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種交通意外事件自動報警,路口信號機聯動合理調控紅綠燈時間,科學高效處理事故現場避免糾紛……剛剛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城市智能交通管理指揮控制系統”,讓首都交通管理步入科技時代。
面對來勢洶洶的機動車“400萬輛時代”,如何智能化管理北京的交通?
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副局長隋亞剛介紹了剛剛獲獎的“城市智能交通管理指揮控制系統”:十年來,首都交管部門構建了以“一個中心、三個平臺、八大系統”為核心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統體系框架,高度集成了視頻監控、單兵定位、122接處警、GPS警車定位、信號控制、集群通信等近百個應用子系統,達到了733T的實時海量異構數據的高度融合,強化了智能交通管理的實戰能力。
157個高清攝像頭上萬個檢測線圈
道路遺灑等9種交通意外自動報警
“嘀,嘀,嘀!”在公安交通指揮中心大廳內,交通事件自動檢測系統發出報警提示。通過意外事件現場高清攝像頭提供的實時圖像顯示,一路段發生貨車泄油事件,地面圖像像素異常,值班警官立即調配附近警力迅速處理。幾分鐘后,道路恢復正常通行。
在北京的環路上,安裝著157個高清攝像頭,它們可以自動記數,統計交通流量;當道路上發生事故、擁堵、路面積水、道路遺灑等9種意外事件時,系統便會自動對意外事件全程錄像、自動報警。
目前北京大部分時間主干道都在飽和交通量以上運轉,交通非常脆弱,一個點發生意外事件都可能造成局部擁堵,這就要求交管部門對意外交通事件快速發現、快速出警、快速處置。
在北京的快速路、主干路網中,有上萬個檢測線圈,它們埋在接近路口的地面下,通過電子感應傳遞到檢測器,就像城市的神經末梢,24小時自動采集路面交通流量、流速、占有率等運行數據。此外,超聲波、微波、視頻等科技設備也隨時檢測著交通信息,它們通過系統后臺的整合、分析、處理,除了以圖形的方式在地圖上顯示出實時動態路況信息外,還可以準確發現道路上的異常情況。
這套交通流量檢測系統還能自動與前四周的相關數據進行對比,如果車流量、擁堵情況超過了歷史平均的常量,系統便自動發出警告提示,交管部門便可以據此部署警力。
近2000臺信號機協調聯動
1535處路口自動調整放行時間
最大限度地解決擁堵問題,根本是要提高路網通行效率,其中提高信號控制系統的智能化水平尤為重要。
“以前,各個路口的放行都‘各自為政’”,隋亞剛說,“現在,通過交通流檢測器,控制系統可以實時掌握車流量的大小,自動控制全市近2000臺信號機協調聯動,根據車流量,自動調整放行時間。”
在五環路內的1535個路口,流量檢測器采集到的即時車流信息,傳到路口像“冰箱”一樣的信號機設備上,然后通過通訊線傳到公安交通指揮中心,指揮中心的計算機得出數據后再發到路口的信號燈上,調節紅綠燈的變化,這個過程瞬間即可完成。通過交通信號控制系統,信號燈根據實時路況,自動控制路口的放行速度,實現車輛延誤最少,停車次數最少,通行效率最高。
對于一條道路來說,控制系統根據即時交通流狀況,自動計算出配時方案,在高峰時進行最大通行量控制、在平峰時進行協調控制、在低峰時進行感應自適應控制,實現主干道的綠波。
對于行人過街問題,隋亞剛表示,在系統設計之初就通過民警的實地勘察,計算出了每個路口行人過街的安全時間。通過計算行人過街路口上下游車流速度,系統會自動給出行人過街的放行信號,使行人過街的放行時間不少于安全時間,恰好在上下游路口機動車放行前變成紅燈。
