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智能手機價格進一步降低,并普及到社會中低階層,移動互聯網開始滲透到社會的各層面,從而引發連鎖效應產業的變革,歸根結底還是來源于市場。
根據CNNIC發布的數據,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國手機網民規模為4.2億,較上年底增加約6440萬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占比由上年底的69.3%提升至74.5%,成為我國網民第一大上網終端。
而在工信部發布的數據中,截至2013年2月,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總數已經達到8.03億戶。同時,在今年1-2月,中國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同比增長了53.2%,其中手機上網是主要拉動因素,同比增長了70.5%。
雖然具體數字有所差異,但兩個數據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已經形成龐大規模,并仍在高速增長。
這也正是移動互聯網顛覆產業格局的力量所在。
百元智能機潮襲
“事實上,早在2000年之前,中國就已經開始移動互聯網的探索,從早期的WAP,后來的移動夢網、百寶箱,到后來的業務基地,再后來的軟件商店,都一直有先行者在不斷摸索開拓。”指點通科技CEO李佳宇說,只不過,由于網絡基礎、終端體驗、用戶規模等限制,一直沒有走到產業爆發的臨界點。
“過去,2G網絡速度很慢,傳統功能手機的移動互聯網體驗也很差,而智能手機的價格還處在工薪階層的消費水準之上。”李佳宇說,但自2012年以來,隨著3G網絡的完善,以及智能手機的價格不斷下降,智能手機與移動互聯網真正進入了三四線城市,乃至更偏僻地區用戶的生活之中。
在記者一些三四線城市,智能手機正在占據越來越大的市場份額,在江西一個縣級市,全市最大的一家手機店里,約有400多種手機,其中智能手機站到了90%,功能機僅占10%的比例,而被業界稱為“百元智能機(指價格低于1000元的智能手機)”的中低端智能機約占到80%的比例。
“便宜的功能機都是公司清倉,100至300元不等。”店長曉敏(化名)說,現在低價位功能機主要是一些老人買來使用外,年輕人幾乎不會再選擇功能機。“有些老年人為了洋氣,也會買些中低端的智能機。”
易觀智庫發布的報告數據顯示,該季度,中國手機終端(不含水貨和山寨機)銷量為7329萬臺,環比增長15.0%,同比增長8.1%.其中,智能手機銷量為5696萬臺,環比增長率為15.8%,同比增幅更是高達119.3%,其中,700元以下低端手機市場的智能機滲透率已達25%,其比例還在繼續增長。
改變中國:移動互聯網“下鄉”
在多家咨詢公司發布的數據中,一個共同的特征是,低端智能手機多為月收入500元以下的人群持有,有意思的是,這個人群也正是大量移動互聯網應用的主力使用人群。
“與中高收入人群擁有電腦與固定網絡相比,低收入人群除了網吧外,主要的上網渠道正是手機,因為方便簡單,而且可以隨時隨地上網,手機正越來越成為他們的主要選擇。”一位移動互聯網公司負責人說,“而且這個人群的娛樂方式更少,手機應用對他們的粘性更高。”
實際上,智能手機、特別是中低端智能手機的普及,很大程度上離不開三大運營商的推廣。
在前文提及店長曉敏所在的城市,光是在最繁華的一條路上,從2012年年底到2013年初,就已接連開了5家店。用戶只要選擇“58、88、128、188”元的不同話費套餐,就可以“充話費送手機”,這使得智能手機大范圍得以推廣,而與功能機差不多的價格,更多的應用,讓它們更抓住了青少年用戶群的心。
在一些更偏僻的縣市,如湖南吉首地區,運營商的推廣力度更大。不過在30歲左右的年輕人中,使用更多的還是選擇品牌,比如蘋果、三星。用中低端智能手機的大部分年齡偏兩極化,他們使用這些手機的目的很簡單:買來的價格幾近免費,就算手機壞了也不用心疼,不像蘋果、三星、HTC貴手機,一旦丟失損壞就讓人心疼;而更年輕的使用群體,他們本身沒有收入,智能手機多是家里購買,能上網、玩個簡單的游戲已經基本滿足他們的需求。
