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信息化要通過政策支持來解決普遍服務長效機制問題, 輔以采用新興信息技術, 以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平臺共建、多方共贏為原則的新運營模式, 切實把農村信息化發展推向縱深。
農村信息化包含著農業和農戶的信息化,但是在操作上又不能簡單地把它與農業、農戶混為一體。回答農村信息化內涵之前,需要回顧一下城市信息化這些年來解決了那些問題,對城市社會經濟,特別是新的生活方式形成的作用,以及帶來了那些新的需求、收入、社會關系、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的增長點。
農村信息化建設對于促進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與此同時,農村在信息化建設也暴露出五大突出問題,亟需有關部門及時出臺針對性措施加以解決.
世紀的競爭,主要是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的競爭。隨著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以及Internet技術在全世界的推廣,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能夠快速、準確地了解和掌握前沿信息,已經成為各個領域迫切實現的目標之一。
“十一五”期間,農業領域發生一系列重大變化,而農業信息化也隨之呈現不同的態勢,我國政府對農業信息化的關注度日益提高,如2010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整合資源,共建平臺,健全農村信息服務體系。”信息產業部為了加大農村信息化的推進力度,特下發了《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的意見》,其中重點提到要“整合和利用涉農部門、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等的信息資源,開發與‘三農’緊密相關的本地信息”,這表明我國農村信息化建設正在駛入快車道。
基本實現光纖網絡“村村通”,寬帶網絡和綜合信息服務站點已覆蓋全部行政村; “移動農網”等多渠道信息服務應用進一步深入;平谷、大興、懷柔、密云等部分區縣相繼開展了無線寬帶入戶的試點工作,探索了信息低成本“進村入戶”的渠道,進一步推進了農民家庭低成本接入互聯網。
多年來,由于經濟發展、自然條件、基礎設施等因素限制,廣西農業整體發展與全國先進水平差距較大。近年來,在面對如何突破“瓶頸”、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思考中,廣西及時作出實施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決策,以網群建設為推手,采取綜合促進措施,開啟了廣西農業從傳統道路向以信息化為標志的現代農業道路轉變的新格局,在實踐中成效顯著。
為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利用信息技術服務“三農”,切實解決農民獲取信息難問題,促進我市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根據國家、省、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和部署,結合實際,制定此方案。
中國是世界果樹生產大國之一。隨著我國果樹產量的不斷提升,中國果樹產業已經站在了世界的前端。但全球化競爭的加劇,也使得產業規模小、標準化管理程度低成為制約果樹產業發展的新瓶頸。
隨著農業結構調整和高效生態農業的發展,中國農民對信息服務方式和需求發生了新的變化,特別是種養大戶、購銷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特別需要通過電子商務手段及時獲取市場行情,降低營銷成本,提高生產經營效益。
農牧民輕點鼠標或打開電視,就能看到最新的農產品信息,掌握市場行情,學習最新的種植、養殖技術,這在當今的農村已不算新鮮事,但因為信息化建設而改變整個村的面貌,由落后村變成示范村,卻是伊寧縣愉群翁回族民族鄉托乎其于孜村發生的實實在在的變化。
“低成本推進農村信息化工作,必須從三個關鍵環節入手,一是降低農民上網成本,二是降低農民學習成本,三是提高農民上網效率。在這三者當中,提高農民上網效率更具有決定性。
目前協同管理系統在華陽集團內部上下引起了不錯的反響。協同管理系統使華陽擺脫了時空限制,在華陽信息化過程中搭建了一間虛擬、共享的網絡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