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電網得以發展是基于人們對未來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有樂觀的估計,它的主要目的也是為應對未來可再生能源的規模化利用。可再生能源的規模化利用會促進發電、輸送、用電方式的重大變革。
智能電網解決兩大問題
為刺激美國經濟的復蘇,智能電網成為美國總統奧巴馬上臺后實施的能源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專業詞匯也因此一夜之間家喻戶曉。而由于符合低碳經濟的發展趨勢,智能電網也引起了世界各國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視。
在我國,面對新形勢新挑戰,國家電網公司迅速將“智能電網”上升到戰略層面,今年上半年適時提出了全面建設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干網架、各級電網協調發展的堅強電網為基礎,以信息化、數字化、自動化、互動化為特征的統一堅強智能電網計劃。并針對此計劃國家電網做出了三步走的規劃,2009年至2010年為規劃試點階段,2011年至2015年為全面建設階段,2016年至2020年為引領提升階段。去年8月份,第一階段工作已全面啟動,將重點開展電網智能化規劃工作,制定技術標準和管理規范,研究關鍵技術和研發智能化設備,開展各環節的試點工作。據悉,目前第一階段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在當今世界面臨嚴峻的氣候變暖和能源緊缺等環境問題、能源問題的情況下,發展智能電網顯得異常重要。據專家介紹,智能電網的建設可以解決兩個重要的問題,而這將對應對能源和環境問題的挑戰有很大幫助。
電網的智能化改造可以提升電網的效率。清華大學微電子研究所副所長王志華介紹說,據統計,全世界的發電總量在電網內部消耗了大約40%,根據美國能源部提供的數據,如果美國電網效率提高5%,所節約的能源相當于減少5300萬輛汽車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建設智能電網是提高電網輸電效率的有效手段。
智能電網也給可再生能源發電并網提供了條件。中科院電工所所長肖立業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因為風電、光電等新能源的發電方式與傳統能源不同,輸配電方式也有較大差異,通過智能電網才能實現并網發電。而在用電對象和用電方式上它們也與傳統能源不一樣,比如未來電動汽車應用將普及,更多的儲能電站也將被建設,這些都將需要在電網智能化的基礎上實現。
新能源分布式利用是重點
從智能電網的發展歷程看,也主要是朝著解決以上這兩個問題的方向走。最早美國在2001年提出的Intelligrid智能電網概念,是基于保證電力供應,提升電網的輸配電和使用效率,從而減少拉閘限電而對電網進行升級改造。之后在此基礎上,美國在2003年提出的“Grid2003”計劃將智能電網的構架較為全面地勾畫出來。在之后漸進的發展中,隨著新能源發電技術的進步和傳統能源的缺乏,智能電網的發展越來越強調對新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利用。現在在美國和歐洲一些國家已經有一些智能電網的試點城市在建設中,而這些試點城市都將可再生能源與傳統能源的發電結合起來。
肖立業舉例說,2008年,美國在科羅拉多州的Boulder市建成了一個智能電網試點城市,將配電技術和風電、太陽能發電相結合,構建配電網實時高速雙向通信網絡,整合基礎設施,支持小型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等分布式發電,并具備相關儲能技術。
他指出,智能電網得以發展是基于人們對未來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有樂觀的估計,它的主要目的也是為應對未來可再生能源的規模化利用。可再生能源的規模化利用會促進發電、輸送、用電方式的重大變革。他認為,我國發展智能電網也應把促進新能源的規模化利用放在首位,現階段我國應主要從新能源的分布式利用示范點建設入手,做好配電系統和分布式能源利用的有機整合,先在小城市做示范,而在大電網上宜先進行關鍵技術和標準的研究,比如框架結構的研究等。
中國有較好基礎
專家們認為中國具備發展智能電網的較好基礎。中國在智能電網的研究上已歷經多年,在1999年就提出了數字電力系統的概念,和現在所說的智能電網概念很接近。而面向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利用,我國在2001年就開始了分布式電力技術的研究工作。
雖然之前并未出現智能電網的概念,但電力系統的數字化工作已經在我國電網的改進和發展上進行了,電力設備供應商許繼電氣總工、許繼集團智能電網研究中心主任周逢權告訴記者:“我國原來發展的數字化變電站實際上和智能變電站是一個方向,它要求的是電力設備的數字化,主要的特征是實現了電力數據的采集和可視化,而智能化的含義則是在此基礎上更進了一層,在可視的基礎上要實現更多的控制和應用。”他認為,智能化是對數據的深層次加工,為自動化服務提供更智能的大腦,實現了變電站的更強的控制和自動化應用能力,比如自身的控制、自協調和互動能力等。除了這些之外,我國的電力設備總體上來說也相對比較先進,這些都為建設智能電網打好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