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結束的2010年全國兩會上,政協“一號提案”的內容就是談低碳環保,“低碳經濟”成為最受關注的焦點話題和關鍵詞匯之一。眾所周知,政協“一號提 案”關注的主題往往與當年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熱點保持高度契合,有著很強的針對性和預見性,并最終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和政策效應。
可以預計的是,在兩會上大受熱捧的低碳經濟概念,接下來將得到更大釋放,低碳產業發展規劃的出臺進程有望得以提速,而兩會后產業支持政策的陸續落實,也將為低碳經濟提供持續推動力。因此,2010年不僅將會是低碳經濟政策密集出臺之年,更會是低碳經濟的起步、提速之年。
那么,在信息化飛速發展的今天,如何使信息化和低碳經濟有機對接,信息化該怎樣在低碳經濟中發揮先導作用,在漫長的低碳經濟旅途中信息化能否走出新型發展之路……無疑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道新課題。
信息化與低碳經濟
信息化無需贅述,低碳經濟卻要多言幾句。隨著對氣候變化了解的逐漸加深,人類對自然界認識出現了新的飛躍。研究表明,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是人類活動造成 的,人類活動主要通過二氧化碳、氣溶膠、土地利用導致全球變暖,全球氣候變化已經超越國界,深刻影響著全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是各國共同面臨的重大挑戰。因 此,減少石化能源的使用量和提高其使用效率,降低溫室氣體排放,被認為是目前應對氣候變暖的最有效措施。但是,我們卻無意間忽視了已經發展壯大的信息產業 對發展低碳經濟的作用。
作為新興產業和支柱產業,信息化在國民經濟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位置,已經滲透到社會各個角落和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無論是發展低碳經濟,還是大力發展互 聯網、綠色經濟、環保技術、生物醫藥等關系到未來環境和人類生活的重要領域,都無法繞開信息化,都不能沒有信息化,都需要信息化發揮先導作用。可以說,發 展低碳經濟和信息化是并行不悖的,這一點在我國正在制訂的“十二五”規劃中將會有所體現。
可以說,信息化在發展低碳經濟上要做的工作非常多,要研究開發的技術領域也非常寬廣,涉及的低碳新產業的前景更是無限光明,這對推動信息產業的發展非常有
利。那種就信息化談信息化,就低碳經濟講低碳經濟都是有失偏頗的,不能人為地把兩者割裂開來,同時也要避免概念炒作,更不要盲目跟風。
信息化的低碳之路
截至2009年年底,我國互聯網的普及率已達26%,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互聯網已覆蓋全國所有城市,有95.6%的鄉鎮接通寬帶,有99%的行政村能接入 互聯網;IP地址達1.23億個,占全球第二位;我國通訊用戶已近10億,有線電視用戶突破1.5億戶,均居世界第一位……這些數據都有力地見證了我國信 息產業的快速發展和信息化水平的大幅提高。但是,信息產業的發展只有起點,沒有終點,信息化水平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新技術、新產品、新功能將會不斷涌 現,給信息產業向更高層次發展提供技術支持。隨著低碳經濟成為國家長遠發展戰略,信息化也同樣面臨著重大變革和挑戰,這應該是繼工業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的 又一次產業革命。
這是一場國家發展空間和“利益疆界”的重大變革和挑戰。排碳權是經濟低碳化的基礎,是將碳排放指標化、資源化、商品化、市場化的前提,也是發達國家從低碳 化進程中謀取巨額利潤的先決條件。如果說,領土(含領海、領空)歸屬是國家生存發展空間的首次劃分,海洋經濟專屬區是第二次劃分的話,那么碳排放權的分配 就近似于第三次劃分。盡管碳排放權目前還不像領土、海洋專屬區那樣具有空間和疆界標志性,但由于這一劃分與全球變暖和人類生存權息息相關,因此,各國競爭 十分激烈,這也是難以達成一致,導致哥本哈根大會“無果而終”的原因。從某種意義上講,國家發展空間就是信息產業的發展空間,“利益疆界”也是信息產業的 利益所在,信息化可以在其中看到自己的發展定位、發展路徑以及發展空間。
這也是一場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重大變革和挑戰。以經濟低碳化為目標,一場世界范圍的新技術革命即將到來,減碳相關技術將會扮演著新的第一生產力的角色,在 全球范圍內對生產什么、如何生產、用什么生產,都會帶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低碳化規則一旦達成,帶來的將是全球生產力的改朝換代。信息產業在這場變革中, 是被動跟在其他產業后面走,還是利用自身優勢,重新配置各種資源,先人一步、高人一籌,積極主動參與“改朝換代”,甚至在某些領域引領“改朝換代”,都成 為業界人士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這又是一場產業之間和行業領域的重大變革和挑戰。低碳不是某一個行業、某一項產業,盡管相對集中在重工業、建筑業和交通業,但低碳經濟對整個產業和行業的 沖擊力是全方位的,甚至于在少數產業和行業會產生脫胎換骨的變革,其影響非常深遠。如果碳排放量計入成本后,企業每增加一點消耗、一道工序、一段運程、一 項技術,甚至于一種服務,都要受到排碳指標和成本的制約,這將使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和信息化進程面臨全新的挑戰。
