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是為了應用,效果才是硬道理,而近來全球范圍內發布的幾個智慧城市榜單就顯得尤為刺眼:4月5日紐約智庫“智慧社區論壇”(ICF)公布的全球最有智慧城市決選名單中,中國臺灣的臺中市和桃園縣分別位列第四、第六,而此前發布的全球第一次智能城市排名中,中國香港排名第九。耐人尋味的是,在智慧城市道路上“狂奔”了三年的中國大陸無一城市入選。
究其原因,我們發現自智慧城市建設升溫以來,無論是專家、學者還是官員都在呼吁出臺智慧城市的評價標準,業界也組織撰寫過這樣的標準。然而大多數指標更重視的是城市中擁有了哪些設施,建設水平如何,而衡量其的關鍵則在于“數量”。例如,某城市擁有的信息基礎設施數量、智慧社區數量等,似乎指標數量的多寡是衡量智慧城市建設水平的唯一標準。而此次ICF全球智慧城市評選的專家評選標準則包括這些城市能否教育公民并鼓勵他們成功,能否鼓勵企業發展并為新企業提供資本,能否為居民提供良好、普及的寬帶服務,有沒有高效率的地方領導階層,能否提供公用電腦培育居民信息素質等。依照以上任何一條標準來判斷,就能明白為什么中國內地無一城市入選:中國智慧城市在追求速度的同時,忘記了填充內容。這些問題的產生源于城市管理者對智慧城市建設方向的不清晰、對建設目標的不明確。如果沒有建立客觀有效的評價體系,使智慧城市建設效果可衡量、可比較,我們怎么可能知道該不該建、該怎么建、建得好不好呢!
其實我們已經有了很多標準
2011年8月,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發布了中國智慧城市(鎮)科學評價指標體系,提出智慧城市發展指標體系的三大方面:智慧城市幸福指數、智慧城市管理指數、智慧城市社會責任指數。該套指數體系包含3項一級指標,就業和收入、醫療衛生、社會安全等23項二級指標以及信息和網絡化水平等86項三級指標和362項四級細分指標。
2012年4月,中國工程院確立的“中國智慧城市”試點城市名單出爐,最近又提出“管理與服務水平、產業與經濟水平、城市建設與環境水平、信息化水平和居民素養水平”是智慧城市評價國際標準體系的5項核心指標。
2012年12月,住建部印發了《國家智慧城市試點暫行管理辦法》和《國家智慧城市(區、鎮)試點指標體系(試行)》,《試點指標體系》包括保障體系與基礎設施、智慧建設與宜居、智慧管理與服務、智慧產業與經濟四個一級指標。其中,保障體系與基礎設施指標,分為保障體系、網絡基礎設施、公共平臺與數據庫三類二級指標,涉及無線網絡覆蓋、城市公共基礎數據庫和信息安全等多項三級指標。智慧建設與宜居指標,分為城市建設管理、城市功能提升兩個二級指標,涉及數字化城市管理建筑節能、垃圾分類與處理、供水排水燃氣系統等多項三級指標。智慧產業與經濟指標,則包括產業規劃、產業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三方面,涉及創新投入、產業要素聚集、傳統產業改造和高新技術產業等內容。
其他的還包括中國信息化推進聯盟提出的中國智慧城市發展評價體系。該評價體系選取了感知環境、創新經濟評價、智慧服務、智能治理、市民幸福五個方面作為智慧城市評價的指標,并在全國數十個城市推廣應用;上海浦東智慧城市發展研究院等單位聯合發布了《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2.0》,主要可分為智慧城市基礎設施、智慧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務、智慧城市信息服務經濟發展、智慧城市人文科學素養、智慧城市市民主觀感知、智慧城市軟環境建設等6個維度,包括18個要素、37個指標。
專家指出,智慧城市建設的標準涉及基礎性標準、技術標準,以及建設、運行、治理、工程管理標準和安全與行業應用標準。其中技術標準涉及云計算、移動互聯、大數據、新興技術應用等標準。因為智慧城市涉及面非常寬泛,需要應用很多技術,并開展更多信息、通信、應用領域等的協作。在標準的建立方面,急需國家出臺相關規劃或者指導建議。我們注意到,智慧城市建設目前已經有發改委、工信部、科技部、住建部等多個部委在布局,如何在國家層面形成統一科學完善的標準評價體系,是一個緊迫的課題。
首屆中國智慧城市發展水平評估報告
2011年9月9日,北京國脈互聯信息顧問有限公司在中國北京正式發布了《首屆中國智慧城市發展水平評估報告》,并公布首屆中國智慧城市發展水平評估結果。
《首屆中國智慧城市發展水平評估報告》由北京國脈互聯信息顧問有限公司獨家完成,在對智慧城市內涵、特征、體系架構、發展規律、內在邏輯及階段特征等進行了全面分析的基礎上,選取了規劃方案、組織體系、資金投入、示范項目、信息基礎設施、用戶能力基礎、政府服務能力、產業基礎、軟環境、能源利用與環保等10個內在邏輯性較強、數據采集可行高的評測指標,并通過官方數據、第三方數據與申請公開數據,針對各項指標的建設發展情況進行量化處理,按照智慧城市起步階段的發展水平劃分為A(領先者)、B(追趕者)、C(準備者)三個梯隊,最終得出首屆中國智慧城市在起步階段中的評估結果。
據不完全統計,至今(2011年上半年)已有近50個城市、城區或園區提出了具體的智慧城市建設目標和行動方案,它所涵蓋的領域范圍遍及城市生活管理的方方面面。但是,全球智慧城市建設還處于初步探索研究階段,在很多方面還未達成共識和建設標準,也缺乏成熟的評價指標體系。今年3月,北京國脈互聯信息顧問有限公司開始啟動首屆中國智慧城市發展水平評估工作,從已有初步行動的城市中篩選出了28個代表性的目標城市(城區)進行評估考核,主要以《中國智慧城市發展水平評價研究》報告為依據,從評價指標體系建立、數據處理方法以及綜合評價方法三個方面來展開,形成最終的評估報告。
根據此次評估結果顯示(各梯隊排名不分先后),創建智慧城市"領跑者"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寧波、南京、佛山、揚州、浦東新區、寧波杭州灣新區;創建智慧城市"追趕者"的城市有:天津、武漢、無錫、大連、福州、杭州、成都、青島、昆明、嘉定、莆田、江門、東莞;創建智慧城市"準備者"的城市有重慶、沈陽、株洲、伊犁、江陰。
《首屆中國智慧城市發展水平評估報告》填補了國內在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研究方面的空白,對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具有重大戰略意義。據了解,北京國脈互聯信息顧問有限公司憑借多年來的第三方評估研究經驗,綜合了歐洲及北美等地的智慧城市評價標準,結合當前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具體國情,目前已制作完成了較為完善的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并將根據我國智慧城市發展進程逐年開展評估,將發展水平評估作為推動中國智慧城市建設與發展的重要杠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