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智慧城市,促進信息技術在自主創新、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社會管理、資源配置等領域的廣泛應用,發揮信息技術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支撐作用,有利于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有利于提升人民群眾生活品質,有利于創新社會管理方式,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等資源枯竭后再轉型就晚了。”這是全國人大代表、東營市市長申長友在兩會上的急切呼吁,道出了人們對資源型城市發展前景的擔憂。作為我國社會經濟建設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供應地,資源型城市為我國經濟健康、持續和快速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一座“美麗”的城市,必然是有獨特而強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經濟實力固然是城市立足的基礎,而一個城市能夠凝聚各方力量,吸引各地向往,成為“美麗”城市,主要還是體現在軟件建設方面,比如城市功能的完善、生態建設和文化建設。
近年來,總部經濟在北京的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已成為支撐首都經濟平穩發展的重要力量。截至2012年6月底,跨國公司在京總部企業和研發機構達到639家,亞馬遜、默沙東、摩根大通等世界500強企業在北京新設16個項目,合同外資14.4億美元,占全市合同外資的23.5%。
隨著物聯網、云計算、IPV6及傳感器技術進步,智慧城市建設相斷提上了各地區的市政日程,國內相關智慧城市建設還有待規劃發展。
為科學衡量全國區域兩化融合發展水平,準確把握兩化融合發展規律,正確引導地方深入推進兩化融合,賽迪研究院選取2010年和2011年數據,使用具有多級指標的評估指標體系,采用綜合評分法,對全國31個省的兩化融合發展水平進行了評估。
我國現有資源型城市118個,其中資源枯竭城市69個。“礦竭城衰”,曾經是許多資源枯竭城市共同的軌跡。國內外經驗表明,資源型城市越早轉型越主動,越早轉型成本越小。
奧美中國消費者洞察及趨勢調研團隊近日發布報告稱,中國二三線城市的消費者左右著中國乃至世界經濟。數據表明,2011年所有品牌在二三線城市投入的巨額廣告達到2.2萬億元,為一線城市的四倍之多。
目前我國提出智慧城市建設的城市總數已達154個。預計投資規模超過1.5萬億元,中國智慧城市將進入物聯網技術開始大量應用于前端的感知與數據采集,3G或WiFi技術用于數據的傳輸,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用于后端的數據存儲、處理與挖掘的3.0時代。
2012年,在“中印友好合作年”的主題下,中國和印度這兩大亞洲新興經濟體和重要鄰國之間活動頻繁。雙方在高層互訪、經貿合作、軍事交流、人文交往等各領域取得了積極進展,中印關系扎實向前邁進。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印邊境沖突50周年之際,兩國關系沒有受到絲毫負面影響。
據初步統計,3年來,我國地方政府所規劃的智慧城市已經達到154個。住建部預計“十二五”期間智慧城市投資總規模有望達5000億元,智能交通、云計算等多個領域將迎來巨大的市場商機,“十二五”期間各地智慧城市建設將為產業帶來2萬億元的商業機會。
隨著歐債危機進一步發酵,原本獨善其身的北歐國家也受到了沖擊。勞動力成本高昂、稅負居高不下、經濟過度依賴出口的短板充分顯現。除挪威經濟在油氣行業支撐下增長強勁外,丹麥、芬蘭和瑞典的GDP均較2011年大幅下滑,對外貿易量萎縮,失業率不斷上升。同時,由于北歐被視作金融避風港,資本的持續流入還導致了北歐國家通脹率上升。
“建設智慧城市,是一項復雜、漫長、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支持,需要全市上下不懈努力。”——遼寧市政協委員劉旭波。