這還是一場市場體系和流通方式的重大變革和挑戰。碳排放權不僅是一般的商品,而且已經成為日益升值的有限資源。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曾經說:減碳將成為世界 “商業領域游戲規則的改變者”,覆蓋產品的生產、運輸、銷售乃至消費的各個環節。近年來,在全球范圍內,碳排放權的“準金融”屬性日益突顯,最終很可能類 似石油,成為具有戰略影響力的大宗商品,或者變為期貨可以上市交易。信息產業也會涉及到碳排放權的問題,各運營環節中的高碳模式就有很大的削減空間,使信 息化整個產業鏈的碳指數越輕越好,不僅效益會越來越高,而且接受的用戶也會越來越多,把信息產業發展推上新的臺階。
可以預見,這場重大變革和挑戰,都將深刻而又全面地影響信息化,這種挑戰也給信息化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從而推動信息化早日走上低碳發展之路。
信息化應有更大作為
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的特征,決定了應對氣候變化面臨任務艱巨、減排形勢嚴峻等巨大壓力,同時,應對氣候變化和發展低碳經濟也會對促進我國轉變經濟發展 方式、推進技術創新帶來新的機遇。信息產業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排頭兵”,能不能在經濟低碳化上繼續勇立潮頭,就看能不能未雨綢繆,搶抓機遇,實現產業 “華麗轉身”。
低碳是信息化又好又快發展新的增長點。低碳經濟的基本目標是努力推進兩個根本轉變:一是將社會經濟發展由高度依賴能源消費,向低能耗、可持續發展方式根本 轉變;二是將能源消費結構由高度依賴化石燃料,向低碳型、可再生能源根本轉變。對于我國來說,實現兩個根本轉變的中心環節是加快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工 業、建筑、交通體系,加快構建新型經濟體系和產業結構,努力培育以低碳排放為主的新的經濟增長點,使整個經濟社會活動低碳化或無碳化,進一步增強可持續發 展能力。
在這一點上,信息化產業可以捷足先登,利用現有的技術、資源和平臺大顯身手,把握住難得的戰略機遇期,推進技術自主創新,開拓新的發展空間,做到推向市場 一代、儲備一代、研發一代、生產一代,增加中國信息產業的國際話語權。并從低碳經濟中尋找到自身新的增長點,推動信息產業又好又快發展。
低碳技術呼喚新型的信息化道路。思路決定出路,走低碳經濟發展之路,是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國家將大力度推進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高 新技術產業和現代化服務業,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扶持和激勵企業努力開發生產高附加值、低能耗產品,實現整個產業結構的低碳化,這一發展趨勢不可逆轉。發展 低碳經濟就必須發展低碳技術,低碳技術涉及到我國所有產業,這也為建立新型的信息化道路創造了條件,因此,無論新型信息化道路怎么走,低碳都應成為關鍵的 抓手。圍繞低碳,信息產業、結構、技術、服務、物流、人才等都面臨著許多新挑戰和新機遇,低碳經濟也必將成為信息化產業升級的背后推手。同時,也可抓住機 遇發展國際貿易,做好跨國產業轉移,加大信息技術和產品輸出力度,做好“走出去”這篇大文章。
信息化要盡快適應低碳時代。有句老話叫“適者生存”,既然低碳經濟是不可阻擋的世界大潮流,那么,信息化就沒有任何理由“閉門發展”,必須無條件地順勢而 為,以變應變,乘勢而上。低碳概念并不深奧,但低碳內涵卻很廣、很深,需要各行各業做的事情也很多,信息產業要放棄舊的發展模式和機制,盡快轉變發展理 念,大力度推進技術創新,全方位尋找發展機遇,做“適者生存”的時代弄潮兒。
信息化和低碳經濟實現互惠雙贏。現在有種行業議論,說信息化和低碳經濟究竟是誰改造誰,還是誰替代誰?其實這種爭論毫無意義,應該說不存在“改造”和“替 代”的問題,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在行業壟斷不斷被攻破的當下,在行業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度日益提高的現代社會,所有行業應當是共生 共興、共榮共衰的關系,甚至于緊密到唇亡齒寒的地步。信息化需要低碳,因為人類社會生活已走向低碳時代;低碳也需要信息化,因為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是信息 化不可替代的優勢。兩者既是互惠的關系,又是互利的關系,更是雙贏的關系,低碳為信息產業升級換代、調整經濟結構帶來了千年難逢的契機,信息產業也必將引 領低碳經濟向更寬、更廣、更具潛力的空間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