不過,在這些地區,手機更多還像是一個游戲機,除了打電話發短信,最常用的功能就是上QQ、聊微信、聽音樂、看電影、玩游戲,甚至充當手電筒。三年前,時任《創業家》主編的申音曾寫下名篇《被人為割裂的中國互聯網》,講述了一個中國互聯網的真實生態。他認為,當時所謂“中國的互聯網”的本質就是:太多的企業拼命爭奪已經被各種應用寵壞的,數量有限的精英用戶;另一大批生活在山寨機中的“數字化貧民”雖然已開始接觸互聯網,卻沉醉于一些廉價的虛擬娛樂中。
另一位持有同樣觀點的業內人士認為,過去底層百姓無法接觸信息的數字鴻溝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另一個新的信息鴻溝:很多用戶已經能夠使用移動互聯網,但卻不會使用移動互聯網。
3年之后,這個情況其實仍沒有太大變化。直到現在,仍有龐大數量的移動互聯網用戶,仍然只會使用為數有限的少數移動應用,但無論如何,隨著越來越多大學生返鄉后的帶動,以及不斷的使用與學習,他們已經開始使用移動互聯網做更多的事情:他們用手機看到了更多的新聞,學會用微博發自己的吐槽,不再撥打長途電話,而是用微信與進城務工的家人聯絡,用手機查找新的工作,通過網絡購買商品,開自己的網店……甚至是,用手機在春節回家前搶火車票。
更重要的是,在普及“下鄉”,擁有龐大基數的使用群體后,移動互聯網已經開始全面地改變中國的整個傳統產業。尤其是隨著傳感器和物聯網的廣泛應用,以及數據分析重要性的提升,一些新的變化正在政務和工業、商業等傳統產業領域不斷出現。
比如,在很多山區鄉鎮,過去需要專人花費數小時往返送取的公文,通過移動互聯網,已經可以以電子形式實時地傳送與簽發;在很多工廠與農村,越來越多的傳感器正在被安裝,用于監測生產溫度、能源消耗和氣壓變化等數據,熟悉了手機與移動互聯網操作的工人和農夫則可以通過手機,隨時隨地查詢這些數據,或是接收自動的警告訊息;在一些商店或連鎖品牌中,進銷存的管理不再是手工記錄或是電腦錄入,而是直接用手機進行簡單的輸入,就可以進行實時的數據更新,從而讓商品的周轉效率提高數天甚至數周;在一些小雜貨店與小吃攤,店主不再是等客人上門,而是通過微信或QQ,提前接收熟客的定單,然后在客閑時間就按量做好準備……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微信負責人、騰訊公司副總裁張小龍曾說,哪怕一個沒有門牌號的盲人,只要有一技之長比如按摩,也能通過微信找到他的100個顧客而生存下去。
而這,或許就是移動互聯網,將為社會帶來的變化的一個絕佳詮釋。
“補票”移動互聯網
移動互聯網用戶的下沉,正在迅速反沖到上層的商業結構。拿到“船票”的人不敢大意,沒趕上第一波浪潮的則加速追趕。
3月22日,剛剛否認了“收購UC瀏覽器”傳聞的百度,再次被誹聞纏身。 “百度即將收購網絡電視PPS。”業內消息人士說稱,雖然百度是通過百度還是愛奇藝來完成收購,還存在變數,但這樁交易已經基本達成共識。
對于此事,百度與PPS都對外給出了否認答復。但無論是否屬實,此事都讓外界對百度的移動互聯網轉型更加敏感關注。
在此之前,從去年6月到今年3月,業內已經數次傳出百度將斥資收購或入股UC的傳言,之間種種眼花繚亂程度,被業界戲謔“蓋過娛樂圈”。
有意思的是,無論是UC、PPS,還是其他的傳聞,比如參股金山,無論當事各方如何否認,外界都普遍認為,這些收購都有很大可能成為現實,也就是說,在其他的人眼中,這些資本動作確實符合百度的行事風格與戰略邏輯。這是為什么?
當前,移動互聯網即將成為全世界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的核心源動力,這已經成為全球共識。在這個大趨勢下,整個信息技術產業的公司都在向前移動方向進行轉型。
而用投資人熊曉鴿的話來說,移動互聯網將是對現有互聯網的顛覆。他所指的顛覆,并不是純粹的概念顛覆,而是著實賺到錢的商業模式。
當前,互聯網公司們都正在向著這個目標奮勇向前:騰訊發力微信、搜搜;搜狐不僅做手機新聞客戶端,搜狗輸入法,還做移動端的游戲……但在中國互聯網時代呼風喚雨的巨頭百度,在移動互聯網上的布局卻已經遠遠落后。 “過去的2012年,對于百度來說,可能是近些年來最困難、最不容易的一年。外界對我們的發展有一些質疑:百度是不是錯失了布局未來的先機?是不是只能躺在領先優勢上吃老本?是不是缺乏創新的動力和能力?”2013年1月,在百度的年會上,李彥宏如此反思,“接下來的路,百度該怎么走?我們的未來在哪里?”
