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城市是具有全球控制能力的戰略性地區,是協調和控制全球經濟的樞紐和中心。世界城市的形成過程是全球控制能力的生產過程,而這種控制能力主要是對世界經濟的控制力,其產生并取決于特定部門的集中和快速增長,包括跨國公司的總部、國際金融、國際交通和通訊、高級商務服務等。
世界城市是具有全球控制能力的戰略性地區,是協調和控制全球經濟的樞紐和中心。世界城市的形成過程是全球控制能力的生產過程,而這種控制能力主要是對世界經濟的控制力,其產生并取決于特定部門的集中和快速增長,包括跨國公司的總部、國際金融、國際交通和通訊、高級商務服務等。
現有的世界城市,無論是紐約、倫敦還是東京,其發展都有一個支撐其發揮控制職能的高度發達的城市區域。世界城市的職能往往并非集中在一個重要城市,而是在區域內的核心城市間分散融合,形成高度整合、一體化的區域體系。與其說世界城市,不如說是這樣的城市區域,正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節點,而這些區域則被稱為“世界城市區域”。
世界城市都產生于具有強大全球控制能力的區域,北京建設世界城市離不開北京及其所在的京津冀、環渤海地區乃至整個中國的發展和壯大。當前要著力做好推進北京市與周邊地區特別是京津冀地區的一體化進程、加快北京市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建立健全京津冀地區的區域協調機制等三大方面的工作。
推進北京市與周邊地區一體化
北京建設世界城市,應當圍繞快速交通網絡構建、生態協作、資源及能源合作開發、區域產業分工合作等關鍵領域,全面推進北京市與周邊地區特別是京津冀地區的一體化進程。
首先,推動一體化規劃,嚴格空間管制。京津冀地區區域規劃應遵循可持續發展、強制性與指導性并存、空間準入的可操作性、與其他規劃協調等原則。
其次,加快一體化交通網絡建設。建設便捷、一體化的區域交通網絡是京津冀地區發展的基礎。在區域交通網絡建設中,應遵循“保障、引導、優化、提高”的發展原則,打破行政區劃和部門界限,統籌規劃、布局和建設京津冀地區的交通基礎設施。到2020年左右,基本形成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保障有力、集約高效、便捷的綜合運輸體系。
第三,加強資源、能源合作開發。北京能源需求主要依靠外地調入,應全面推進電力、煤炭、天然氣、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合作開發與清潔高效利用,針對水資源短缺、土地資源緊張和生態環境惡化等區域發展面對的共同挑戰,增強可持續發展戰略合作。
第四,全面推進區域生態協作。加強區域生態環境聯合建設和流域綜合治理,建立穩定的區域生態網絡,特別是與山西、內蒙古合作。共同推進風沙源治理工程,繼續支持周邊地區生態保護林營造、森林防火基礎設施建設及林木有害生物防治。協商推動建立統一的區域大氣環境保護和水環境保護監測與監管體系。
第五,推動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北京及周邊區域在產業優勢方面具有一定的差異性,應堅持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形成合理的基于產業價值鏈的空間分工。鼓勵北京市高端產業功能區和產業園區在周邊地區設立合作投資區、共建產業園。
北京市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
北京作為京津冀地區的核心城市,對周邊地區輻射帶動能力將會有所增強。未來應當重點強化北京的輻射帶動作用,著力提升城市的國際交往功能、文化中心功能、科技創新功能、國際金融功能、國際商貿功能和國際旅游功能,依托強大的科技創新優勢、金融服務優勢、信息服務優勢和商務服務優勢,全力打造國家創新和國家服務中心城市。
首先,擴大生產性服務業輻射帶動。北京作為首都,是中國的政治、文化、國際交往中心,人口、資源、環境的壓力決定了北京市不可能大規模的發展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是北京市未來經濟的主要增長點。應著重提升北京生產性服務業的輻射服務能力,發展面向區域的金融、信息、商貿流通等服務以及技術、產權等要素市場,增強對區域生產組織和要素配置能力,大力發展服務外包(信息技術外包、業務流程外包服務,信息技術外包主要有系統操作服務、系統應用管理服務、技術支持服務等),將生產性服務業的服務半徑拓展到京津冀地區乃至全國。
