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交通事業發展經歷了一個歷史漫長階段,而真正大規模的現代化交通發展僅僅是改革開放80年代后期才全面開展的,90年代中后期之前我國大部分城市道路和公路系統還處于在交通基礎設施,如道路-公路、公共交通設施等方面相當匱乏階段。
目前,我國有154座城市在“十二五”規劃中提出要建設“智慧城市”,有140座城市將要入圍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包括北京、上海、廣州、南京等,大多數城市各部門的信息系統之間相互獨立,在信息資源的綜合開發應用方面較少,信息孤島的現象普遍存在。
“智慧城市”是“市民”的智慧城市,還是“市長”的智慧城市?如果冠冕堂皇的回答估計市長會回答是市民的智慧城市,然而目前的智慧城市建設中卻有城市走了樣。全國的智慧城市試點建設即將大規模啟動,我們有必要對這個問題專門進行討論,免得大量投資下去建設的“智慧城市”成了市長特供,而幕后買單的“市民”卻成了旁觀者。
智慧城市的本質是對數據的智慧處理,事實上,在任何一個行業中,都不會遇到智慧城市產業中這樣跨部門、跨區域和跨類型的數據復雜度。而圍繞智慧城市跨部門、跨產業數據整合和分析的大數據業務,同時被智慧城市和大數據兩個產業看作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中國城鎮化在質量方面現在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人口城鎮化滯后于人口非農化;人口城鎮化滯后于土地城鎮化;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和經濟發展;農業現代化滯后于工業化和城鎮化;城鎮建設滯后于人口城鎮化。因此,提高城鎮化質量、推進城鎮化健康發展的主要任務,應該是逐步消除這五個方面的滯后狀況。
我們現在正處在信息革命時代。第一次產業革命是由蒸汽機帶領的機械化,第二次產業革命是電力帶領的電氣化,第三次產業革命由電腦和互聯網帶領的信息化。
廣電總局已開始做基于NGB的物聯網總體規劃,預計年中出臺,物聯網領域將成為廣電與電信系統的又一“戰場”。
在這個基本原則的指導下,智慧城市建設要的首要問題是設計智慧城市系統和數據開放共享政策和技術方案。該方案為不同主體、不同行業、不同部門之間的系統和數據互聯互通、開放共享提供政策保障和指導。
3月9日,漢諾威信息及通信技術博覽會(簡稱漢諾威IT展)落下帷幕。令觀眾印象深刻的是,德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展示的一輛配備NFC裝置購物車:顧客將手機靠近裝在購物車上的一臺平板電腦,手機內存儲的購物清單便會自動傳輸至電腦中。
目前智慧城市建設包括哪些內容,達到什么效果,采用什么技術,未來如何演進等一系列問題并不清晰。在這種情況下建設智慧城市,就必須在正確的理念指導下從基礎抓起,保證未來建設內容擴充、需求效果提高、新技術持續發展情況下,現有工作不落后、不成為進一步發展的障礙。
目前全球各地都在推進“智慧城市”建設計劃。智慧城市的特點之一,是可利用信息技術(IT)將城市中的人與設備緊密聯系在一起。
什么樣的城市可以稱為智慧城市?家電可以遙控、行車路況隨時聯網、上網就能看病……其實,飛速發展的技術已經將這些曾經的幻想變為現實。但在中國,身處其中的我們,還是會感覺離“智慧”差了那么一口氣。
2012年,工信部下發了《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一步進入電信業的實施意見》及《移動通信轉售業務試點方案(征求意見稿)》,為民資進入通信業開啟綠燈。業界普遍認為,2013年虛擬運營服務將在業內開始試水。那么,哪些業務領域才是虛擬運營的切入點呢?結合近日國務院下發的《關于推進物聯網有序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的物聯網發展目標及相應扶持政策,筆者認為,電信行業要落實好相關政策,引導民間資本開展物聯網服務虛擬運營是理想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