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包含的內容相當廣泛,其中農村信息化問題不僅是為了改變農村落后面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消滅貧困,也是奔向小康的重要途徑之一。所謂農村信息化是指在人類農業生產活動和社會實踐中,通過普遍的采用以通訊技術和信息技術等為主要內容的高新技術,更加充分有效的開發利用信息資源,推動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村社會進步的過程。
只要帶著一部手機,即使身在外地,也能對自家大棚里的農作物生長情況了如指掌……這并不是什么科技電影中的精彩片段,而是實實在在發生在大連市農民身邊的事。日前,由大連市農委、中國移動遼寧有限公司大連分公司投資建設的大連市首批溫室全自動監測預警系統在普蘭店市豐榮現代循環農業示范區落成。
隨著信息技術應用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實踐表明,農產品供應鏈管理必須依托網絡信息技術。文章介紹了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含義及特點,并針對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現狀,探討了農產品供應鏈中的網絡信息技術應用的關鍵,為提高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運作效率提出了值得參考的建議。
“春耕時節,我們考慮到歷年水稻浸種催芽存在爛種爛秧現象,就利用農信通手機短信,及時提醒農民朋友要把好種子質量、種子消毒和催芽控溫“三關”,農民朋友收到短信后,普遍反映我們提供的農事信息服務非常及時、很受用……”。
發展現代農業,信息化的助推作用舉足輕重。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從夯實農業發展基礎的高度提出“推進農村信息化”、“健全農村綜合信息服務體系”。如何讓農民搭乘信息快車,駛上致富“高速路”,參加兩會的代表委員們紛紛建言獻策。
改革開放也給我國信息產業發展創造了機遇,使我們能夠迎頭趕上國際信息產業發展的巨大潮流,由于信息的廣延性和通用性,使信息化發展給各行各業提供了發展新機遇,利用信息產業的發展去武裝我國傳統農業,就可以為我國傳統農業注入新的技術活力,使我國傳統農業得到超常的發展。
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農村信息化,積極支持農村電信和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綜合信息服務體系。”這是對農村信息化建設最直接的表述。
加強農村信息化建設是提高農民素質、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升級、加快新農村建設進程的重要手段。通過分析信息化建設和新農村建設二者的關系,提出了農業信息化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具體舉措,包括建設“三農”信息商務平臺、建立農業信息站、建立“農民信箱工程”、推廣“三電合一”模式、開展農業地理信息系統建設、公開有關信息資源、建立農村信息員隊伍等。
新農保信息管理系統將成為“金保工程”的一部分,而已于2009年完成一期建設的金保工程,在“數據向上集中,服務向下延伸”的原則下,已經基本完成了中央數據中心的安裝實施。
上世紀90年代末,我國啟動了以信息化建設為重點的農產品批發市場標準化和現代化建設。經過10年發展,信息化建設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全國絕大部分批發市場建起了以“信息中心、檢測中心和結算中心”為主的信息化系統。
本文依據政府新公共服務理論指出,地方政府的職能在于提供服務而非掌舵,農村信息化建設提供的產品屬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其提供主體只能是地方政府,使用主體
中國改革發展已經進入關鍵階段,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必須在統籌城鄉發展上取得重大突破。縮小數字鴻溝是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內容,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形成城鄉一體化
近日,記者從重慶市農業委員會了解到,全國首個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建成的重慶動監110指揮(重大動物疫情應急處置)系統一期工程正式上線運行,這標志著重慶市動物檢疫信息化水平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