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個走出校園的學子都想早日成為職場精英,但職場精英不是靠讀書讀出來的,也不是靠聽課聽出來的,而是干出來的,是練出來的。這就如真正的高手,是大師指點過的“喬峰”,而不是只會背“秘笈”的“王語嫣”。大學階段常常被稱為“紙上談兵”,而火熱的IT職業培訓中是否也存在這種現象呢?學生如何才能學到企業要求的知識而成為“搶手貨”呢?
莫當“四年井底之蛙”
在一些大學課堂中,我們學到的往往皆是原理+定義,這對于強調手腦協調的理工科學生猶如“搖籃里的炸彈”,有可能誤認為這些知識將是我們適應企業需求的敲門磚,在相對封閉的學習環境中,你可能不知不覺地就成了“井底之蛙”,而這一呆就是4年但在接觸實際的求職過程中呢,企業感慨最多的莫過于“很多計算機專業應屆畢業生缺乏實際經驗和動手能力”,而對于應聘者來說,“工作經驗”四字又成了企業大門緊閉的枷鎖。那么,大學課程是不是都不重要呢?答案并非如此。
以大學計算機課程為例,包含了:C語言、數據庫、人工智能、JAVA、網絡、多媒體技術、數字邏輯、微機原理、C#程序設計、ASP程序設計、高數、計算機英語、數據結構、軟件工程……這些課程的設置都有他存在必要性,但由于教授的方法偏向于理論的探討,因此就與實際用人單位中強調的“獨立完成+團隊協作+工程項目”背道而馳了,針對這一點,大學課程的弊端將在實際面試中暴露的最為徹底。
作為亞洲最大的IT人才培養機構NIIT,在對我國大學校園理工科學生抽樣調查中發現:“絕大多數學生表示,之前學校提供了大量C語言和JAVA語言編程的課程,而通過這些課程中牢固的基礎性學習,使得自己在開始轉到就業類培訓時非常的容易。”不過,NIIT還指出了一些大學生過于樂觀的現象:“盡管受到金融危機沖擊,IT行業對人才的渴求仍然不減,但這并不意味著就業人員的技能門檻有所下降。企業沒有停止用‘新人’,但聘用標準更趨于實際,操作經驗豐富、能獨立工作成為了關鍵要素。而面對競爭,如果都拿著四級英語證書和計算機考試水平證書來應聘,就難以找到稱心的工作了”。
如何選擇“真實訓”?
為了提升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的職場競爭力,一些高校已經與諸如NIIT這樣的國際培訓機構達成合作,4年的學習中,學生們在熟練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將跟隨培訓機構的老師,實際操作當前企業中的真實項目,增加項目經驗。其實,嚴酷的就業形勢其實早已澆醒了大家,多數求職者均認為參加職業培訓是進入IT行業的“捷徑”,而只有小部分人還認為工作中慢慢積累經驗是一種方法,但是伴隨著IT行業“門檻”的日漸提高,這種邊干邊學的機會恐怕越來越少了。
既然明確了目標,打算往這個領域去深造,你只需要堅持不懈,努力朝著既定目標前進就是了,但千萬牢記:“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不過很多準備參加職業培訓的學生擔心,一些職業培訓機構中的很多課程與大學課程設置很相似,是否也存在著紙上談兵的情況呢?如何避免再入歧途呢?筆者認為以下三點可衡量培訓機構是否能讓你駕馭企業的需求標準:
(1)課程來自哪里?
如今我們看到很多培訓企業都打出來“項目實訓”的招牌,但你如果明智的話,一看就知分曉,所謂的項目都來自家企業呢?以軟件開發為例,三五個人,七八條槍就撐起一個培訓公司的大有人在,拿一個Web網站開發需求當幌子的課程說明也比比皆是。論起真正的開發項目,我們可以對比看一下課程是否出自微軟、SUN、甲骨文、CA等處于國際領先地位的軟件公司。
那么,這些與這些公司聯手開發的課程又會使你學到什么呢?至于答案,讀者可自行知曉,但要提示你,與一般的開發課程不同的是,你們的起跑點不一樣。無論任何產品,如果沒有人愿意購買,那么就不能實現它的價值,而了解和重視價值又是所有成就的根本。培訓機構的課程企業認不認可,這是衡量課程是否和企業接軌的必要條件。
(2)師資質量能否統一?
