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目標是引導和促進規劃實施的重要手段,是推動規劃落實努力的重要方向。為明確工業轉型升級的任務和重點,《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以下簡稱《規劃》)綜合考慮未來國際發展趨勢和我國工業發展的現實基礎條件,與國家“十二五”時期的約束性和預期性指標緊密銜接,根據走中國特色工業化道路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總體要求,提出了工業轉型升級的若干規劃目標,加快推動工業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
一、規劃指標的基本特點
規劃目標體系構建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采用了5大類16項指標,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突出主題主線
圍繞科學發展主題和發展方式轉變主線,按照“六個堅持”的基本要求,《規劃》明確提出了經濟運行、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兩化”融合、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等方面具體目標要求。如,圍繞推動產業經濟結構調整,明確了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經濟行業集中度等量化指標。這些目標既強調了工業的全面調整,也抓住了工業轉型升級的關鍵環節。
(二)突出導向作用
目標指標值的選擇具有明顯的導向作用,指標的高低確定也決定著目標實現的難易程度。《規劃》指標的確定充分考慮了其導向作用。在提升發展質量效益、結構調整、環境保護等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而對經濟增長等指標確定上則留有較大余地,這凸顯了對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的意圖。同時,《規劃》目標的確定充分考慮了指標的可統計性、可評估性,盡量采取可量化指標,有助于改善以往規劃存在的難以進行中期評估、難以有效執行等問題。如,針對提升“兩化”融合水平提出量化目標,為提升制造業信息化水平提供了明確導向。
(三)突出可持續發展
工業是“十二五”時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戰場,《規劃》把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工業作為轉型升級的重要著力點和重要抓手。《規劃》除采用“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的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的指標之外,還采用了規模以上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工業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等指標,指標值均比“十二五”規劃《綱要》確定的目標值高2-7個百分點,以此體現工業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過程中承擔的重要責任。
二、主要規劃目標
《規劃》在第二章第二節提出了未來五年我國工業轉型升級的主要目標。
(一)經濟運行和質量效益
工業發展質量和效益指標主要包括工業增加值增速、工業增加值率和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速等指標,《規劃》把工業增加值平均增速定為8%,略高于“十二五”GDP增速預期目標。《規劃》提出,2015年工業增加值率較“十一五”末提高2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均提高10%,引導企業、行業和地區從現有基礎出發,向高端、高效、高附加值方向轉變。
(二)技術進步與自主創新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是推進工業轉型升級的關鍵環節,是實現我國價值鏈低端向高端躍升,加快推動增長動力向創新驅動轉變的重要舉措。《規劃》在技術進步和自主創新方面確定了三個方面的目標任務:一是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內部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到1%,重點骨干企業達到3%以上,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進一步健全;二是規劃期內企業發明專利擁有量增加一倍;三是攻克和掌握一批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的產業核心技術,重點領域和新興產業的關鍵裝備、技術標準取得突破。
(三)質量品牌與結構優化
產業結構優化是工業轉型升級的主攻方向。在質量品牌方面,《規劃》確定了“新產品設計、開發能力和品牌創建能力明顯增強,主要工業品質量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食品、藥品、紡織服裝等民生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進一步提高;工業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取得積極進展”等目標任務。在結構優化方面,《規劃》選取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的目標,即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顯著擴大,2015年實現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15%左右;針對我國某些規模經濟行業的產業集中度普遍不高的現象和問題,《規劃》提出了提高產業集中度的具體目標,到2015年末,鋼鐵前10強企業產業集中度提高到60%左右,汽車前10強企業產業集中度超過90%,船舶前10強企業產業集中度超過70%以上。此外,《規劃》還提出了“面向工業生產的相關服務業發展水平明顯提升,中西部地區工業增加值占比進一步提高”等目標任務。
(四)“兩化”融合與軍民融合
按照“十二五”規劃《綱要》的要求,要在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全方位、多層次、高水平的“深度融合”上下功夫。《規劃》提出,重點骨干企業信息技術集成應用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主要行業大中型企業數字化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85%,主要行業關鍵工藝流程數控化率達到70%,大中型企業資源計劃(ERP)普及率達到80%以上等3個具體目標。《規劃》按照走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道路,還提出了“軍民資源開放共享程度明顯提高,軍民結合產業規模顯著擴大”的目標任務。
(五)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
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點在工業,難點也在工業。由于工業能耗占全社會能耗的70%以上,工業排放污染是我國污染的主要來源。《規劃》確定了7個定量指標,即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較“十一五”末降低21%,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21%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工業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分別減少10%,工業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總量減少15%;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由69%提高到72%。《規劃》還提出了主要耗能行業單位產品能耗持續下降,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水平明顯提升;安全生產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等定性目標。
三、實現規劃目標的保障措施
促進《規劃》目標的實現,必須落實規劃實施責任,加大政策支持,加強規劃實施的動態監測與評價。
一是分解落實目標。依據規劃的總體部署分解制定區域、年度的具體目標,制定年度工作計劃,提出貫徹落實規劃目標任務的舉措,加強監督檢查,強化責任制。完善節能減排、淘汰落后、質量安全、安全生產等方面的績效評價和責任制。
二是加強監測評估。在規劃目標實行過程中,密切關注國內外環境出現的重大變化和影響規劃目標實施的重大問題,針對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或其他重要原因,按照規定程序動態調整修訂《規劃》目標。利用第三方機構,定期發布《規劃》實施進展,推動公民廣泛參與《規劃》實施和監督,確保《規劃》目標順利實現。
三是加強政策配套。《規劃》提出了完善產業政策體系及功能、強化工業標準規范及準入條件、加大財稅支持力度等方面的保障措施,并從建立部際協調機制、加強和創新工業管理等方面對規劃實施進行了具體部署。這些都為規劃實施健全了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