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手機丟了,里面成百上千的電話號碼也一起丟失的問題?懂技術的人會告訴你可以往“云”里存,簡單而言就是將號碼在手機里的微信或者其他軟件進行備份。手機的“大眾點評” 軟件“搖一搖”就能找到你周圍的餐廳、電影院、加油站……甚至有軟件能幫助你找到最近的衛生間,去過了還能做評論。而這些信息可以被提取、解讀、分析,然后企業、政府可以使用這些信息更加“懂你”,進而為客戶和居民提供更多優質的服務,當然,與此同時,你購買物件時所遞交的銀行卡、個人信息等也都一并被了解。這時候“隱私換服務”可能是一個更合適的詞匯。當下,說要退休的馬云正將“互聯網+ 大數據”的開放平臺和社會化分工,將原有的阿里系和新建立的菜鳥網絡無縫對接,搭建起電子商務的“天網”和“地網”,期望在未來5 至8 年內建立一張能支撐日均300 億元網絡零售交易額的智能骨干網絡,讓全國任何一個地區做到24 小時內送貨必達。
你也許也發現早高峰時段地鐵里用ipad 讀最新的報紙、雜志,看最新的美劇的人比比皆是; 上班時的越洋電話、視頻會議多了起來;出門開會到了停車場,習慣性地看一眼“還剩XX 個車位”, 再決定要不要下地下停車;晚上預訂吃飯的餐廳是昨天朋友在微信朋友圈里的強烈推薦;去機場前先通過“飛常準”確認航班是否準點……
這還沒完。偶爾被拉去看房,發現售樓小姐從前最愛介紹的好地段、好房型已經被“室內溫度的控制、防止PM2.5,自動進行濕度的調節……” 等“智能化管理”賣點所替代。年底收到超速、闖黃燈、未戴安全帶的罰單都是聯網的“電子眼” 的功勞,下班堵在二環時發現下一段進城路也是紅色一大段是電子城(600658,股吧)市交通管理局的溫馨提醒。現在生病了要去醫院可以通過網上掛號,避免長時間排隊發生的二次傳染……
現在的中國人已經習慣了微博、微信、人人網甚至Instagram。上微博一分享剛才吃的餐廳才發現你喜歡的明星剛來過;貝克漢姆來中國也刷上了微博,發張圖秀一秀自己的熱情中國粉絲; 無聊時微信搖一搖能搖到你從未見過的鄰居;在Instagram 上分享一圖片5 分鐘內就有無數其他國家的朋友紛紛給你“like”一下;動筷子前先拍美食上網;見面寒暄先@ 對方……網絡社交模式已經改變了我們的社交行為,在拉近了從前覺得“八竿子打不著”的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同時,也少了些和老朋友面對面交流的頻率。
8 年前,托馬斯·弗里德曼所寫的《地球是平的》點醒了世人“全球化”的到來。8 年后,互聯網的潛力不斷地被挖掘,如今再遠的空間和時間距離都縮短了,我們猛然發現,地球人不僅全球化了, 更是同步化了。
這些都是什么?答:智慧城市里面的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和物聯網技術的應用。
掃盲“智慧城市”
5 月10 日,在淘寶十周年晚會上,將卸任阿里集團CEO 職位的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在晚會上做卸任前的演講說:大家還沒搞清PC 時代的時候,移動互聯網來了,還沒搞清移動互聯網的時候,大數據時代來了。
云計算不是浮云,它的內涵在于企業把數據和應用程序放到遠程服務器上,從而提高靈活性,降低成本。而大數據包含4V 特點:Volume(容量)、Velocity(速度)、Variety(多樣)、Veracity(真實)。其實生活中,使用支付寶支付購買的物件,網上掛號等等都是大數據與云計算的應用,而通過互聯網聯系人與物、人與人、物與物解決人與世界的信息溝通問題,將互聯網進行延伸和拓展就是物聯網。這樣一來,智慧城市簡而言之就是更高效、節能的信息化城市,新一代城市的意義在于城市設施變得更加“聰明”,通過采用和分析居民的信息更懂得居民的衣食住行, 在投其所好進行優質市政建設的同時,開發新的商務模式,再服務于城市居民。
實際上,智慧城市生態系統的最底部是傳統經濟及其參與者,包括個人、家庭、企業等,他們是城市數據的生產者。這些來自經濟個體的數據通過兩類機構被搜集和匯總——傳統的數據收集者(如政府相關部門、電信運營商、金融機構) 和新興的數據收集者。再上層則是智慧城市的核心力量——數據分析者和開發者,這里是智慧閃現的地方,包含有大量的創新開發團隊和中小型科技公司。
