系,實現創新資源的最大化。

(三)加強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加強對已有軌道交通裝備公共服務平臺的管理,通過項目引導、多單位合作、產學研用相結合、以及新的運行機制和考核辦法,充分發揮其基礎性、應用性和開放性作用。建立健全國家級軌道交通裝備基礎性和共性關鍵核心技術研發體系,進一步完善軌道交通裝備研發設計和試驗驗證能力,夯實產業技術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集中人才、技術和實驗條件等資源,建立創新能力強、運行機制靈活、能為產業提供強有力技術支撐的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對高端軌道交通裝備的技術研發形成有效和可靠的支撐。

統籌創新資源,加大創新投入,充分利用現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優勢資源,加快推進牽引傳動、走行、制動、列控、安全保障關鍵技術、系統集成等研發設計、試驗驗證、檢測認證等公共服務平臺的能力建設。逐步建立和完善軌道交通裝備產品認證制度,加強軌道交通裝備產品質量管理。

(四)優化產品結構

依托我國鐵路快速客運網絡、大運量貨運通道和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優化現有產品結構,開發應用技術先進、安全可靠、經濟適用、節能環保的新型軌道交通裝備產品,逐步替代性能落后、安全水平低的老式軌道交通裝備,實現產品升級換代。

根據環境條件、地域特性、經濟條件等差異形成的不同需求,完善和細化整機、基礎元器件、系統和重要部件產品系列,研制系列產品形成型譜系列化的產品參數數據庫,實現快速定制,以適應多層次、多類型需求,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供應鏈,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逐步形成居世界領先水平譜系化的軌道交通裝備。

(五)完善標準體系建設

整合產學研用標準化技術力量,發揮企業參與制修訂標準的積極性,加強軌道交通裝備標準的研究和制修訂工作,加快與國際標準接軌,提高標準的先進性、適用性、配套性和時效性,進一步完善軌道交通裝備產品技術標準體系。

支持以產業鏈為紐帶,聯合制定標準,加強產需企業的溝通交流,實現上下游產品標準對接,保證標準的協調性和一致性。鼓勵有實力的單位參與國際標準制定,促進標準走向國際。研究建立軌道交通裝備產業服務標準體系,促進并保障現代制造服務業健康有序發展。

加強標準的宣傳貫徹和企業標準化工作,促進新產品、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的推廣應用。

(六)優化企業組織結構

加快推進軌道交通裝備制造企業間的兼并重組,集聚研發力量和制造資源,提高產業集中度,降低重復投入造成的資源浪費,推進龍頭企業整合產業鏈條,優化生產力布局,培育形成具備成套和總承包能力、國際競爭力強的大型企業集團。

大力發展與主機技術水平相協調的專業化、規模化配套企業,鼓勵配套企業向“專、精、特”方向發展,提升基礎元器件、核心零部件及關鍵系統的配套能力,滿足軌道交通裝備的發展需求。打造一批具有優勢的、專業化、特色化的生產和服務企業。

(七)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

延伸產業鏈,建設產品全壽命周期的服務體系和服務網絡,發展具有軌道交通裝備特色的現代制造服務業,形成制造與服務相互促進的機制,打造擁有總承包商資質、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

圍繞產業轉型升級,支持骨干企業在軌道交通建設與運營方面提供全面解決方案,開展工程承包、系統集成、試驗驗證、認證、監理咨詢、維護保養、物流、運營維護、維修改造、再制造、備件供應、設備租賃、培訓等方面的增值服務。促進企業由單一提供設備向提供成套設備、工程承包等轉變,產業鏈延伸至下游運營服務領域,逐步實現由生產型制造轉向生產服務型制造。

(八)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

支持有實力的企業“走出去”,大力開拓海外市場,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創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級品牌,打造具有全球配置資源能力的跨國企業,全面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鼓勵企業加強國際交流,通過聯合開發、合資合作、人才交流、兼并重組等多種方式與國外企業和研發中心進行合作。支持企業在境外注冊商標和申請專利,促進具有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出口。推進企業由產品、技術出口向資本、管理輸出轉變,在全球建立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銷售服務基地,實現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的全球化。


五、政策措施

(一)加強宏觀引導和統籌協調

有關部門要加強溝通協商,密切配合,積極探索和完善規劃實施機制,加強宏觀調控和引導,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制定完善軌道交通裝備產業政策、落實和強化企業技術創新政策、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和兼并重組、營造公平競爭的環境等,加強規劃宣傳,保障規劃的順利實施。

地方政府主管部門要加強規劃實施的組織領導,加強信息溝通和政策協調,統籌考慮部署產業的有序發展,形成產業發展合力。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升技術創新能力

