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工程大學合并組建初期,四個校區分布在同一城市的東南西北四個角,相互間接觸主要是通過電話聯系,來回跑動溝通。訓練部李忠部長深有感觸地介紹當時的情況:“各辦公室電話此起彼伏,車輛頻繁穿梭在校區間傳送文件資料,造成了大量時間和物資的浪費,教學、辦公效率也大打折扣,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大學發展的步伐。”
需求呼喚改進。大學黨委清醒地意識到,在當今信息化飛速發展的時代,如何盡快實現校區間的信息互通互聯,打造統一、實用、集成的全校信息系統平臺,已成為當務之急。
很快,大學成立了校園信息化建設領導委員會。他們到軍地院校走訪調研,組織專家論證,方案很快出臺。
打造數字化校園,解決硬件是前提。大學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主動與地方政府溝通合作,借助地方光纜,實施四校區光纖互聯工程,從而實現了完全隔離的校區間的信息互通。
然而,簡單的互通,遠不能滿足實際需求。用戶大量增加,信息安全有待保證,搭建一個高性能、高安全、可擴展、互操作的信息通道和平臺已勢在必行。于是,校黨委立即制定了《互聯骨干網建設實施方案》、《網絡安全保密暫行規定》等,組織設計研究人員成功完成校園網的三次升級。現在,校區城域網為萬兆主干網,通往各樓宇的寬帶為千兆,到桌面終端的也達百兆,校園網有信息點8300多個,交換機近百臺,教學樓、辦公樓、宿舍樓、實驗室、圖書館等都實現聯網入戶。
網絡接通了,平臺搭好了,但各校區的管理信息系統并不兼容,各學院獨立建立的教務系統因無法共享數據和系統功能,經常出現四個學院的教務參謀花費大量時間核對數據的尷尬場景。大學發揮科研人員多、專家多的優勢,自主研發成功集成綜合管理服務信息系統,真正實現了跨學院、跨部門、跨系統的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
筆者在大學的教學指揮中心看到,中央大型智能顯示屏上不但分別顯示著不同教室、班次的授課情況,而且相關課程建設、師資教材、學員隊情況等信息也盡收眼底,這是監控系統與教學系統有機集成的結果。在這里,可以隨時查看各校區不同時間和科目的授課進程,觀察學員的聽課狀態,掌握隊干部跟班聽課情況。同時,與此配套的聽查課反饋系統,可隨時與指揮中心進行信息交互,準確地分析評估教學情況,隨時調節教學實施環節中的精度和進度。
現在的校園網,猶如龐大的數字教學資源“超市”,有近百部網絡課程、數十個學科專業網站,可以提供網上選課、聽課、答疑、實驗、訓練等多項服務功能,教職員工可以隨意選擇。教員在這里可以批改作業、互換心得、共享最新教學成果;學員可以足不出戶就能聆聽其他校區、其他教員的多媒體網上課程,通過網絡動態管理系統,自主選擇自習地點,自由查詢學習檔案。點擊網絡虛擬實驗室,戴上特制眼鏡,就可以走進“信息化攻防戰場”……此外,視頻會議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數字圖書館、經費管理系統和一卡通管理系統等主干系統的應用,真正實現了校際間、部門間教學管理的無縫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