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智慧城市”概念提出以來,以智能化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在交通、能源、醫療和教育等方面的智能實踐和應用效果已經逐步顯現。國家相關部門、地方政府為推動智慧城市發展,給予了多項政策支持。住建部2012年12月發布關于開展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工作的通知,通過國家智慧城市試點推動智慧城市的發展。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園區向創新化、科技化、智慧化轉變的改革勢在必行。利用各種智能化、信息化應用幫助園區實現產業結構和管理模式的轉變,提升園區企業市場競爭力,促進以園區為核心的產業聚合,為園區及園區企業打造經濟與品牌雙效益成為應對新一代園區競爭的有力武器。
“城市智慧不智慧不是政府說了算,而是百姓能不能感覺到城市的智慧。”此話出于國家物聯網專家組組長鄔賀銓院士。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深深的感受到智慧城市是為人們服務的,是的,智慧城市要以人為本,才能體現出他的“智慧”。當然,正如鄔賀銓院士所述,如果政府熱衷于把智慧城市建設和政績工程聯系在一起,一定建不好智慧城市。
2013年1月29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布了首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名單,首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共90個,其中地市37個,區(縣)50個,鎮3個,試點城市將經過3-5年的創建期,期滿后住建部將組織評估,試點城市的公布標志著我國智慧城市發展進入新的階段。智慧城市相比之前感知城市最大的不同在于應用的智慧化,而智慧之源在于大數據的應用。
伴隨經濟的快速發展,科技的高速運轉下,人們對生活的質量有了更多的要求和向往,智慧城市因而誕生。究竟何謂智慧城市?它將如何發展來最終實現智慧生活的呢?
發展智慧城市首先應該重點解決好城市排水、污水處理、安全供水與防災問題。目前我國正處于城鎮化和工業化的關鍵階段,未來5年至10年可能將是我國水資源使用面臨最嚴峻挑戰的時期。應加快部署城市防災、減災工程,并使地鐵、地下交通隧道、綜合管涵工程建設都具備防空、排澇、蓄洪、防災等復合功能。據測算,未來5年城鎮供水、污水處理、城市防澇3項總投資將會超過2萬億元。
即便是在“摩爾定律”——每18個月芯片性能將提高1倍——的支撐下,硬件性能進化的速度也早已趕不上數據增長的速度,并且差距越來越巨大。
自2013年1月以來,智慧城市名單出爐后,便引來相關行業的熱潮期。由住建部公布的90個試點名單中,包括地市37個,區(縣)50個,鎮3個,試點城市需要經過3-5年的創建期,然后再由住建部進行評估,評定等級。智慧城市建設將在各地逐步展開,已是業內不爭的事實。那么,智慧城市的發展究竟是什么軌跡呢?相信很多人也在思索這一問題。
2009年世界經濟陷入衰退的泥潭,表象是金融行業過度創新引起國際金融秩序紊亂,為擺脫金融危機,實現經濟持續發展,主要國家均將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作為“治病良方”。物聯網則被廣泛認為是振興經濟、確立競爭優勢的關鍵戰略。與互聯網類似,物聯網在生產生活中具有極強的滲透性,具備發展成為新經濟增長點的巨大潛能,可為全球經濟復蘇提供技術動力。
城鎮化既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也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2012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有專家認為,在全球經濟減速的背景下,未來中國經濟欲實現“逆周期”運行,只能激發“三駕馬車”中投資和消費的活力,以消弭外部經濟疲軟帶來的出口不暢。而城鎮化對內需的拉動作用顯著,將成為新的內需發動機,是推動經濟增長的持久動力。
當前,智慧城市建設進程加快,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能社區、智能家庭等一系列智慧應用快速普及,不斷拓展信息消費市場空間,并將引起智能交通、智能電網等大規模投資,為擴大新一輪消費和投資需求提供了難得機遇。
智慧城市建設以先進的信息技術為支撐,是信息投資和消費的重要領域。目前全國已有上百個城市宣布建設智慧城市,覆蓋了東中西部地區。除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超級大城市外,杭州、廈門、珠海等一些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城市也開始智慧城市建設。
黨的十八大指出: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要“四化”同步聯動發展,這是對信息化建設的全新要求。我們必須充分認識信息化發展的新態勢、新機遇與新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