加大“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及關鍵部件”創新發展工程支持力度,引導和支持企業開展產業基礎共性技術、工程化關鍵技術和重點裝備技術的研究開發,提高行業技術創新能力,推進創新成果的產業化。支持研發設計、試驗驗證、認證檢測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營造良好的創新服務外部環境。

進一步落實財稅、投資、金融等政策,制定鼓勵發展的產品和技術目錄,引導社會資金、人才等創新要素向行業聚集。鼓勵企業與高校、研究院所、用戶組建產學研用聯盟。鼓勵有條件、有技術和品牌優勢、實力強的企業與國外研發機構和境外企業合作,掌握先進技術和產品的知識產權。

(三)逐步建立軌道交通裝備產品認證制度

加強產品質量檢驗檢測能力建設,逐步建立與國際接軌的軌道交通裝備產品認證制度。在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的關鍵設備和產品方面加快培育建立第三方的專業檢驗檢測和認證機構,加強對進口關鍵設備和產品的入境驗證和后續監管,降低業主采購設備的風險,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四)加強軌道交通裝備人才隊伍建設

積極營造人才競爭環境,實施高層次人才培育計劃。以重點項目、創新工程、研發基地為依托,培養和匯聚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專家和學術帶頭人,培養和鍛煉一批優秀的技術研發和創新團隊,培養和造就大量面向高層次需求的工程技術人才。依托國家重大項目、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積極引進海外領軍人才回國創新創業,支持企業通過團隊引進、核心人才帶動引進、項目開發引進等方式吸引和招聘海外高端人才,擴大軌道交通裝備高端人才隊伍。

(五)發揮行業協會作用

充分發揮協會在行業協調、行業自律、信息交流、政策研究、咨詢評估、國際交流與合作以及維護企業合法權益、維護市場公平競爭、反映企業實際問題、推動行業健康發展等方面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成為政府實施宏觀調控的有力助手。及時向政府行政主管部門反映行業動態,提出政策建議,幫助企業協調解決有關問題。

(六)建立行業運行監測體系

建立軌道交通裝備行業運行監測、信息發布、分析評估和風險預警體系,根據運行情況,及時制訂相關政策和技術標準,加強與財稅、金融、貿易、土地、環保、安全生產等政策銜接。


六、規劃實施

工業和信息化部牽頭負責本規劃的實施,建立各部門分工協作、共同推進的工作機制。地方工業主管部門要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制訂與本規劃相銜接的實施方案。相關行業協會及中介組織要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及時反映規劃實施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提出政策建議。


子規劃2

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智能制造裝備是具有感知、決策、執行功能的各類制造裝備的統稱。作為高端裝備制造業的重點發展方向和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的重要體現,大力培育和發展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對于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提升生產效率、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降低能源資源消耗,實現制造過程的智能化和綠色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及《“十二五”工業轉型升級規劃》,推進我國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的發展,依據《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規劃綱要》,重點圍繞智能基礎共性技術、智能測控裝置與部件、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裝備等智能制造裝備產業核心環節,制定《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規劃期為2011-2015年。


一、發展現狀與面臨形勢

隨著信息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的高速發展,我國智能制造裝備的發展深度和廣度日益提升,以新型傳感器、智能控制系統、工業機器人、自動化成套生產線為代表的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體系初步形成,一批具有知識產權的重大智能制造裝備實現突破,2010年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和儀器儀表、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及其系統等部分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領域銷售收入超過3000億元。但是,作為一個正在培育和成長的新興產業,我國智能制造裝備產業仍存在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技術創新能力薄弱,新型傳感、先進控制等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產業規模小,產業組織結構小、散、弱,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骨干企業;產業基礎薄弱,高檔和特種傳感器、智能儀器儀表、自動控制系統、高檔數控系統、機器人市場份額不到5%。

當今,工業發達國家始終致力于以技術創新引領產業升級,更加注重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可持續發展,智能化、綠色化已成為制造業必然發展趨勢,智能制造裝備的發展將成為世界各國競爭的焦點。“十二五”期間,國民經濟重點產業的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壯大和能源資源環境的約束,對智能制造裝備產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未來5-10年,我國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將迎來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二、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面向國民經濟重點產業的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的需求,以實現制造過程的智能化和綠色化為目標,以突破關鍵智能基礎共性技術為支撐,以推進智能測控裝置與部件的研發和產業化為核心,以提升重大智能制造裝備集成創新能力為重點,促進示范應用推廣,調整優化產業組織結構,增強產業國際競爭力。

(二)基本原則

1. 堅持市場導向與政府推動相結合。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充分揮市場需求的導向作用和市場優化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突出企業發展智能制造裝備的主體地位。積極發揮各級政府部門在規劃制定、組織協調、政策引導、市場環境改善中的重要作用。

2. 堅持重點突破與整體推進相結合。選擇基礎條件好、應用面廣、帶動作用強的智能測控裝置和智能制造成套裝備,加大支持力度,重點予以突破,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產品和知名品牌,輻射和帶動產業的整體發展。