而行人過街信號燈的紅燈,則是根據上下游機動車的流量,自動計算時間。對于自助式行人過街信號燈,并不是行人按下按鈕立即就可以變成綠燈,而是要通過對車流量的計算,由系統給出通行的信號。
對于一些距離其他路口比較遠,相對獨立的路口,系統還可以進行單點優化控制,根據交通量檢測裝置的數據,當一個方向的車流量大時,系統自動將車流量小的方向的綠燈配時盡可能地轉移到車流量大的方向,使這個路口的通行效率盡可能地提高。
就某一個區域來說,系統會自動將這個區域的所有路口作為優化的目標范圍,通過對車流量的計算,根據路口的交通熱點,不同交通對象的需求,采取不同相位的控制形成信號燈變化的最佳周期,實現區域路網的優化協調控制,最終實現點、線、面的優化控制。
目前,北京五環路內80%的路口都已經實現了計算機的協調控制,路網綜合通行能力提高了15%。
228塊信息板2分鐘刷新一次
每天顯示196萬條實時路況信息
在北京環路、主干道上容易發生擁堵的點位,設置了228塊大型室外可變情報信息板,每2分鐘刷新一次,每天顯示196萬條實時路況信息。
這些信息板根據交通自動檢測系統提供的數據發布道路流量,幫助司機選擇暢通路段;當發生事故等突發情況或出現惡劣天氣時,信息板可以自動實時發布路況信息和管制信息,誘導車輛避開擁堵和意外事件點段,實現對車輛的全程誘導。
為了配合道路信息發布,交管部門新建的氣象檢測系統還能提供能見度、路面溫度、地面摩擦系數、覆蓋物(如雨、雪)、平均風速等天氣信息,讓駕駛員能夠及時了解天氣對交通的影響。
在公安交通指揮中心,正對大屏幕的位置有7個專門供媒體使用的直播間,可供電視、廣播媒體實時發布道路交通情況,目的就是向公眾發布及時、準確的出行提示。
交管部門還建立了現代化的交通信息發布中心,在官方網站上開辟了實時路況信息圖和音頻視頻路況信息發布系統。
目前,北京交管部門還開辟了手機WAP網站。手機用戶可實時登錄,查詢出行信息。不久的將來,手機用戶還可以通過短信了解實時路況,幾分鐘至幾日的交通情況預報,查詢到達目的地的最佳路線。
出門前看網站,途中聽廣播、看路面大屏,北京路況信息發布已經實現24小時“上天入地”的滾動。
18類突發情況3860個應急預案
無需通過指揮中心自動合理布警
春運交通如何疏導維護,兩會期間怎樣合理交替放行,馬拉松比賽最大限度不影響正常交通通行,香山紅葉節周邊地區行車方案……在地理信息系統中,北京交管部門根據18類突發情況制訂了3860個應急預案。無需再通過公安交通指揮中心布警,系統自動根據預案,通過集群通信技術,將事故情況迅速下發到民警,合理調派距離最近的交警趕赴現場,將意外事故對交通流量的影響降到最小。
這套系統集成GPS、GIS技術,一旦發生事故、擁堵等意外事件,事故發生的位置、周邊警力部署情況將立即被顯示在指揮中心的顯示屏上。
目前,北京每名交警、每輛巡邏車上都裝配了GPS定位系統,在公安交通指揮中心的顯示屏上,每名交警、每輛巡邏車的位置均可以精確到米。
應用先進的控制系統,可以將突發事件高度集成在地理信息系統上,將指揮平臺平移到指揮車上,指揮車可以調取指揮中心的一切資源。一旦發生重大突發事件,指揮車開到哪里,立即就可以建立指揮平臺。
每天,北京交管部門122報警臺平均要接到8000至10000條擁堵、事故報警,通過與相關部門信息的高度集成和共享,交管部門在接到報警的同時就可以對報警人、事故發生地進行準確的定位。
通過數字化的監測監控系統和多系統聯動的指揮調度集成系統、預案化的指揮模式,首都交警對交通意外的平均處置時間縮短了3至5分鐘,城區處警時間縮短2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