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是在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支撐下形成的一種新型信息化的城市形態,是通過綜合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整合信息資源、統籌業務應用系統,加強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的新模式。
經濟增長就像前行中的火車、汽車,過去30年,增長的動力來自勞動、土地和資本等要素投入,現在要轉換為效率或創新驅動的增長,動力主要來自于技術進步,來自于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的積累,來自于企業家精神。
建設智慧城市,促進信息技術在自主創新、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社會管理、資源配置等領域的廣泛應用,發揮信息技術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支撐作用,有利于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有利于提升人民群眾生活品質,有利于創新社會管理方式,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等資源枯竭后再轉型就晚了。”這是全國人大代表、東營市市長申長友在兩會上的急切呼吁,道出了人們對資源型城市發展前景的擔憂。作為我國社會經濟建設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供應地,資源型城市為我國經濟健康、持續和快速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城市的發展、建設和管理以及公共服務能力的提升,離不開信息網絡的有力支撐。當前,我國智慧城市、數字城市的發展方興未艾,已經成為提高城鎮化質量、推進內涵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舉措。
一座“美麗”的城市,必然是有獨特而強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經濟實力固然是城市立足的基礎,而一個城市能夠凝聚各方力量,吸引各地向往,成為“美麗”城市,主要還是體現在軟件建設方面,比如城市功能的完善、生態建設和文化建設。
近日,《長江中游城市群暨長沙、合肥、南昌、武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正式出爐。記者注意到,盡管這只是一個框架協議,但包含的內容卻相當豐富。從工業的合作、交通的順暢到“一卡通”旅游、醫療共享、社保互動……不僅有大手筆規劃,也關乎百姓生活。
近年來,總部經濟在北京的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已成為支撐首都經濟平穩發展的重要力量。截至2012年6月底,跨國公司在京總部企業和研發機構達到639家,亞馬遜、默沙東、摩根大通等世界500強企業在北京新設16個項目,合同外資14.4億美元,占全市合同外資的23.5%。
隨著物聯網、云計算、IPV6及傳感器技術進步,智慧城市建設相斷提上了各地區的市政日程,國內相關智慧城市建設還有待規劃發展。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江蘇實現從“農”到“工”的經濟轉型;九十年代開始,外向經濟迅猛發展,實現由“內”到“外”的轉型;當下,江蘇正經歷著從加工制造型經濟向創新型經濟轉型,實施品牌戰略是江蘇經濟第三次轉型的助推器。
為科學衡量全國區域兩化融合發展水平,準確把握兩化融合發展規律,正確引導地方深入推進兩化融合,賽迪研究院選取2010年和2011年數據,使用具有多級指標的評估指標體系,采用綜合評分法,對全國31個省的兩化融合發展水平進行了評估。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城市發展進入快速通道,以城市為載體和發展空間的城市經濟也飛速發展,城市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引擎,不少地方城市經濟已經占到地區經濟總量的90%以上。
我國現有資源型城市118個,其中資源枯竭城市69個。“礦竭城衰”,曾經是許多資源枯竭城市共同的軌跡。國內外經驗表明,資源型城市越早轉型越主動,越早轉型成本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