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司機出現操作失誤時汽車會自動報警,公文包會提醒主人忘帶了什么東西,衣服會“告訴”洗衣機對顏色和水溫的要求……這是國際電信聯盟2005年時一份報告所描繪“物聯網”時代的圖景。
筆者相信,這蝴蝶效應的介紹,大多數人都聽說過,“小小的蝴蝶,自然界說是蝴蝶效應,在社會界可以說是“風暴”或“革命””,可能沒有深入地體會,不過,此時,你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一番了。
4月5日,紐約智庫"智慧社區論壇"(ICF)公布了全球最有智慧城市決選名單,臺灣的臺中市和桃園縣分別位列第四,第六。而此之前,博伊德o科恩博士發布的全球第一次智能城市排名中,香港排名第九。耐人尋味的是,在智慧城市道路上狂奔了三年的中國大陸卻無一城市入選。
新型城鎮化核心內容涉及兩個方面:一是人的城鎮化問題,就是如何解決農民進城就業后的基本公共服務問題;所謂新型城鎮化,就是要實現城鎮化從數量型增長到質量型提升的轉變,也就是說要解決農民工進城后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定居落戶難的問題。
智慧城市的建設僅僅是在水泥建筑中加入信息技術嗎?智慧城市建設是否也應該制定標準?
智慧城市建設涉及的多個行業,都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是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這將成為當前促進經濟轉型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未來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而資本市場的投資機會也將由此展開。
1800年,全球人口中只有3%居住在城市里;2007年,這一比例超過了50%,約為33億人;如今,城市經濟已經占到全球GDP的80%;到2025年,全球將涌現37個人口過1000萬的超大城市,其中22個出現在亞洲;2045年,世界城市人口預計將達到60億,占總人口的70%。顯然,而城市化是全球未來30年最重要的發展趨勢。
我國交通事業發展經歷了一個歷史漫長階段,而真正大規模的現代化交通發展僅僅是改革開放80年代后期才全面開展的,90年代中后期之前我國大部分城市道路和公路系統還處于在交通基礎設施,如道路-公路、公共交通設施等方面相當匱乏階段。
目前,我國有154座城市在“十二五”規劃中提出要建設“智慧城市”,有140座城市將要入圍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包括北京、上海、廣州、南京等,大多數城市各部門的信息系統之間相互獨立,在信息資源的綜合開發應用方面較少,信息孤島的現象普遍存在。
“智慧城市”是“市民”的智慧城市,還是“市長”的智慧城市?如果冠冕堂皇的回答估計市長會回答是市民的智慧城市,然而目前的智慧城市建設中卻有城市走了樣。全國的智慧城市試點建設即將大規模啟動,我們有必要對這個問題專門進行討論,免得大量投資下去建設的“智慧城市”成了市長特供,而幕后買單的“市民”卻成了旁觀者。
智慧城市的本質是對數據的智慧處理,事實上,在任何一個行業中,都不會遇到智慧城市產業中這樣跨部門、跨區域和跨類型的數據復雜度。而圍繞智慧城市跨部門、跨產業數據整合和分析的大數據業務,同時被智慧城市和大數據兩個產業看作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中國城鎮化在質量方面現在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人口城鎮化滯后于人口非農化;人口城鎮化滯后于土地城鎮化;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和經濟發展;農業現代化滯后于工業化和城鎮化;城鎮建設滯后于人口城鎮化。因此,提高城鎮化質量、推進城鎮化健康發展的主要任務,應該是逐步消除這五個方面的滯后狀況。
我們現在正處在信息革命時代。第一次產業革命是由蒸汽機帶領的機械化,第二次產業革命是電力帶領的電氣化,第三次產業革命由電腦和互聯網帶領的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