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盡管遭遇了較嚴重的自然災害和異常波動的市場環境,但在國家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支持和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國主要農產品生產穩定增長,農產品總體供求平衡,市場供應充足,交易活躍。受成本上漲、政策托市、特別是通脹壓力等宏觀經濟因素綜合影響,主要農產品價格出現整體上漲格局。按照“穩中求進”的指導方針,2012年調控物價仍然是宏觀經濟管理中的重要任務,而農產品市場與價格的穩定是整體物價穩定的基礎。
2011:農產品價格整體上升趨勢明顯
縱觀2011年主要農產品市場,稻谷、小麥、大豆價格穩中有漲。玉米、棉花、豬肉、食糖等產品價格紛紛突破歷史高位,再創新高。在大部分品種供給基本充足的情況下,仍出現價格整體上漲趨勢,其主要原因一是農產品生產成本普遍增加,二是國家逐年上調糧食最低收購價,三是國內通貨膨脹壓力以及豬肉等部分產品供給失衡、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國內外游資炒作以及自然災害因素影響。
2011年人工成本、農資等生產資料價格上漲明顯,農產品生產成本也隨之上漲。根據河南省地方經濟社會調查隊對全省40個縣市區600個農戶的小麥生產成本調查,2011年河南小麥每畝種植成本為704.7元,同比增長20.5%。生產成本的快速上漲影響了農戶的實際收益。雖然2011年河南小麥產量及收購價格比上年有所提高,但每畝凈收益和現金收益均出現了下降,其中凈收益下降幅度高達52.4%。未來土地、水等自然資源緊缺趨勢更加明顯且程度更加嚴峻,農村勞動力大量流轉、人工成本上漲難以逆轉,農業生產成本將呈上漲格局。
由于2011年糧食價格呈穩中上漲格局,稻谷、小麥國家最低收購價,玉米臨儲政策的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糧食收購主體主要以糧食購銷企業、面粉加工廠、飼料企業、個體糧商為主,糧食價格政策市特點有所弱化。但最低收購價、臨時收儲政策已經成為我國調控糧食市場的主要政策手段。如何在政策調控和市場調控中把握兩者的關系,如何科學界定國家指導價格水平,使其既發揮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的作用,又充分發揮市場機制調節作用,是今后我國糧食調控政策面臨和必須解決的問題。
2012:農產品市場供給有保障
我國糧食連續八年豐產,總產再創新高,國內供給充足,而且由于2012年全球經濟形勢前景黯淡,抑制了農產品需求的增長,糧食價格大幅上漲的可能性不大。但由于生產成本的剛性上漲、國家最低收購價繼續提高以及穩定生產的政策取向,糧食價格總體上仍然有可能保持穩中上漲格局。由于上年農戶補欄積極性增加,能繁母豬存欄量連續增長,母豬產能恢復且有所增長,未來豬肉供給能力大大提高。考慮到生豬生產周期和當前供需形勢,未來一段時間內豬肉價格高位回落的可能性較大。
按照“穩中求進”的指導方針,2012年控物價仍然是宏觀經濟管理中的重要任務。首先要完善市場調控方式,2012年小麥與稻谷最低收購價均已先后出臺,對繼續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進一步促進糧食生產發展將產生積極作用。但最低收購價正在面臨兩難境地,過高可能扭曲糧食市場真實價格,過低又難以反映生產者的真實成本與收益。從實際情況看,迫切需要建立與完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一是建立與完善市場形成價格機制,二是探索建立農產品價格補貼機制,豐富市場調控手段。完全自給的品種可繼續延用最低收購價政策,對外依存度大的品種可探索建立目標價格為核心的價格補貼機制。三是政府要綜合運用生產、市場、流通、庫存、進出口等手段有效調控市場。其次要探索建立支持生產者的鮮活農產品價格風險基金制度。利用各地已經建立的價格調節基金為基礎,再加上各級政府財政支持等構成農產品價格風險基金,并通過與農業政策性保險結合,對生產者進行適當補貼。即當農產品市場價格在規定水準以下時,其差價額的大部分由以上風險基金進行補貼;其余部分差價則由生產者自負風險。這項工作可先在正式注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中進行試點。 (作者系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