其次,增強臨空經濟的輻射帶動能力。首都機場T3航站樓的正式使用,使得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在2010年旅客吞吐量突破7000萬人次,穩居全球第二。它所帶來的“乘數效應”,不僅成為北京也成為京津冀地區經濟增長的發動機。航空港對區域經濟帶動作用的日益明顯,使得航空港所在區域地位逐步提高。擁有發達的航空港已成為國際城市的重要標志。未來,應當進一步壯大臨空經濟區的發展,積極開展保稅服務和離岸金融業務,完善首都國際機場配套設施,增強臨空服務功能,努力建成輻射東北亞、面向全球的臨空經濟區。
第三,提高首都科技創新的輻射能力。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是國務院批準的我國第一個國家級高科技園區。經過近20年的發展,示范區區域創新體系初步形成。中關村科技園區應切實發揮其作為區域科技創新源頭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科技成果到周邊轉化,實現中關村科技資源的“溢出效應”,帶動周邊地區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以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核心,與天津濱海新區、河北曹妃甸新區共同成為京津冀地區發展建設的三大重點區域,積極開展技術合作研究,提升區域整體創新能力。
第四,發揮首都總部經濟的引領作用。總部經濟通過吸引跨國公司總部的入駐,使北京成為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和商務管理總部的聚集地。通過總部經濟的聯動效應,能夠進一步加快產業鏈條在京津冀地區的合理布局。將總部經濟的發展與京津冀地區的整體功能完善有機地結合起來,支持總部企業到周邊建設生產基地和配套服務基地,進一步拓展總部經濟的產業鏈條,帶動區域內產業結構升級。
第五,帶動區域公共服務水平提升。充分發揮首都公共服務資源優勢,積極開展區域社會事業領域的交流合作,帶動周邊地區社會發展水平提升。積極發展聯合辦學、跨地區遠程醫療、遠程教育,積極開展文化、體育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建立健全區域協調機制
京津冀地區協調發展,一方面有賴于一批重大項目的具體運作,另一方面也有賴于形成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新型區域協調機制,促進市場作用的發揮。
首先,建立信息溝通機制。信息不對等往往是影響合作的主要原因,應盡快搭建區域信息溝通平臺,利用現代互聯網等先進技術,實現各地政務、商務及公共信息的公開、交流與共享,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的區域論壇、會晤,以及不同領域的交流會議等信息溝通機制,提高信息溝通速度和效率。
其次,建立市場開發機制。實現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根本上要依靠區域市場體系的完善。區域內應進一步擴大開放力度,創造外來企業與本地企業平等競爭的環境,協調區域利益關系,挖掘周邊地區巨大的市場容量。聯手完善商品市場,發展物流與貿易合作,實現“物暢其流”;充分整合區域旅游資源,合作開發旅游市場,實現營銷市場一體化,共同推進區域內無障礙旅游。
第三,建立要素流動機制。積極創造條件,突破體制障礙,建立要素流動機制,相互開放要素市場,實現區域內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的自由流動。建立政策協調機制,在稅收、土地利用、人才流動、社會保障、爭議解決等方面加強地區間的政策協調,實現區域利益最大化和各方利益的公平分享。
第四,創新區域合作機制。積極消除地方性政策壁壘,建立相關制度,引導、約束和保障區域公共領域合作的良性發展。推進區域發展規劃的制定,加強區域共同政策的研究與銜接;加強交通基礎設施一體化的投入和管理機制、合作產業園的稅收與核算機制等政策研究,加快區域一體化利益共創共享機制的建設。
第五,完善運行保障機制。完善生活必需品保障合作機制,鼓勵發展面向首都市場的農副產品,支持北京農貿企業在周邊地區建設農副產品基地,按照“農超對接”模式,打造企業為主體、市場為紐帶的區域農業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