在此之前,李彥宏已經在2012年11月的內部郵件《改變,從你我開始》中呼吁員工“鼓勵狼性、淘汰小資”.
狼群的方向不是北方,而是移動互聯網。在近兩年的財報會上,李彥宏多次強調移動互聯網的未來重要性,在解讀2012年四季度財報時,百度的高管們再次表示,2013年的重點在于移動業務。
但對已經錯過前一波機會的百度,最具有效率的追趕路徑,或許正是收購。 “移動互聯網日益增長高速發展,百度卻缺乏一個好的移動互聯網入口,這是壓在百度心頭的大石,”鴻泰計算機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淘寶大熊貓”說,“百度是國內互聯網大佬,但是不是移動互聯網大佬,從技術經驗風險等來說還是實在的收購一個在行業有足夠知名度控制力的產品公司會更實在些,以金錢解決時間成本、機會成本、市場拓展的成本。”
這一觀點與IDG創始人熊曉鴿觀點一致,“百度是一家成熟的公司,這決定了他不會像一家新生互聯網公司一樣,把過多精力放在創新上。”
按照百度“只做看得見的商業”的邏輯來講,收購是其最直接且便捷的路徑:為了在垂直搜索類別占領先機,百度收購了“去哪兒網”;為了搶占視頻搜索,百度收購了“愛奇藝”;為了占據渠道,百度戰略投資了刷機工具“卓大師”。
而就在2012年11月,百度再次通過資本市場募集15億美元,其用途正是打造“移動互聯網入口”.這讓外界再度屏息:這筆巨資,能否為百度補買一張移動互聯網的船票?
OTT威脅論
受到移動互聯網浪潮沖擊的傳統巨頭,并不止有百度。
更感受到徹骨寒意的,或許是中國移動互聯網的奠基者之一:基礎電信運營商。
“OTT(‘Over The Top’,指互聯網公司越過運營商,直接向用戶提供內容、應用或服務)作為一種技術進步,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2月25日,在西班牙巴塞羅那召開的全球移動通信大會上,中移動董事長奚國華再一次向外界承認,包括中移動在內的運營商正面臨移動互聯網帶來的巨大壓力。
奚國華認為,現階段運營商主要面臨兩個層面的競爭,一是運營商之間的同質化競爭進一步白熱化,圍繞存量市場的爭奪愈發激烈。二是互聯網業務的異質替代作用日益凸顯,不僅對短信、彩信等增值業務形成替代效應,而且大量分流了語音業務,而且來自后者的競爭“更嚴峻、更可怕”。
這并非奚國華的一家之言,自去年以來,就這一問題,三大運營商的高管都曾在不同場合,有不同程度的提及,但態度都高度一致:運營商已經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威脅。
與此對應的是,被外界視為OTT業務典型案例的騰訊微信,2011年1月上線,到2013年1月,注冊用戶已超過3億,創造了中國互聯網用戶發展最快紀錄。而且由于主要功能與電信運營商提供的語音、短信業務等市場重疊,沖擊效應甚至已經顯現。
據工信部運行監測協調局的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個月,中國短信業務量達到1576.1億條,同比增長0.7%,但明顯低于2011年同期的5.7%,更低于2012年同期的7.6%.其中,手機短信同比下滑10.6%。中國移動更是大受影響,其2012年凈利潤比上一年增速下降了3倍,其中語音業務只增長了1%.對此,3月23日,騰訊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運營商也是越來越多的合作關系,因為產生大量流量,運營商也會從過去語音轉向數據流量業務為主,未來我們合作的空間越來越大。但無論如何,本世紀初曾親密無間,聯手推動中國移動互聯網市場發展的騰訊與運營商,如今已經越來越趨向面和心離的競爭式合作。
就在2月27日,工信部甚至召集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重點討論了OTT業務對電信運營商的影響,尤其是微信業務對運營商網絡資源的占用問題,并討論 “是否可以讓OTT業務提供商對運營商補貼”。
目前,此事尚未有實質的進展,多位業界專家均認為,在新的市場形勢下,運營商與騰訊等OTT廠商之間必將重構市場契約,收取資源占用費等模式均有可能,但無論如何,這個調整都將順應移動互聯網的變革大勢,并將在市場經濟的無形之手下重建秩序,最終產生新的產業格局、商業模式與市場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