3. 堅持研究開發與示范應用相結合。圍繞重點領域制造過程的智能化需求,加強關鍵智能技術、核心智能測控裝置、成套智能制造裝備的研究開發,大力推進智能測控裝置和智能制造成套裝備的示范應用推廣。

4. 堅持裝備制造與服務增值相結合。大力推進智能制造裝備企業在工程承包、維修改造、備品備件供應、設備租賃、再制造等方面開展增值服務,促進智能制造裝備企業由加工制造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


三、發展目標

總體目標:經過10年的努力,形成完整的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體系,總體技術水平邁入國際先進行列,部分產品取得原始創新突破,基本滿足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國防建設的需求。

到2015年:

——產業規模快速增長。產業銷售收入超過10000億元,年均增長率超過25%,工業增加值率達到35%。智能制造裝備滿足國民經濟重點領域需求。

——重點領域取得突破。傳感器、自動控制系統、工業機器人、伺服和執行部件為代表的智能裝置實現突破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重大成套裝備及生產線系統集成水平大幅度提升。

——組織結構優化升級。培育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打造一批“專、精、特、新”的專業化企業,建設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產業集聚區。

——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基本建成完善的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產業創新體系,骨干企業研究開發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重超過5%。培養一大批知識復合型、具有國際視野的領軍人才。

到2020年:

——將我國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培育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導產業。建立完善的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體系,產業銷售收入超過30000億元,實現裝備的智能化及制造過程的自動化,使產業生產效率、產品技術水平和質量得到顯著提高,能源、資源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明顯降低。


四、主要任務

為實現“十二五”時期的總體目標,圍繞智能制造裝備的發展方向,重點抓好以下主要任務。

(一)實施創新發展工程

以提升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創新能力和產業規模化發展為目標,通過技術引領支撐,依托優勢企業,統籌技術開發、工程化、標準制定、市場應用等環節,實施智能制造裝備創新發展工程,強化產業創新能力建設,突破關鍵智能技術,推進智能測控裝置和部件的研發和產業化,實現重大智能成套裝備的集成創新,推進關鍵智能技術、核心智能測控裝置與部件、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裝備在典型制造領域中的示范應用,加快產業化進程。

(二)調整產業組織結構

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集團。通過重組、改制、兼并及相應的政策引導,積極推進智能制造裝備企業的兼并重組,逐步形成具有核心技術及設備成套、工程總承包、投融資能力的企業集團,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智能制造裝備企業。

鼓勵企業專業化發展。對規模經濟效益顯著的儀器儀表、液壓/氣動/密封件及系統、齒輪傳動、伺服裝置企業予以支持,提高專業化程度和產品技術水平,發展成為“專、精、特、新”專業化、社會化配套企業。

(三)突出品牌質量建設

提升產品質量。貫徹落實“工業產品品牌和質量振興戰略”,加強質量基礎能力建設,推進標準、計量、檢測檢驗、質量控制技術、質量工程技術等在企業質量控制與質量管理以及質量監管體系環節中的應用,著力提升產品的安全性、可靠性、實用性。

加快品牌培育。實施“智能制造裝備品牌建設工程”,根據區域發展優勢,制訂并實施品牌培育行動計劃;引導企業針對國內外細分市場,促進品牌產品系列化發展;支持品牌產品在境外的商標注冊和專利申請,促進品牌產品跨國經營與國際化發展。

(四)推動產業技術進步

完善技術創新體系。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檢測機構等現有資源,推動行業檢測試驗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鼓勵組建企業主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參與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

加強企業技術改造。鼓勵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完善科研試驗設施建設,提高加工設備水平,推廣先進工藝技術,提高制造過程的自動化水平,實現產品設計、制造、測試等環節的自動化,提高產品穩定性和生產效率,選擇有條件的地區和企業開展數字化車間示范建設工程。

建立和完善標準體系。建立健全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的標準體系,補充和修訂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企業標準,促進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的推廣應用,使我國智能制造裝備產品的質量、安全、節能、環保等逐步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提高制造過程信息化水平。加快推進制造過程信息處理、生產控制、資源管理、質量檢測、環保處理等典型環節的流程優化再造,提高安全和綜合效益、降低能耗、減少污染物排放,大幅度提高制造過程信息化水平。加快推進信息化綜合集成和協同應用,促進兩化融合條件下的企業發展模式創新。

(五)優化產業空間布局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充分發揮各區域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和科技基礎優勢,強化區域優勢產業,促進協調發展,按照優勢突出、特色鮮明,在重點區域培育一批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集群。

推動產業集聚發展。積極推動以產業鏈為紐帶、資源要素集聚的產業集群建設,完善產業鏈協作配套體系。加強對集聚區的規劃引導,提升信息網絡、污染集中處理、公共服務平臺等基礎設施水平,促進產業集聚區規范有序發展。


