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行業長久以來備受詬病的生產資質“終身制”終于被打破。近日,工信部網站發布了《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建立汽車行業退出機制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決定在汽車行業建立落后企業退出機制。
《通知》的發布表明,我國政府已經決定對汽車生產企業進行整治,以解決長期“散、亂、差”的格局。
統計顯示,我國有各類車輛生產企業1300多家,其中,“零產量”企業既無法淘汰,又不具備必要的生產條件,無法正常生產,產品質量難以保證,有的甚至靠倒賣產品合格證維持生存,嚴重影響了行業正常生產經營秩序。
從數據上不難看出,全國各類汽車生產企業數量“遠遠比想象的多”,171家整車企業,分攤到每個省都在5家以上,但在市場上我們能看到的只有少數品牌,多數的汽車企業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形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
實際上,對于這些落后的“殼資源”,真正感興趣的往往是合資企業。盡管近來國內汽車市場增幅放緩,但外資車企依然看好未來中國汽車市場發展前景,這些外資汽車企業通過合資的方式正在掀起一輪新的擴產潮。
因此,現在出臺退出機制,就是要減少“殼資源”,減少合資公司擴張的余地,并增加外資企業“借殼”的成本。這不僅僅是為了減少資源浪費,同時也減緩了外資企業在中國的擴張步伐。
從這個角度講,退出機制雖值得鼓勵,但還要加大淘汰力度?!锻ㄖ分刑岬降膶τ诼浜笃髽I的“裁汰”內容上,依然顯得優柔寡斷,并提出了為期兩年的整改時間,這也給一些落后的產能提供了翻身生存的可能。
按照規劃,我國汽車行業前10家企業的集中度要從2010年時的82.2%增加到2015年時的超過90%。因此,汽車企業整改前進的力度和決心不應動搖?!耙坏肚小钡恼児こ虘慌?,但是政策主導、產業化淘汰的力度還是應該加大。否則,留給“零產量”企業的時間越長,后期其退出的可能越小。若果真如此,那么提高車企核心競爭力,加快汽車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汽車產業做大做強之路也就更難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