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信息化正在引發當今世界的深刻變革,越來越多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主動迎接信息化發展帶來的新機遇,力爭跟上時代潮流,加快信息化發展,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選擇。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發展,充分說明我黨把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放在了突出重要的戰略位置。
從經濟發展史來看,全球性金融危機往往預示著重大科技創新和科技革命,迎接挑戰、復蘇經濟需要信息化發揮引領產業結構升級優化和高端化發展的重要作用,需要電子信息產業發揮在國民經濟中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的支柱作用。目前,我國信息化水平只是發達國家的2%,中國的社會信息化程度僅僅處在美國60年代的水平。通過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的方式,可以解決經濟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從而實現跨越發展和科學發展。
信息化為經濟可持續增長提供資源基礎。“在我們的新社會里,戰略資源已是信息。它不是唯一的資源,但卻是最重要的資源”。傳統的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的生產都是以物質資源的消耗為前提。信息化使人類社會的生產從重物質投入轉向重知識、信息投入,從而大大降低物質和能量資源的消耗。彌補工業文明在發展生產和改善生活的同時,帶來的人口膨脹、糧食和能源短缺、自然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
信息化是縮小城鄉差距的助推器。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任務繁重。農村信息化體現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時代特征。信息化能夠傳播知識文化,全面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能夠為農民提供及時有效的政策、科技、市場、就業等服務﹔能夠推進村級政務、財務、事務公開,促進社會和諧﹔能夠消除城鄉之間的信息鴻溝,促進城鄉一體化進程。農村信息化已經成為優化農村資源配置、推動傳統農業升級、提高勞動生產率、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和經營模式的新動力,和培育現代新型農民的新途徑。
信息化是轉變政府職能,構建和諧社會的有效途徑。一方面,通過電子政務建設,擴大信息公開,促進信息資源共享,提高行政效率,改善公共服務,推動政府職能的轉變。同時,通過信息技術在社會公共管理服務領域的廣泛應用,增強政府的社會管理能力,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改善民生。另一方面,信息網絡日益成為拓寬群眾參與、傾聽群眾呼聲、溝通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積極推行電子政務,對政府工作的民主監督、信息資源共享權等公民基本權利,推進民主政治、建設誠信政府都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系省社科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