五、重點發展方向

(一)關鍵智能基礎共性技術

圍繞感知、決策和執行等智能功能的實現,針對測控裝置、部件和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裝備的開發和應用,突破新型傳感原理和工藝、高精度運動控制、高可靠智能控制、工業通信網絡安全、健康維護診斷等一批共性、基礎關鍵智能技術,為實現制造裝備和制造過程的智能化提供技術支撐。

(二)核心智能測控裝置與部件

圍繞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裝備研發以及智能制造技術的推廣應用,開發機器人、感知系統、智能儀表等典型的智能測控裝置和部件并實現產業化。在充分利用現有技術和產品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智能化、網絡化,形成對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發展的有力支撐。

(三)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裝備

突出制造業所需裝備,針對石油化工、冶金、建材、機械加工、食品加工、紡織、造紙印刷等制造業生產過程數字化、柔性化、智能化的需要,發揮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創新機制,依托有明確需求的用戶,組織“產、學、研、用”共同參與的創新團隊,推動軟硬件在數控/工業控制裝備中的應用與推廣,通過集成創新,開發一批標志性的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裝備,保障產業轉型升級。并結合國家重大工程建設,推進示范應用,加快產業化。

(四)重點應用示范領域

根據我國智能制造技術和智能測控裝置的發展水平,立足制造業,在“十二五”期間重點選擇在電力、節能環保、農業、資源開采、國防軍工等國民經濟重點領域推廣應用,分步驟、分層次開展應用示范,形成通用性、標準化、知識產權的應用平臺,加快推進產業、技術與應用協同發展。


六、政策保障措施

(一)加大資金支持力度

加快實施《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科技重大專項,加強對高檔數控系統、伺服驅動裝置、機床自診斷技術等技術與裝置研發投入力度,提高主機的智能化水平,推進系統集成和成套,開發一批智能化成形和加工成套設備。重點支持智能技術、智能測控裝置與部件、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裝備的研發、產業化和應用推廣。引導地方、企業和社會資本加大對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的研發和產業化資金投入。

(二)建立依托工程發展機制

建立完善依托工程發展智能制造裝備機制,優先鼓勵由用戶企業和制造企業組成的產業聯盟參與工程招投標,共同開發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裝備,鼓勵金融機構開展多種形式的首臺套保險業務。積極落實首臺(套)政策,支持智能制造裝備應用推廣。

(三)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

多層次、多渠道、多方式推進國際合作與交流,鼓勵和境外企業及科研機構開展多種形式的研究合作,鼓勵企業積極參與技術標準、政策法規的國際交流和協調,完善出口信貸、保險政策,支持智能制造技術、裝備及工程服務出口。

(四)推進人才隊伍建設

積極營造良好環境,培養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專家和學術帶頭人,培養和鍛煉一批優秀的從事智能技術和裝備研發和創新的團隊,培養和造就大量面向高層次需求的實戰型工程技術人才。建立科研機構、高校創新人才向企業流動的機制,建立企校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促進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養。

(五)完善產業發展體系

組織編制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分類目錄,建立運行監測、信息發布與分析評價體系,及時制訂促進行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和技術標準,加強金融、貿易、土地、環保、安全生產等政策與智能制造裝備產業政策的有效銜接。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中介組織在行業管理中的積極作用。


七、規劃組織實施

工業和信息化部牽頭負責《規劃》實施,建立各部門分工協作、共同推進的工作機制,建立規劃實施動態評估機制。地方工業主管部門及相關企業結合本地區和本企業實際情況,制訂與本規劃相銜接的實施方案。相關行業協會及中介組織要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及時反映規劃實施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提出政策建議。

分享到:
合作伙伴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99视频免费精品是看6| 美美女高清毛片视频黄的一免费| 日韩在线观看视频网站| 午夜伦y4480影院中文字幕| 特级aa一级欧美毛片| 日韩欧美一中字暮| 人操人摸| 毛片在线视频在线播放| 精品手机在线视频|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 成年男女男精品免费视频网站| 97超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中文| 手机看片精品国产福利盒子| 欧洲一级视频| 欧美毛片一级的免费的| 免费国产不卡午夜福在线| 久久久久久综合对白国产| 久久国产99| 国产色司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黄在线观看免费软件| 成人一区二区免费中文字幕| 99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一区二区在线欧美日韩中文| 亚洲国产成人va在线观看网址| 日韩视频欧美视频| 免费观看视频成人国产| 国产三级麻豆| 1024香蕉国产在线视频|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欧美黑人性xxx猛交| 久久精品二区|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98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窝窝午夜看片七次郎青草视频| 欧美一级别| 久久高清精品|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影院免费| 999热成人精品国产免|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看|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