其實,漸漸地,我們開始從生活上的點滴改變就能明白由互聯網/ 信息技術和綠色能源相結合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已經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互聯網和綠色能源結合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技術是一項復合的、綜合性技術,而非單一的技術,它包括了儲能、電動汽車、智能建筑和智能電網。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離不開儲能技術,更離不開大規模的遠距離輸電技術。這就意味著智慧城市同時也是更加生態友好的城市,政府可以通過對本地居民的資料進行提取分析來創造改進市政設施建設,比如北京在地鐵站附近鋪設社區自行車租賃點,比如各地已在投放使用電動公交車,鼓勵地產商進行節能樓宇的建設等等。這其中就包括我國正在積極推動的智能電網的建設,隨著智能電網及儲能技術的發展,太陽能、地熱能、潮汐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將更大規模地上網,并傳遞到能源需求較高的地區。這樣將解決很大一部分的可再生能源的合理利用問題。當下,深圳已于6 月實現了地鐵全程WIFI 信號覆蓋,成為全球首個地鐵內免費使用高速WIFI 的城市,既然WIFI 已經能夠做到全面覆蓋,未來可再生能能源的電網的全覆蓋也將通過技術革新逐步實現。
云計算的應用如今已進入新興行業,比如排污權交易云計算是指企業每年有允許范圍的排污量, 沒有用完的可進行買賣交易,在物聯網基礎上, 排污權交易可在云計算平臺上進行。發展起來后, 排污權交易系統可能發展成股票交易大廳的形式。
可以看到,智慧城市將充分借助發揮物聯網、云計算、傳感網等信息化手段的優勢,通過建設智能樓宇、智能家居、路網監控、智能醫院、食品藥品管理、家庭護理、個人健康與數字生活等諸多領域的智慧環境,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過濾處理的、面向未來構建的全新城市形態。
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副主任喬潤令就說“根據測算,如果將傳統的城市治理和管理方式改變成智慧城市的方式來進行管理和治理的話,城市的紅利能增加三倍。未來信息化將是引領城鎮化和城市建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在今年年初確定90 個試點城市的基礎上,住建部目前又準備啟動第二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城市。大數據時代的基礎是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政府這股力量可以主導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為企業鋪設更平坦網絡覆蓋建設。
智慧新思維
近年來,大數據已成為IT 業界關注的焦點之一,主要包括社交媒體產生的數據,音頻、視頻、圖像數據和來自物聯網的數據。與商業交易等生成的傳統數據相比,大數據具有海量、快速、多樣性和不確定性等特點,規模呈指數級增長,給數據的采集、存儲、組織、查詢和管理都帶來許多挑戰。網絡的建設改變著人們的思維和生活方式, 我們的信息量每天都在不斷增加,在越發方便截取信息的同時也讓人思考這些數據到底多少有用、多少沒用又或者重復了?如果對數據的管理不到位、信息泛濫成災反而弊大于利,可以看到未來大數據的平臺梳理依然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
2012 年2 月29 日,紐約市通過了《開放數據法案》,3 月7 日由市長邁克爾·布隆伯格簽署后正式生效,這是美國歷史上首次將政府數據大規模開放納入立法。根據開放數據法案,到2018 年,除了涉及安全和隱私的數據之外,紐約市政府及其分支機構所擁有的數據都必須實現對公眾開放。而且規定,使用這些數據不需要經過任何注冊、審批程序,數據的使用也不受限制。可以看到在最推崇大數據時代的美國也認為更加公開透明的數據共享是未來趨勢。事實上只有這樣, 數據價值才能更多的被挖掘,更多的技術才能被應用到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上去。
此外,智慧城市雖然是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必由之路,但不是簡單的房地產市場開放過程。近幾年來,一些打著“低碳地產”、“智能建筑” 概念的地產不斷出現,對于某些房地產商來講, 只考慮到直接市場利益,利用智慧城市概念大規模圈地“造城”,將智慧城市當做其“拿地模式” 與市場擴張的工具,從這個方面來講,地方政府尤其是一些中小城市的地方政府也有可能會因為政績驅動,將智慧城市的建設“大躍進”。這就需要各地政府提高警備,避免“落入俗套”,將一個能夠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技術平臺變異成傳統的土地財政項目。
現在對于智慧城市的概念還懵懂的我們,正在擁抱大數據時代,這個時代將帶領我們走入怎樣一個未來,我們正慢慢感受到它所積聚的能量。怎樣存儲大量數據,解讀數據并合理地應用它們, 考驗著我們的智慧。必須認識到,在共同編織一個更加便捷美好未來的同時,要謹防跌入固化思維的舊網,否則用力過猛恐怕會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