釣魚要收獲,必然要沖著“魚”來。有人將IT培訓公司的環境比喻成“大魚塘”,這里的“魚”又可當成老師來看。待眾所周知,師資的質量決定了培訓的最終效果,因此它是每個求學者最為關注的問題,但我們不能保證每個池塘里的魚都一樣吧?也可能還是那條“金鯉”,也可能就是條“鯽魚”。由于老師對實訓項目的理解不同,講授方法不同,引導學生的方式不同,責任心也不能保證一樣,最后的結果也就不同了,這一問題在連鎖制的IT培訓機構中尤為突出。
記得有媒體問NIIT中國區總裁浦凱旋先生,NIIT是如何避免師資不統一的問題時,他用“麥當勞式”的比喻講解了NIIT對于全球四千家中心的管理:“NIIT一般建立中心后,會對教師進行培訓。教授什么內容,如何教,都已經設置好了,教師不能改。NIIT有一套程序,告訴老師如何將這些內容,如何教授,演示出來。NIIT會教授老師如何提高和學生的關系,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發揮創造性。NIIT每年都會對老師培訓,教授更新的技術,每年有一個時間段,會有全國性集中培訓,教授他們培訓的技巧、內容。每個月都會有專門的技術專家,監管培訓中心的教學過程,進行評估和幫助提高他們的教學質量。NIIT設定了十六個標準來監控教學質量。如前面說的技術專家會給培訓中心打分,看他們符合多少個標準,反饋到NIIT中心,如學生通過率、平均分數、學員每個學期的繼續就讀率的百分比。每隔13周會對學生的教師反饋質量調查,和學生聊天,讓學生對教師打分,并且教師工資和反饋意見掛鉤。所以,無論學習者在NIIT中國的187家培訓中心學習課程的話,就會發現課堂完全是被克隆出來的。”
(3)課程變更能夠跟得上
目前IT技術平均18個月更新換代一次,而一些培訓機構使用的教材,竟然還是幾年前的出版物,所以IT業最新發展技術與傳統教材更新難以同步。另一方面,如果教材更新速度嚴重滯后于軟件技術發展速度,那么師資素質又得不到提高,這將是一個惡性的循環。在過去的十多年里,NIIT持續性地研究企業對IT人才的需求特征,那么NIIT的教材又與其它培訓機構不同呢?
在美國,印度,新加坡的超過千人的課程研發團隊對NIIT現有的課程每18個月更新一次,并且每年投入500萬美金進行新課程的研發。NIIT所有的課程均通過CMM5級認證,也是全球唯一獲此殊榮的教育機構。與一些IT認證廠商的教材不同,NIIT采用了全球同步教材,而且針對每個 國家的實際情況進行本地化的調整,不但能保證NIIT學員能掌握到最新的業內知識,而且富有國家當地的特色。以火熱的3G開發為例, NIIT在所有開發類課程中都加入3G相關的課程模塊,全面與3G技術接軌,例如使用.NET平臺和Java平臺開發針對3G Web內容提供服務應用平臺,以及使用J2ME開發JAVA游戲、使用MIDP2.0開發手機游戲、移動類多用戶游戲設計、移動平臺的在線游戲互動等等。
用職業培訓改變自己的“學生氣”
企業需要的人才并不一定都要工作多少年的工程師,而更希望新鮮的血液以及可塑性人才,不然也就不會有校園招聘這個名詞的存在。不過企業在招聘過程中,最害怕的就是求職者的“學生氣”了,因為學生脫離不了老師的幫助。古人的“切磋琢磨”是什么意思呢?切、磋、琢、磨,全部是古人玉器手工業上的用詞。這四個字,全部是動詞,也是雕琢人才的基本方法。參加職業培訓的意義就在于雕琢得符合企業,那么如何在就業之前就甩去這個角色的影子呢?
面對這個難題,如今很多院校都在借鑒NIIT的MCLA學習方法,將問題和練習取自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問題和軟件工廠中的真實項目。MCLA的全稱為Model Centered Learning Architecture,是一種在專家引導下的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科學學習方法。整個教學過程是由許多小的教學循環組成,每個教學循環中首先是一個由IT行業或工業界提出的實際問題,讓學生知道本堂課的教學目標;然后由專家(也就是教師)系統的用他的推理和計劃編制的方法來示范他的標準解決方案,并在此過程中教授相關知識點,學員在模仿老師做的同時,逐漸領會老師的解題思路;接著,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團隊實踐,通過一次次的練習,讓學員在互相協作的基礎上完成相關練習的同時對所學的知識點進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在練習過程中,老師的指導在逐漸減少,而學生的應用能力在逐漸加強。
最后在獨立實踐課上,要求學員必須將本周所學全部知識點綜合應用到解決一個新的案例上,且由學員自己獨立完成,期間學員可以參照老師的方法來解決該問題。這就是NIIT中倡導的在專家指導下的實踐,如此循環往復,逐步提升。學員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就漸漸培養出來了。另外,在軟件工廠的模型中,以嚴格的軟件公司團隊管理、績效考核、工程控制、角色定位等大型企業的規范和標準,開發項目,讓學員真正“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